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朋友,他消失在红尘中,倒是可能的。
这,更是“丹川退叟”成为“竹林吟叟”的机缘——“丹川退叟”还活动在修武城里(丹河穿城而过),“竹林吟叟”隐居在修武城北约20公里的“竹林”里了。
再者,《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崇宁三年(1104年)》云——“诏:‘李 、阎守勤并依元系籍人,逐次已降指挥,其子及亲兄弟,并与外路远处监当差遣;李洵仁落门祗候,阎依落寄班祗候,李洵直入续籍……(《纪事本末》卷百二十二)。”
崇宁三年(1104年)是当阳峪窑神碑立碑的前一年。崇宁四年(1105年)的窑神碑上,只见“竹林吟叟”,不见李洵。
谁都相信,窑神碑上的“竹林吟叟”,至少在当地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文化名流。
他为何不着真名实姓?
这是千古之谜!
至此,谜已破。
因为“竹林吟叟”李洵是元党人。窑神碑立碑的前一年,他“直入续籍(元党籍)”——这年开了“门户”的,唯有李洵。
是时,全国上下正在热火朝天地清理元党人的东西;碑上镌刻元党人姓名,是必须推倒打烂的。
如此如斯,新立的窑神碑,岂敢、岂能——镌刻元党人李洵的名字?!
唯存“竹林吟叟”耳。□首席记者于茂世文图【原标题:“不似官窑,胜似官窑——当阳峪窑”系列之四 复活“竹林吟叟”李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