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百年目标相比,这些风浪算得了什么”
有两件事情,已有九年历史的《目标》杂志的出版人、总经理王伟宁愿独自面对几年的传言,也从来不愿意主动评说。
2004年,是王伟接手《目标》的第三年,原杂志总编因在杂志未来的发展方向上与王伟产生分歧而分道扬镳。2005年,该总编的继任者又因同样原因辞职。“每次更换旗手,都像死过一次,大批客户经理和资深创作人员随之离去。看着空了一半的办公室,我的身体也像被抽空了血液。”
“但我没有拦他们,我对他们说,辞职,可以,到人事部办手续吧。”王伟平静地说,“当时看,是件坏事。长远看,未必。”
2001年11月5日,王伟从原出版人、凤凰广告公司老总张中锋那里接手《目标》时,它不过是一本薄薄的小册子,偏居郑州为数不多的高档场所一隅默默无闻。而现在,《目标生活》、《目标地产》、《目标高尔夫》、《河南消费指南》4本DM杂志,每年5000个页码,覆盖全省10多个省辖市,还打进北京、上海、香港等全国302家高尔夫球场,成为河南DM杂志乃至广告传媒业最具代表性的品牌。无论是在星级饭店的大堂,还是咖啡飘香的VIP会所,《目标》系列杂志都被放在醒目的位置,被来来往往的高端时尚人士免费取阅。世界纸业巨头、金光纸业中国有限公司客户运营中心副总经理胡振华曾这样说,“当我在河南看到《目标》这样的杂志时感到很惊讶,这种质量的杂志出现在上海和北京都不足为奇,但在河南就很少见。”
把《目标》定位在高端、时尚、个性、新锐,把《目标》转型、拆分、细化,这些年来,王伟和《目标》一起在不断校正自己的坐标。“在校正的过程中,产生不同意见在所难免。”有一次在电台做访谈时,一个听众问王伟:“《目标》的寿命会有多长?”王伟说:“我不知道它的寿命多长,但肯定会比我的生命长。”
我需要一张名片,《目标》就是最好的名片
年近不惑的王伟,来自开封杞县的一个农家,至今他还是村里唯一的本科毕业生。1994年,他从信阳师范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郑州一家小学任教。可外表平和的王伟,却偏偏生就了一颗不安分的心。“当我看到一位大学生,毕业8年还住着一间小得可怜的房子,我就知道,这不是我要的生活。”王伟辞职了。他的小学教师生涯只有一天。
随后的日子,王伟成了漂在城市霓虹灯下的人。他在一家新闻文化中心打过工,磨练出明快犀利的好笔头;他南下深圳,担任过一家文化传播公司的董事长助理;他投身商海,半年时间做到了某知名企业的区域经理。在30岁那年,王伟却突然对这一切生出了恐惧。“躺在床上,我在想,三十而立,而属于我自己的事业又在哪里呢?”
刚刚诞生两年、河南首家、国内第一批的免费直投杂志《目标》进入了王伟的视野,他东拼西凑,以不到20万元的价格整体收购了当时步履蹒跚的《目标》。“当时看好《目标》,是因为它直邮+直投的逆向发行模式,开了数据库精准传播的先河。”
“客户需要的是为他们负责任的媒体,而不是只赚他们的钱”
摆在王伟面前的最大难题,是如何让读者喜爱《目标》、如何让客户信任《目标》。在谈及广告效果的言论中,有一句话对王伟影响至深——“我知道我的广告费有50%是浪费的,但我不知道是哪50%在浪费。”他认为传统模式的广告只能最大限度地做到尽人皆知,而无法从芸芸众生中精准遴选出潜在的目标消费人群。“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就是先锁定目标人群,通过直接投递、邮寄,精准覆盖。”王伟形象地比喻这种逆向发行的模式,“传统传播方式是一盆水,泼到地上,会流向何处不知道。现在我们是分拣出来,然后形成一个传播系统。”
短短3个月时间,《目标》就让不少一直观望的广告主坚定了信心。许多客户慕名而来,希望登陆这一平台。然而这时的王伟却对送上门来的广告客户挑剔起来,他毅然拒绝了大量的低端品牌。有人说他放着现成的钱不赚太傻,王伟却一笑置之,“对于《目标》来说,选择不合适的广告对读者和客户都不负责任。”
2007年,随着DM杂志市场恶性竞争加剧,王伟果断将《目标》平台一拆为三,并将《河南消费指南》独立成册。一年的实践和市场考验,事实证明他的决策是正确的。现在,王伟思考的,就是如何利用3G手机、互联网等高成长性新媒体平台,跟上时代与科技的发展脚步,通过不断的深化和细化,为高端消费者提供个性化的、甚至可以只是为一个人的服务。
“互相欣赏、互相激发、互相成全,这是团队相处之道”
除了每年出版48期的四本DM杂志,目标文化传媒还主办“中原大讲堂”、“软河南”两大文化主题活动,旨在深挖中原文化的内在价值,推动河南软实力建设。王伟说:“为我们河南这样一个文化大省的软实力崛起付出绵薄之力,这份责任当仁不让。”
宽容厚重的中原文化在王伟身上有着淋漓尽致的体现。《目标高尔夫》的客户总监吴语对王伟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情,是一个搞平面设计的职员离职时,与王伟闹得很僵。但不久之后她发现,那位设计师与王伟保持着密切的联系,王伟甚至成为了他的举荐人。“在团队建设上,王总总结了12个字,互相欣赏、互相激发、互相成全。”吴语说:“他还专门让我们建立了一个员工资料库,凡在《目标》干过的,哪怕只有一个月,也要收入库里,因为他们都是目标的财富。”
在《目标》杂志的办公区,可以临窗眺望东风渠和这个城市巨大的东北版块。《目标》这个年轻的团队在绿意盎然的办公室里辛勤忙碌着,因为他们知道走在这个团队最前面的人,有一个善于思考和锐意创新的头脑,因此他们对《目标》的未来充满希望和信心。
对于一个企业而言,走过9年相当不易,对于9年持续保持行业第一品牌的《目标》,王伟说这只是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