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王府朱载堉故居,如今已经被辟为纪念馆。
策划文体新闻中心执行记者朱金中通讯员李亚锋文图
引子
西晋时期,野王县隶属于冀州司隶部河内郡,作为国内知名的大郡,河内郡下辖9个县,郡治仍在野王县。这之后百余年间,野王县也好,河内郡也罢,地名上几乎没什么太大的变动。
但那是一个战乱的年代,动乱、战争、硝烟、流民、饥饿,是整个北方地区所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曾经的富饶之地,变成了你争我夺的战场。尽管这一时期,沁阳地区的地名没有发生太大变化,但战乱是这个地区最大的变化。
公元307年,前赵大将刘聪掠河内之地,坑杀降卒万人。
公元354年,以吕获为河内太守,慕容格率三万人围攻野王,持续数月。
公元383年,慕容垂率兵两万,攻拔野王。
公元414年,司马顺宰自称晋王,率人起义,反抗北魏,两年后被镇压。
…………
在那段岁月里,原本富甲天下的河内地区成了兵荒马乱之地,十六国几乎每一方的势力都染指过这里。由于这里地处太行要冲,任何一个政治军事集团都希望能够据有此地继而抢占地理上的先机;由于这里土地肥沃、手工业发达,任何一方霸主都希望将其划入自己的版图,以得到充足的赋税供给。
这座沁水之城在乱世之中艰难地生存,这种生存,有的来源于底层平民挣扎中对求生的渴望,有的出自统治阶层利益的需求。在今天的沁阳市紫陵镇阳落山,有一处古铜矿遗址,据专家考证,有1400多年的历史。根据史料记载,北魏时期,这里发现了铜矿,尚书崔亮立刻奏请在此开采铜矿铸钱—沁阳一带又出现了短暂的繁荣。
任何一个千年古县的历史,都不仅有繁华的经济、杰出的诗人、惊叹的艺术,更有着生存的艰难,正是这种荣光和不幸的交替演化,才构成了一座座古城复杂而又真实的千年往事。
纪念孝德改名怀庆
到了隋朝,隋文帝杨坚在公元583年把实行了四百多年的州郡县三级体制改为以州统县的二级制。野王县改名为河内县,隶属于北魏建安二年设立的怀州。
隋之后是唐,其间也经历了隋末战乱和唐初的杂乱局面,但总体格局没有太大变化。到了公元639年,唐太宗将全国划分为十个道,怀州隶属河北道,下辖河内、获嘉、修武等5个县,治所仍在河内。
经过唐初的休养生息,河内经济很快恢复了活力。到了天宝年间,全国约有1453个县,能称得上“户口多、资地美”的望县仅有85个,而河内为河南的24个望县之一,是有名的“河朔名邦”。
不过经过“安史之乱”的蹂躏,河内又陷入了动乱不断的时期,这之后的五代十国,河内地区也是不断易手,“城头变幻大王旗”。
北宋时期,全国划分为十三道(后改为路),怀州隶属于河北西路,下辖河内和武陟两个县。
到了公元1280年,元统一了中国。元朝稳定时期,设立行省制,分为一个中书省和10个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全国共设169路43府398州1165个县,路府平行,州与县平行。河南行省下设路、府、州、县,怀州和孟州并为怀孟路,治所在河内,下辖6个县。
公元1319年,怀孟路更名为怀庆路—这是一个很有标志意义的事情,因为这是继河内之后,沁阳地区又有了一个标志性且更为今人所熟知的地名:怀庆。
路名的更改在大一统王朝不是一件随意的事情,而且怀庆名字的由来和当时的元仁宗奉母居怀有着直接关系。
