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西游宿于大梁
据鹿邑县老子学会编印的《老子故里简介》载:“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号老聃。其地先属陈国,后亡于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历乡曲仁里(今太清宫镇)人。生于公元前571年,其父李乾,在东都洛阳王室任微职,但给少年李耳以读书的好机会。成人后在王室当了一名‘征藏史’或叫‘守藏史’,管理朝中的典籍档案资料,约当今的故宫档案资料管理员。在天子召开大臣会议时让他记录,因职位低无座位,让他依柱而记,故称他‘柱下史’。”据《孔子家语》载:鲁昭公二十年(公元前522年),孔子到东都以观光为名,前去拜访老子问礼(洛阳有问礼碑尚存)。鲁昭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16年),周王室发生了争夺王位之乱,老子看到此情,就辞职返归故里苦县,设坛讲学修道强身。他既在家讲学,又外出到宋、齐、鲁、曹等国讲学修道。后于鲁昭公二十七年(公元前515年),孔子又从家前往老子故里(今鹿邑)请教周礼。
后至鲁哀公十七年(公元前478年),楚国灭陈国,老子遭亡国之痛,忍痛离家西游而去。
据《庄子·寓言篇》载:“阳子居南之沛。老子已西游,邀于郊,至于梁(今开封)而遇老子……”释文中说:“阳子居往沛(今江苏境内)在途中大梁见老子,二人同住旅店后,阳子居向老子施礼请教……”此旅店之处,据我市已故史地专家孔宪易先生说即今延庆观一带。后至魏惠王迁都大梁之后,庄周(庄子)几次来大梁找好友惠施(魏惠王相)谈论治国之道,亦曾来老子住地询问遗事。后至东汉张道陵(后称张天师)西去四川修道之前,相传他先去今鹿邑问老子西去路线,之后沿着老子西游之路过今开封延庆观一带访问。
后至宋代,老子同乡、道徒陈抟被宋太宗召见至京师开封,赐他宫院不住,他要求住老子西游故居之地,今延庆观一带。后至宋太宗子真宗(赵恒)时,因其父亲信奉道教,故专程前往今鹿邑对老子朝拜加封,后来又在今延庆观处建道观。此观后至金、元时期,道家王(哲)、明代张三丰等均来此修道,已成为全国除鹿邑之外第二个道教圣地。道教源自中国,《道德经》含有辩证哲理,如“无为而治”就是不图名、不图利。鲁迅说过:不读《道德经》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胡适说:老子是中国哲学的鼻祖,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哲学家。
又如德国史学家尼采说:“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涸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又据当代史学家范文章在2008年《老人春秋》首期上载文曰:老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共五千言。上篇起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故称《道经》,说的是宇宙本根,含天地变化之机,蕴阴阳变化之妙。下篇起自“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故称《德经》,说的是处世之方,含人类进退之术,蕴长生久视之道,合起来称《道德经》,也叫《老子》。
当今开封在弘扬宋文化之际,应大力发展开封的道观文化旅游业。老子与阳子居在大梁旅店相见之后,老子继续西行至函谷关,函谷关令尹喜夜观星象发现天空中“紫气东来”,他觉知近几天会有圣人或奇人过此。没几日,有一老者白胡雪眉、满面红光骑着青牛过此,心中暗喜就是此人。尹喜恭敬地问后,得知此人是老子李耳,恳求老子留下,将道教真谛写出留下传世。看尹喜请求之诚意,老子便留下著上、下篇言道之意,共五千余言,后称《道德经》。
成书之后,老子谢绝求他长期留下之意,又西去入秦地传道修行若干年,后卒于扶风,葬于槐里(二地均在今陕西境内)。至于老子寿终年龄,据鹿邑新修《鹿邑县志》载:“李耳(老子)生于公元前571年,卒于约471年,终年约百岁。他西游过大梁(今开封)时是51岁。”
