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蕴含着传统文化精华的声音,出自远近闻名的开封敦复书院。书院的创办者叫王英杰,早年历经磨难,饱尝了生活艰辛,后逐渐走上致富路的房地产老板。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是一个商人创办的书院,但是这里不仅不收学费,还管吃管住。为此,王英杰几乎拿出了自己的全部财产。
---->是什么让一个成熟的商人做出了如此违背“行规”的事?
---->传统文化的使者
---->走进位于开封市的敦复书院,一副挂在书院大门两侧对联便映入眼帘,上联是“读圣贤书行仁义事”,下联是“立修齐志存忠孝心”。在大院的里里外外,停满了车,除了来自周边县市的之外,还有山东、河北、山西、安徽、上海和北京的。有夫妻一起来的,有陪父母一块来的,还有老师带学生来体验生活的。王英杰告诉记者,这一期课程,报名的有3000 人之多,由于条件限制,只能接收370 多人。
---->而走进院内的大讲堂,正中央挂着 “生活在感恩的世界” 的标语,正下方则挂着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的像。一个偌大的讲堂,满屋子的人,讲师在认真地传道、授业、解惑,学员则分享着自己的心得故事,一句句充满着人生哲理的话,震撼和涤荡着每个人的心灵,如沐春风一般。
---->在敦复书院这样一个纯净的环境里,教人教的是怎样认知道德、认知自我并规范言行,是如何为人父母、为人子女、为人夫妻、为人邻舍的道理。也有教诲人们要诚实守信、知恩图报、善待他人、克服恶习、远离邪念的做人准则,等等。
而除了这些朴素的处世真理,在大讲堂上也有来自生活的真实故事。台上教师含泪讲述,台下学员听得泪流满面。在这里,一切都是自觉自愿的,每个人都把这里获得的教诲和感悟,作为一面镜子,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每个人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在思想尤其是在行动上,都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
无数人通过聆听《弟子规》,学唱《孝亲歌曲》,通过讨论、分享学习感受,开始懂得了孝道内涵,开始在家中做家务,为父母洗脚……原本婆媳不和,如今变得亲如母女,原本要离婚的夫妻,变得夫敬妇爱,原本不共戴天的邻里,又重归于好……这样的实例在这里经常会发生。
执著追求
提起王英杰创办敦复书院的初衷,还得从近年来他的所闻所思说起。近年来,王英杰在工作和生活中,时常发现这样一些社会现象,比如有的夫妻不和导致家庭破裂;有的婆媳成仇继而经常发生家庭战争;有的邻里不睦,老死不相往来;有的人甚至精神滑坡、道德沦丧,做一些伤天害理、违法乱纪的事……
王英杰认为,这一切都缘于人没了信仰,或信仰迷失,以至于出现道德沦丧或缺失。要想扭转这种不良风气,王英杰觉得,唯一的办法就是从拯救人的灵魂着手。然而,怎样做才能实现这一目的呢? 2008 年的南京之行,让王英杰找到了一条途径。
在那年11 月,他和妻子一起到南京听了一堂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讲座。在王英杰看来,这是一场震撼人心的讲座。“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讲者慷慨陈词、娓娓道来。置身其中的王英杰和妻子听得热泪盈眶,当即下定决心,要在开封办一所这样的学校。
王英杰认为,唯有这样,才可能提高人们的道德素养和思想境界,重建人们空虚的精神家园,做一个堂堂正正、顶天立地的中国人,为社会百姓造福。
王英杰是一个雷厉风行的人。他一回到开封,便开始筹备办学校的事宜。办学需要解决资金的问题,他毫不犹豫地把积攒多年的300 多万元存款拿了出来。
起初,办学没有场地,王英杰就在自家找,腾出自家房屋作讲堂。而置办床铺,办食堂,购置桌子、凳子,添置扩音、投影、录像等教学设施,都自己亲自去办。硬件准备齐全了,还需要有人讲课。没有师资力量怎么办呢?他就一遍一遍地去做工作,去请。在王英杰的不懈努力下,不到一个月,一个可容纳上百人的学校,就诞生了。