从元朝建立到元成宗时期,元朝的皇位继承制度一直还没有形成,争夺皇位的斗争甚至波及到贵族之间的火并。公元1306年,元成宗派他的大侄子海山镇守漠北。成宗又把他的二侄子爱育黎拔力八达贬到河内,爱育黎拔力八达的母亲也随其迁到了河内。在河内,爱育黎拔力八达对他的母亲十分孝顺,每天早晚问安,亲自侍奉膳食,有时母亲病了,他整夜不睡,侍奉在母亲的身边,每天端汤送药,一点也不敢怠慢。爱育黎拔力八达的孝顺之名,甚至从河内传到了大都。
公元1307年,元成宗驾崩,因成宗无嗣,于是引起宫廷内部争权夺利,互相倾轧,朝野一片混乱。左丞相阿忽台和皇后卜鲁罕勾结,意图立忽必烈之重孙阿难苔为新皇帝。而右丞相哈刺哈逊看到这种情况,就连忙派人分别到青海迎接怀宁王海山,到河内迎接海山的弟弟爱育黎拔力八达。因为河内离京城较近,爱育黎拔力八达没几天就匆匆忙忙地赶到了京城,他在右丞相哈刺哈逊的帮助下,杀掉了左丞相阿忽台,及其图谋篡位的乱党臣僚,自己被拥立为监国,暂时代理皇帝处理朝政。
同年五月,怀宁王海山到了京城,当上皇帝,史称元武宗,他改年号为至大,立弟弟爱育黎拔力八达为皇太子。武宗在位四年,公元1311年正月初七驾崩,其弟爱育黎拔力八达继皇帝位,史称元仁宗,改年号为皇庆。公元1313年,太后降懿旨,将仁宗奉母居住在河内的官邸,改名为兴隆寺。为了纪念仁宗的孝德,在河内城内大关帝庙两边修建怀王殿,并取年号“皇庆”中的庆字,把怀孟路改为怀庆路。
至此,怀庆一名,成为沁阳历史上一个名称,这个地名的知名程度不亚于河内。
怀庆郑王名垂青史
公元1368年12月,在朱元璋的统筹下,明朝北伐大军进入河南,夺取了元军在河南的最后一个据点—怀庆路治所河内县。至此,河南版图全部纳入明政府行政之下。
明代的行省以“三司”治之,河南行省下辖8府96县,怀庆路改名为怀庆府,辖6个县,治所依然设在河内县。
不过,明代实行了皇室分封制度。对除太子之外的其他王子进行分封,河南是明代分封的大省,其中郑王一系就被封在河内。
“从公元1443年第一代郑王朱瞻埈起,150多年间,在所有的封王、世子中,唯有郑恭王朱厚烷及其世子朱载堉是最清正廉洁、忠君爱国,专心科学发明而又最受皇帝恩宠的。”邓宏礼老人说。
在如今的沁阳市自治街中段,有一座占地近一千平方米的古老建筑,这里在明代曾是朱载堉和他父亲共同生活与研究乐律的地方,故又称“郑王乐府”。如今,这里被辟为朱载堉纪念馆,向世人介绍这位伟大的乐律圣人。
朱载堉虽然后来让出王位,但怀庆人仍称他为“郑王爷”。虽然身为显赫王爷,但朱载堉对音律从小就有着浓厚的兴趣,他的一生最大贡献就是创建了十二平均律。十二平均律理论被广泛应用在世界各国的键盘乐器上,包括钢琴,故朱载堉被誉为“钢琴理论的鼻祖”。
朱载堉用横跨81档的特大算盘,进行开平方、开立方的计算,得出了求解等比数列公式,又依十二平均律理论旋宫转调,提出了“异径管说”,设计并制造出古代定音和演奏两用的弦准和律管。朱载堉的“十二平均律”使这十二个键的每相邻两键音律的增幅或减幅相等。对这个音乐领域遗留了一千多年的学术难题,朱载堉经过几十年的潜心研究,终于以他的十二平均律之说解决了。前中科院院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卢嘉锡题联“创立乐律理论千年来疑团顿解名扬四海,奠定歌坛范本万里外宏著争传泽被五洲”。或许音乐上的这种专业词汇让外行人费解,那么量化一下:世界上已知的十有八九的乐器定音,都是在十二平均律的基础上完成的,它被西方普遍认为是“标准调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