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到刘顺福家串门的邻居们,很喜欢刘顺福捏的泥狮子。
刘顺福居住的小院一面屋墙已倾斜,他用几根木头抵了起来。
这是刘顺福最早的泥狮子作品,他称为“第一代”。
上世纪60年代,和村里大部分人一样,捏泥咕咕拿到庙会上卖是刘顺福家庭的收入之一。年少时,刘顺福调皮爱玩,刚开始跟泥巴打交道时并不用心。直到13岁那年,有次奶奶把在烧热的泥咕咕上涂松香的任务交给他,玩心大的刘顺福把松香丢在炉子上便出去玩了,回来后发现松香早已熔尽,深深自责。那次虽然没有受到家人苛责,但刘顺福暗下决心一定要细心做好泥咕咕,这个想法一直延续到现在,更体现在他的作品中。
20岁那年,刘顺福闲来无事捏了一对泥狮子,大家都说好,家人拿到庙会上去卖,要价4元,顾客没有还价就拿走了。
后来刘顺福基本与泥咕咕“绝缘”了,没想到再次跟泥巴打交道要等到几十年以后了。
2006年正月,国家加大对非物质文化的支持力度,刘顺福心动了,于是决定把丢掉30多年的手艺捡起来。这一年,他已经56岁了,曾经熟稔的手艺变得生疏,仿佛又回到初学的时候,备感无力。
尴尬的不只是技艺上的难题,捏泥玩还遭到家人强烈反对,夫妻俩也因此离婚,但这没能让刘顺福改变念头。
妻子走后,家里只剩下几袋粮食和半袋花生。“可颜料和笔总得买,我就把几袋粮食卖了,那时一天就吃一个馍,实在饿得不行了就抓一把花生吃。”倔强的刘顺福发誓要重新开始,重新立业。
“刚开始捏的狮子真是不能看。”刘顺福回忆,为了进步,他省吃俭用买了一台数码相机,看见喜欢的石狮子就拍下来回家琢磨。
刘顺福的作品以泥狮子见长。泥狮子是泥咕咕中造型最复杂、耗时最长的一种。和很多人用模子制作不同,他一直坚持手工制作,每一个毛卷纹路都清晰可见,可以说每一个都是限量版。他耗时一年半完成了“百狮图”,一百个泥狮子神态各异、姿势多变、活灵活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美术专家倪宝诚先生这样评价刘顺福的狮子作品:“狮子文化有上千年历史,你的狮子作品很传统,并且是手捏成的,品种多,类型多,生动活泼,不仿别人,有自己的形式和造型。”倪宝诚还亲笔为刘顺福题匾“一顺百顺是真福,瑞狮送福最吉祥”。
虽然刘顺福的作品得到了专家和群众的认可,可他从不轻易出售自己的作品,只偶尔送给真正欣赏它的人。纯手工制作一个泥狮子需要一天甚至一个星期,去年一年刘顺福捏了110对狮子,这些耗费大量心思的作品都是他的心肝宝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