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焦作 >> 走进焦作 >> 印象焦作 >> 浏览焦作

“消失的怀帮”系列之二 药王庙见证怀帮崛起

2014/6/11 16:03:41 点击数: 【字体:

“消失的怀帮”系列之二 药王庙见证怀帮崛起

现存的药王庙已经破败不堪
 

物资与交通,按说河南很多地方也不缺这两样,为什么怀庆商人能够崛起于豫北,从而形成怀帮呢?

今年66岁的和洪范是沁阳市地方历史文化研究专家。在他的眼中,怀庆商人崛起的根本原因是这块土地一个比较矛盾的特点:富饶和战乱。怀庆地处河内,自古就经济发达。司马迁在《货殖列传》中就说:“夫三河(河内、河东和河南)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建国各数百千岁。”两汉之际的河内郡,“带河为固,户口殷实,北通上党,南迫洛阳”,以“完富”著称。但一旦战争兴起,怀庆地区又是兵家必争之地,原本富饶之地在硝烟之中转瞬就满目疮痍。

“怀庆人自古就在这种富饶和战乱中生存,在这种无可奈何之中锻炼出了从头再来的坚韧性格,这种坚韧是历史、社会环境一代代造就的,怀庆人不怕归零,勇于开拓新局面,培养出了一种东西不会永远属于你的这种感觉。”和洪范老人说,这种精神和农耕文化的“一亩三分地”理念是有很大差异的,正因为这种差异,使得怀庆人自古就有行商的传统,他们乐于走出去,喜欢冒险,敢于尝试新鲜事物,怀商或许就是这种地域环境造就的产物。

在古代,行商并不是一件安稳的事情,清代小说《歧路灯》的作者李绿园是河南人,文中有很多近似实录性质的描写。其中有一段就是关于河南商人对外出经商经历的描述:“学外出做生意,到江南,走汉口,船上怕风怕贼……单单熬到日头发红时,我又有命了。又一遭儿,离汉口不过三里,登时大风暴起了,自己货船在江水里耍漂,眼看着人家船落了三只,连水手舵工也不见个踪影……”

商路的凶险和商人的孤寂,都无疑反映出古代行商的艰辛。这对于习惯了农耕生活的大多数河南人来说,行商不是第一选项,但对于怀庆人来说,商业文化的基因恐怕从秦汉时就已经流传下来,走南闯北,白手起家,辛苦创业,这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

药材大会中外驰名

严格来说,农耕生活占据主流的古代河南没有商品经济是不正确的,因为据一些专家考证,庙会就是古代商品经济的一个象征。再封闭的小农经济,也需要购置一些生活用品,于是在乡村、在城镇,就有了庙会这个早期的商品贸易大会。

怀庆地区的庙会非常繁荣,因为这里的商品经济很发达。根据地方志的记载,清光绪年间,有庙会的村镇有164个,占到了一半以上,而且有的村镇一年要举办三五次庙会,平摊下来,怀庆地区几乎天天都有庙会。这种庙会大大沟通了乡村之间、乡村和城镇之间乃至省城之间的经济往来。

所有的怀庆庙会中,最为著名的当数药材大会。每年的五月十三和九月初九,在沁河南岸东关柳园,怀庆府药材商人都要举办“柳园药材大会”。每次会期长达15天到30天,由于药、面、竹、棉等行业“担山”(挑担上山的商人)、“走川”(往返于省内外府县的陆路商人)、“跑水”(水路商人)都会在会期前大力宣传,所以云、贵、川、陕、苏、皖、赣、晋等地的客商往往提前三到五天就来到怀庆进行登记,租地搭棚,咨询行情。到了清代后期,随着“海禁大开”,英、德、意等外国商人也经常来咨询洽谈。

根据资料记载,鼎盛时期,柳园药材大会的货棚,搭连千余米,形成三五道街市,沁河河面上船列数百,结靠成村,怀庆府内外车水马龙,从交易会场到府城各街道,白天锣鼓喧天,生意兴隆,晚上戏曲连台,焰火怒放,一派繁华景象。

不过,庙会终归是商品交易比较原始的一种形式。怀庆商人之所以成为近代豫商的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就在于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怀庆商人的经商不限于庙会这种形式,而是由个体的行商开始,逐渐形成了“有商且有帮”的格局。

