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鹤壁 >> 文化遗产 >> 文遗赏析 >> 浏览鹤壁

大伾山石佛:“全国最早 北方最大”

2013/12/30 10:05:51 点击数: 【字体:

 

    大伾山位于河南浚县城东,是以大石佛为主的佛教文化兼儒、道“三教”并存于一山的国家4A级旅游区。大伾山南北长1.75公里,东西宽0.95公里,面积1.66平方公里,最高海拔135米,相对高度70米。因当年大禹治水登临,被载入我国最早的史书《尚书•禹贡》篇中,历代称为“禹贡名山”。之后,汉光武帝刘秀、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等先后有6位帝王在此留下足迹,曹丕、贾岛、王维、王阳明等数百位文人墨客留下脍炙人口的诗篇,青石崖壁刻满历代书法家留下的摩崖题字、题记,“神笔王铎”的真迹已成“国保”。帝王名流的登临,极大地提高了大伾山的文化品位,并为其赋予了永久的魅力。

    大石佛开凿于十六国后赵石勒时期,高22.29米,距今近1700年,有“八丈石佛七丈楼”之美誉,被专家称为“全国最早,北方最大”。国务院于2001年6月25日将大石佛及石刻共10项公布为国保文物。大石佛在宗教、政治、雕刻、绘画、建筑、文学史等方面富含的意义,早已引起专家学者的关注,是大伾山旅游区的标志。

    1、大石佛起源:明代末年浚县知县张肯堂所纂的《浚县志》载:“石勒以佛图澄之言,镵崖石为佛像,高寻丈,以镇黄河。拓跋魏覆以重阁。元末,毁于兵。”查《十六国春秋•后赵录》:石勒,羯族人,十六国后赵君王。佛图澄,天竺高僧,晋永嘉四年(公元310年)来到洛阳,初依东海王司马越发展佛教,后又投靠石勒。当时黄河流经大伾山东。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河决宿胥口(在今浚县西南约25公里),绝于西山,经大伾山东,东北去”。秦汉以来,黄河在黎阳一带屡决屡溃。长期以来,百姓苦于水患,无力抗拒。把解除水患寄托在天、神身上。佛图澄抓住时机强推佛教,借在大伾山开凿大石佛“以镇黄河”为由,取得“万众欢呼”。因此,大石佛俗称“镇河大将军”。

    2、整体特征:大石佛是一躯善跏趺坐式的大弥勒佛像:头部螺发,面方颊圆,略呈梯形;额间有“白毫相”,目平视,唇紧闭,表情庄严;两肩齐挺,脖颈较长,有三道肉纹。左手扶膝,手心向下;右手曲肱前举,手心向外,示“无畏印”。坐四周方墩,足踏仰莲。五趾平齐,脚面平直,线条粗略。大石佛倚山凿就,高与崖齐,古称“大佛岩”。大佛楼,原为北魏时期的七层高阁,隋、唐、后周均有重修。元末,毁于兵燹。现今的大佛楼为明代正统十年所建。

    3、发展及影响:北魏的统治者大都信佛,兴佛建寺成风。孝明帝时胡太后在伊阙建石窟寺历时二十四年。正光以后,建的佛寺达3万余所。当时的黎阳望风趋附。明代嘉靖三十八年《重修天宁寺三殿碑》载:“……盖有天地,即有此山。至夏,大禹名,《书》曰:导河‘至于大伾’。周之末,以子贡名,(山)东南麓,赐冢在焉。光武(帝)筑青坛(于)其巅,汉以青坛名。唐以大佛名,时,或凿弥勒之像……。畿南千里而遥,山唯大伾,建寺其上,以天宁名。山有佛,千二百余年,其兴废几几”。由此推断,大佛开凿年代正好为十六国后赵时期。

    大石佛深远的历史影响在于:大伾山大石佛,作为我国最早开凿的大型石佛,是我国早期石窟艺术的杰出代表,是中国佛教史上吸纳传承世界文化的一座丰碑,在我国乃至世界佛教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一是开创我国最早开凿的大石佛之首;二是催生佛寺、石窟、佛龛等石刻艺术在中国北方地区如雨后春笋般兴起;三是掀起了佛教文化在中原地区广泛传播的高潮;四是形成了以“两山”为聚集中心的“华北第一大古庙会”;五是成为中国承载世界佛教石刻艺术的标识。

    清代浚县就有寺院30多处,其中大伾山天宁寺、兴国寺,浮丘山千佛寺、钜桥迎福寺、大赉店翟村福胜寺、白寺开元寺,善堂佛时寺等颇具规模和影响。另外,受到大石佛开凿的影响,仅大伾山就现存一个从北齐到明代的13个佛龛组成的佛龛群。随着各种自然灾害和战争的连年频发,人们把对生存的希望和幸福的期盼都寄托在对大佛的祭拜上,于是大伾山就逐步成为黄河流域百姓顶礼膜拜的“佛教圣山”。【原标题:大伾山石佛:“全国最早 北方最大”】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综合 2012年05月23日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