孔子列国讲学途经今开封市辖境
据《孔子大辞典》载:“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前479年,终年73岁,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其父名纥,字叔,又称叔梁纥;其母颜征在。”据《诸子百家大辞典》载:孔子3岁丧父,17岁亡母,自此他就勤学好问、立志前进,于51岁时,任鲁国中都宰、司寇之职(相当于宰相)。在职期间,与主公政见不合,约几个月离职而去。至55岁与弟子周游列国讲学。他出国讲学先到了卫国,据新修《濮阳市志》大事记载:孔子先后4次适卫,向卫灵公宣讲“仁政”的治国主张,历时8年之久,又至宋、陈、蔡、郑等国讲学。由于时处春秋大乱之际,讲“仁政”、“德政”不治“时代症”,故曰孔子不得志。他在外漂泊14年,至68岁(公元前484年)返回鲁国与弟子著书立说,约5年,至73岁(公元前479年)寿终。
据新修《兰考县志》大事记载:卫灵公二十九年(公元前496年),孔子由鲁适卫,过匡(长垣)至卫国南鄙仪邑(今县东11公里仪封乡东北一带),封人请见,后人称其地为圣陵岗。
孔子过此是否到过今开封?笔者于上世纪80年代做郊区方志和地名工作时,曾先后几次到今城东约10公里的刘庄村北古仓颉墓与造字台遗址实地访问。据刘庄村一位老先生说:传说孔子还来看过仓颉造的字,说当时造字台上有28个字,孔子看后一个也不认识,故有“仓颉造字孔子猜,28字一未开(28个字,一个亦未解开)”。这28个字在宋代《淳化字帖》上有记载,说其是古代少数民族彝族文字,非仓颉所造。仓颉造的字是象形字,此字已经过专家鉴定,不是仓颉书的28个字。
据新修《杞县地名志》载:孔子周游列国讲学,一次路过阳镇、圉镇镇,二地均有行宫圣迹记载,传说自此去今新郑县。据《新郑县志》大事记载:“东周敬王二十八年(公元前492年)孔子游列国讲学至新郑国都东门外。”此事在上世纪70年代批林批孔时说:孔子在郑国如“丧家之犬”,即指此地东门外。
魏惠王招贤孟子来大梁
据《诸子百家辞曲》载:“孟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县)人,其父早丧,母仉氏。孟子生于周烈王四年(公元前372年),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89年),终年84岁。他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一位大师,史称“亚圣”,是战国时代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尊王贱霸,重仁义、轻功利,创性善论’。”据《史记·魏世家》载:“魏惠王三十二年(公元前336年)来大梁。”新修《开封市志》大事记载是魏惠王后元十六年(公元前310年)孟子游大梁(时间当以市志为准),魏王数(败)于军旅,卑礼厚币以招贤者,邹衍、淳于髡、孟轲皆至梁。魏惠王曰……叟不远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孟子曰:君不可以言利若是……上下争利,国之危矣。为人君,仁义而已矣,何以利为!孟子回击了魏王不讲仁义只讲战与利。“五十步笑百步”这个典故就出于此。因当时处于战国时期,与孔子所处春秋时期一样战乱不止,而魏惠王要的是“法家”战利之术,“仁与德”不能解决当务之急,孟子看到后便离去。
魏惠王接见孟子在何地?大约上世纪90年代,河南大学宋史老师孔庆瓒在《汴梁晚报》上发表文章说:魏惠王接见孟子在今西郊金明池附近。见报后笔者问孔庆瓒,你父亲孔宪易(当时已故)说是在“圣灵”之地接见,即古沙海“圣女渊”、今黑池北侧,该地当时有一座“霍山神”庙院(魏王从山西旧地迁来)。唐代天文学家李淳风还来此观测北极星。孔庆瓒说,他是据某名人上午坐车出南门、中午返回在西郊游胜景推算的地址,即今西郊金明池附近。他父子二人均已去世,魏惠王接见孟子在何地已成千古之谜。
综上所述,虽据文献,亦有个人认识,敬请史地专家学者赐教斧正!王宴春【原标题:老子、 孔子、 孟子与开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