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洛阳 >> 历史传说 >> 传说赏析 >> 浏览洛阳

“祭祖节”漫谈

2013/5/30 14:25:32 点击数: 【字体:

  
    核心提示:民俗专家介绍,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新收时祭祀祖宗的习俗,以示孝敬、不忘本。而农历十月初一后气候渐渐寒冷,人们怕在冥间的祖先灵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时除了食物、香烛、纸钱等一般供物外,还有一种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

    “十月一,送寒衣”。农历十月初一,谓之“十月朝”、“十月朔”,又称“祭祖节”、“烧衣节”、“寒衣节”,洛阳地区也称之为“鬼节”。 牡丹-信息港 

    民俗专家介绍,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新收时祭祀祖宗的习俗,以示孝敬、不忘本。而农历十月初一后气候渐渐寒冷,人们怕在冥间的祖先灵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时除了食物、香烛、纸钱等一般供物外,还有一种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时,人们把冥衣焚化给祖先,叫做“送寒衣”。 

    据洛阳历史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刘百灵介绍,农历十月一日与春季的清明节、秋季的中元节,并称为中国一年之中的三大“鬼节”。 

    夏秋冬往复循环,十月为孟冬。十月一日是进入寒冬季节的第一天。由生者的御寒加衣,想到死者的防冷需要。于是产生了“十月一,送寒衣”的风俗。在外地,有将纸裁成衣服的样子后烧掉的,在洛阳则主要是烧五色纸,意在为故去的亲人送衣服料子。与此同时,人们还会在路边烧一些五色纸,意为向那些没有子孙的孤魂送寒衣,是行善之举。 

    这个民俗是什么时候形成的呢?丹-信息港 

    洛阳日报社资深编辑董高生告诉我们,据《荆楚岁时记》、《清嘉录》等记载,“十月一,送寒衣”的风俗是起源于孟姜女哭长城这个传说故事。-信息港 

    民间传说,孟姜女新婚燕尔,丈夫就被抓去服徭役,修筑长城。秋去冬来,孟姜女千里迢迢,历尽艰辛,为丈夫送衣御寒,谁知丈夫却屈死在工地,还被埋在城墙之下。在农历十月初一这天,孟姜女寻到埋葬丈夫的那段长城,长城脚下哭祭丈夫,并把带来的棉衣烧掉。后来,人们就有了送寒衣的风俗。 

    孟姜女哭长城这个传说是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形成于唐朝。这个故事的蓝本是流传于春秋战国时的“杞良妻”的故事。 

    民俗专家认为,虽然这是个传说故事,但却提供给我们一个信息:送寒衣的风俗极有可能就是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但民俗专家们认为,早期人们送寒衣时烧的是真棉衣,后来才演变为烧纸衣。但又是什么时候发生这一变化的呢? 

    董高生认为,虽然没有明确的记载说明什么时候改用烧纸衣,但有许多民俗专家认为,唐朝以后人们才改烧纸衣。 

    刘百灵告诉我们,最早送寒衣烧纸是要到坟上烧的,但后来由于人口流动速度快,许多人离开原籍到外地谋生,“十月一”这天无法到坟前烧衣,故而产生就在自家院落或路上烧纸送寒衣的民俗。 
 
    根据民俗,祭祖节这天最重要的活动就是烧纸,为故去的亲人送寒衣,再加上现在人多数要到马路的十字路口去烧纸,于是有人戏称祭祖节就是“马路烧纸节”。 

    但民俗专家们认为,不能把祭祖节简单理解成“烧纸节”。 

    据考,农历的十月一日,是周朝的腊祭日,也是秦代的正月初一,历代都有隆重的祭祀活动。后世历法改制,人们便逐渐把十月一日当成了祭祀亡灵的节日,于此日为死者烧纸钱、送冥衣。 

    而且民间在十月一日,不仅要为亡人送寒衣过冬,就是生者也要进行一些象征过冬的传统活动。妇女们要在这一天将做好的棉衣拿出来,让儿女、丈夫换季。如果此时天气仍然暖和,不适宜穿棉,也要督促儿女、丈夫试穿一下,图个吉利。男人们则习惯在这一天整理火炉、烟筒。安装完毕后,还要试着生一下火,以保证天寒时顺利取暖。 

    刘百灵认为,中国传统节日的设置与节气和亲情有着密切的联系。祭祖节是由于节气变化,于生者的御寒需要,而想到故去的亲人所产生的一个节日。为故去的亲人烧衣送衣只是个形式,它反映了生者对亡人的哀思与崇敬。更深层的意义是让生者在对亡人的祭奠中,引导人们尊老敬老,从而形成一种尊老敬老的社会氛围。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新华网 2011-09-22
0
下一条:所过者化 所存者神 上一条:洛书赋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网 河洛大鼓网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河南农家乐网 中国旅游网 吴氏网 秦氏网 中华舒氏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福客民俗网 文化遗产网 秦腔戏曲网 中国晋剧艺术网 扬州扬剧网 梨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