邓宏礼老先生是沁阳市文博副研究员,研究怀帮文化多年。“近代怀庆商人最早是从跑单帮开始的,什么是单帮?就是一个人或者几个人合伙,他们经营的商品也很单一,比如卖怀药的就只卖怀药,卖布匹的就不卖其他东西,而且行商路线区域也很单一,比如这个单帮只做沁阳到武汉这一路生意,那他就只会把东西卖到武汉去。”

但是,随着生意越做越大,原先的小本生意就会遇到每一个创业者都会遇到的问题,那就是如何突破瓶颈扩大效益:成本要降低、利润要增加,路途上的风险变幻莫测,市场也在不断调整……

“很简单的道理,比如跑武汉的单帮,包一条船费用很贵,但如果和到禹州、周口的其他单帮分摊出钱,这个成本就会降下来,所以联帮就出现了。”邓宏礼老人说,联帮简单地说就是单帮的联合,临时或者固定的单帮组合在一起,降低了成本、增加了利润。“不过单帮依然是存在的,即使后来有了怀帮这种高级商会形式,跑单帮的也大有人在,这就好比现在有很多连锁大超市,依然会有小卖部存在,这是同样的道理。”

单帮也好,联帮也罢,都只是一种简单的商业模式,要想把生意做大,就得创建一种更为紧密的合作,怀帮呼之欲出了。

以四大怀药为主、以纺织棉布为业、以竹编陶瓷为生、以粮食面粉为营、以贩卖杂货谋利的跑帮商人们深感力量的不足,为了保障怀药、怀货在长途贩卖中的安全、方便,抵御在商海冲浪中的风险,防止天灾、疾病所带来的难以弥补的损失,由怀药商人组成的药生会倡导,进而逐渐形成了怀帮。

药王之庙怀帮总部

在沁阳市白庙街上,有一座略显荒芜的建筑——药王庙。药王,即孙思邈,药王庙就是怀庆商人为纪念医药之王而修建的庙宇。

根据1937年的《沁阳县志》记载:“药王庙,在城内东北街即药商会馆住址。药王庙创于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年),初竣于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后增修四圣殿……全部完工于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历时47年。”

药王庙不同于其他单纯用于香火祭祀的祀庙,它是由当时的怀帮商会总会——药生会修建的,一是为了纪念药王,二是作为药生会的办公、待客、洽谈贸易的场所,因此竣工后非常壮观。

根据资料描述,药王庙通面阔40多米,通进深百余米,建筑面积4800多平方米。庙前是面阔三间、单檐硬山灰筒板瓦饰顶的戏楼山门。山门两侧各有耳房一间。进入庙中,在宽3米的甬道上,迎面是四柱三楼庑殿顶“济世慈心”的木牌楼。进入甬道就是四圣殿,四圣殿进深三间,两侧各有一间耳房。后院正中八角石台基上,有一座八角亭,俗名为八卦亭,雅称为潇洒阁,最后是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的四面回廊和榭水式绿琉璃瓦饰顶的三皇阁……

如今,四圣殿、八卦亭、三皇阁等建筑都毁于1969年,现仅存一座木牌楼和耳房等少部分建筑。

走进药王庙,只见十多米高的木牌楼屹立于石台基上。四根立柱从东向西一字排列,立柱上方为楼式建筑,“济世慈心”的匾额赫然入目。枋额华板为透雕木刻,上方的雕饰,南为凤,北为龙,下方的雕饰,则南为龙,北为凤。从正面看,凤在上,龙在下;从背面看,龙在上,凤在下。龙凤昂首,伸展欲飞,玲珑精巧,栩栩如生。牌楼上的人物故事、珍禽花卉、祥龙瑞兽等装饰物,造型美观,做工精湛。这种融中国石枋艺术与古建顶饰艺术于一体的建筑物,是不可多得的建筑珍品,也是古代怀药文化、怀药经济繁荣昌盛、怀帮商人崛起的重要标志。

邓宏礼老人说,沁阳城内的药王庙是古代怀庆府怀药贸易最重要的标志性建筑。目前,沁阳市有关部门正在修编完善怀庆府药王庙复建规划方案,按照这个规划,将筹建“四大怀药”研究所和怀药文化博物馆。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大河报(2014-06-04)
0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