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伾浮丘文化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是一个字——“和”。宗教上是和,艺术上也是合;人与人之间是和,人与神之间还是合。佛钟上刻有八卦,道家在佛寺设坛作法。千佛寺迁入碧霞宫后,和尚与道士共收香火钱。
历代诗赋文字,豪放与婉约同在,飘逸和伤感共处;文豪与白丁齐抒胸臆,边民和土著共叹古今,“和”在这里被诠释得淋漓尽致。
方圆几百公里的百姓对大石佛又敬又怜,沿山崖佛身盖了一座遮风挡雨的敞面楼,因佛足在地面下,故称“八丈大佛七丈楼”。对道教的碧霞元君,百姓唤作“老奶”,每年为她庆生……
人们到此祈求平安幸福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一年中,浮丘大伾两山最安静的时段是腊月三十下午,因为这时家家都在包饺子。随着春节的来临,人们争先恐后地上山放鞭,祈福新年,就此拉开了正月古庙会的序幕。
祈神拜佛后,人们总是喜欢用红绒线把心愿“拴”在山上。庙会中流传着朝山进香功德圆满之说,即第一年是为了许愿,第二年是为了实现,第三年是为了还愿。这些习俗是人们千百年来的共同愿望——太平和谐,幸福安康。
历史上有名的百艺之乡
庙会通常是民间杂艺大展示的舞台,被列入国家民间艺术保护项目的社火表演是浚县正月古庙会的一大亮点。浚县现有各种民间社火组织60多家,每逢节日或重大活动,大家竞相献艺,场面极壮观。
浚县社火的传统形式主要有舞狮、高跷、秧歌、旱船、竹马、龙灯、抬阁和背阁、抬老四、顶灯、大头舞、散河灯等。
浚县舞狮队后常跟武术队。武术队俗称“刀枪把子”,真刀、真枪,真拼实打的童子功显示出瓦岗军驻扎此地时留下的习武之风。浚县舞狮以已有上百年历史的郭村舞狮表演最有名,在高亢激越的音乐声中,舞狮者在5张重叠起来的八仙桌上翻筋斗,其跌扑翻滚、跳跃抓耳惟妙惟肖;其双飞脚、大转身惊险刺激,“油锤灌顶”、“单手开砖”、“双风灌耳”是他们的绝活。
七旬老人王锡让是郭村舞狮队的总教头,“每年舞狮评比,俺村都是第一名。这几年俺村到开发区表演还拿过最佳表演奖。今年俺们争取再拿个一等奖!”王锡让说。
浚县高跷表演的特色是把天津的高跷技巧和湖南小曲调糅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的表演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