敦复书院的第一节课,是王英杰请来河南大学的教授主讲的。尊老爱幼、夫妻和睦、诚实守信、知恩图报、善待他人……声情并茂的讲解,生动感人的事例,让闻讯前来的学员们兴奋不已。很快,王英杰开办敦复书院的事,便一传十、十传百地传开了。
王英杰办敦复书院的主题是传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讲孝道、爱心、乐善好施,并以自己行善积德的精神赢得社会和学员尊重。
学校为什么取名叫敦复书院呢?对此王英杰如此诠释:“敦复”二字,出自《易经•覆》,意思是敦复,无悔。而在《象辞》里的注解是,敦厚忠实地复归正道,内心不会有什么后悔。王英杰说:“从今天看来,‘敦复’意为经常反省监察自己所言所行,树正德、行正道、避邪念、立正气,做堂堂正正的好人而无怨无悔,这便是我最初的想法。”
说到办学之初的难,王英杰至今仍有诸多感慨。在王英杰筹备第一期的时候,其他不说,动员大家来听课都很让他头疼。有人认为王英杰是在“作秀”,有人认为他大脑出问题了,开始不务正业了,更有人怀疑王英杰是在搞传销……这些传言把平日沉默寡言的王英杰压得几乎喘不过气来。
如今,敦复书院声誉已在大江南北传播开来,四面八方慕名而来的学员也迅速多了起来。随着听课人员的不断增加,王英杰干脆把公司的大厂房改成了大讲堂。“敦复”的境界,对王英杰来说,真的做到了。
从此,王英杰奔走于全国各地,听说哪里有国学教师就邀请来开封敦复书院讲课。从2008年8 月起,敦复书院坚持每周六全天开设传统文化课程,至今从未间断过。此外,还平均每个月办一期历时4~7 天的大课。5 年来,共举办学习班10 多期,开办讲座600 多场次,受众人数达1 万多人次。王英杰还刻录了10 多万碟授课光盘,购买了10 万册《论语》《三字经》《弟子规》《孝经》《道德经》等国学读本,免费送给前来听课的学员。
舍弃财富,收获幸福
王英杰办敦复书院,义务教书育人,感动了很多人。
王英杰请来为敦复书院讲课的国学老师们,主动要求义务授课,同时还主动为王英杰排忧解难,积极引荐知名国学大师前来授课。而听课的很多学员也自发组织起来,加入到义工行列,学王英杰一样默默奉献。如今,敦复书院的志愿者有40 多人, 有在校大学生,也有在职干部、工人,还有农民。义工和社会爱心人士毫不保留的帮助和默默无闻的奉献,让王英杰浑身充满了力量,也更坚定了他坚持办学的信念。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办学之举,能唤醒更多的人行动起来,做一个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他人的人。
敦复书院每一次开课,都是需要投入的,这是无法避免的。而敦复书院运营所需的一切费用,全部由自王英杰承担。他为记者算了一笔账,包括所有学员的学费、食宿费用等,粗算下来,每期需要花费五六万元。同时,随着敦复书院影响力的越来越大,前来报名学习的学员也越来越多,需要支出的费用也会越来越多。这也是王英杰所必须考虑的。
几年来,王英杰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付出了太多的精力。许多人都为王英杰和敦复书院的未来担忧。王英杰这样做究竟是为了什么呢?这样做不是很吃亏吗?也有人认为照这样下去,早晚会倒闭的。
面对外界的质疑和担忧,王英杰却很坦然。他认为请人给大家讲传统文化,自己也从中得到了大家的掌声,得到了快乐和幸福,大家都有收获,所以自己会一直坚持下去。
王英杰对自己和敦复书院的未来一点都不担忧。他告诉记者,在开封市中心的黄金位置,还有一座大楼,如果书院在资金上遇到困难,就可以马上变现得到一大笔资金。“自己坚持办20 年,是没有任何问题的。”而今年他已将近60 岁了。
在物欲充斥的世界里,人大多有了财富,或投资地产,或炒股,或放高利贷。而王英杰、把对财富看得很淡,他认为把财富留给子女,不如留给社会,造福一方百姓,这样更有意义,也更值。
他舍掉的是财富,收获的却是快乐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