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起来,从张中颜的太爷爷开始做折纸玩具至今,这门手艺传承已有百年。祖上的折纸手艺传到张中颜这一辈已是第四代,但由于经济价值不大,张中颜担心后辈对这门手艺没有兴趣,致使手艺失传。
曾靠折纸手艺养家
在浚县善堂镇西善堂村的张中颜家中,二楼的一个房间是他的折纸工作室,各式各样的折纸玩具都摆放在工作室里的玻璃柜中。
“从我太爷爷开始就靠卖折纸玩具养家。俺爷也卖过,他会做很多好玩的东西,摘片叶子剪几下就能做成笛子。”张中颜说,爷爷平时干农活儿,下雨天就在家做玩具,附近哪个村有集会,他就会带着自己制作的玩具去卖。
“那时候一个人一天大概能挣1毛钱,这一个玩具卖5分钱,俺爷赶一天集能挣五六块钱呢!”张中颜说,在那个年代,靠着折纸手艺,他们一家人过得比一般家庭殷实一些。
耳濡目染中,张中颜对折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爷爷将折纸手艺悉数传给了张中颜的父亲,之后父亲又传给了他,太爷爷留下的清代的裁纸刀也就传到了他手上。
就在前几年,家里拆房子时,张中颜的父亲从墙缝儿里掏出一把裁纸刀,对他说:“既然你喜欢折纸,这是你太爷爷当年用过的裁纸刀,你收起来吧。”后来,经鉴定,这是一把清朝的裁纸刀。
花样繁多的折纸玩具
折纸玩具中,张中颜最拿手的是千折样夹,类似现在的收纳袋。将A3纸大小的千折样夹打开后会看到16朵方形的“花朵”,“花朵”打开后是个花形袋子,并且打开不同数目的“花朵”都会形成一个袋子,有大有小,一共能变出31个袋子。
农村妇女以前经常纳鞋底儿、做布鞋,鞋子的大小全靠用纸质鞋样比对,千折样夹就是专门用来存放这些纸样的。
“剪纸作品放在里边不易褪色、不易受潮,现在纸样用的少了,千折样夹可以用来集邮或者存放各种票据。”张中颜介绍,千折样夹一般不卖,邻居们谁需要了,说一声,他们家人就会折一个送过去,邻居们也会送来几个馍表示感谢。
在张中颜制作的折纸玩具中,千折样夹只算是最基础的玩意儿,响燕、响灯、阴阳板、变花等才是真正的好东西。卖这些用彩纸与木头做成的小玩具曾经是他们家的主要经济来源。
跑到深圳寻纸
喜欢这门手艺,干啥活儿也就会操着这份心。有一次路过一个村子,张中颜看见有不少农户养鸡。于是他就跑到人家家里收集了不少鸡毛,染上颜色晒干,用来做响燕。
张中颜发自内心喜欢这门手艺,在家一有空闲就琢磨。就拿千折样夹来说,千折样夹以前是用相对厚点儿的纸折成的,为了能更好保存,人们会在外边包一层粗布。
现在条件好了,张中颜就想把千折样夹做得更好一些,他到附近纸箱厂买来很多牛皮纸一一试验,但感觉不是太满意,“大部分的纸折几下就裂了,我想要弹性好、折不烂的纸。”光是找纸,他就花了4年时间。后来他在网上得知深圳有一家公司出的牛皮纸比较好,就专门跑到深圳买纸,回来以后,经过多次试验,发现这种纸很符合他的要求。“这纸折不烂,用上一辈子都没问题!”张中颜满意地说。
折纸手艺传承是难题
2010年,张中颜的千折样夹入选浚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可张中颜遇到了折纸手艺无人传承这一难题。
“那时候我爷爷会的手艺最多,到我父亲这一辈人会的就少了一些,我会的又比父亲少,而我的孩子对这门手艺不感兴趣,他们都还不会。”张中颜无奈地说,如今生活越来越好,大街上的玩具琳琅满目,折纸玩具虽说稀奇,却无法产生经济效益。
张中颜大部分时间在外地打工,偶尔有空才会做些折纸玩具。他的妻子算了一笔账,就拿千折样夹来说,制作一个小型的千折样夹需要一天时间,大一点儿的至少需要3天,且千折样夹目前使用价值不大,也卖不了多少钱,而张中颜在工地上工作一天可以挣300块钱,相比较来说,去工地工作更实在一些。
由于产生不了多少经济价值,张中颜的孩子们不太愿意去学这门手艺,他担心这门手艺会逐渐失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