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墟
殷墟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西北郊小屯村一带,地跨洹水两岸极基附近的20个多村落。古称“北蒙”又称“殷”。殷地是商朝后期的都城所在地,是一处规模巨大而又文明中外的殷商文化遗址。大约在公元前14世纪,商代第20位国王盘庚从奄(今山东曲阜一带)迁都来到“殷”地,自盘庚迁殷至帝辛(纣)覆亡,均以此为都城,前后共传国历8代12王,273年。
十九世纪末,由于发现甲骨文,殷墟才被发现。1928年起,中国考古学家开始对殷墟发掘。发现宫殿遗址、藏甲骨文的窖穴、王陵和各种类型的墓葬、祭祀坑、车马坑以及铸铜、制骨作坊等重要遗址;出土了大批遗物,包括珍贵的甲骨卜辞(甲骨文)、青铜器、玉器、宝石器、陶器、骨角牙器等文物,为研究殷商历史积累了丰富的资料。
岳飞庙
岳飞坐像
始建于明景泰元年,总面积4300多平方米,殿庑建筑90余间,是一处较完整的古建筑群。庙内建筑有正殿、精忠坊、施全祠、碑林、肃瞻亭、观光亭、御碑亭、贤母祠等。正殿是岳飞庙的主体建筑,门楣上方悬挂:“百战神威”、“忠灵未泯”分别为清光绪和慈禧所题。殿内,岳飞塑像端坐正中。塑像上方“还我河山”贴金巨匾,相传是岳飞手书。
岳飞庙的碑林中存放明、清两代官员及文人学士所题的诗词歌赋和修庙记实,现存二百余通。
天宁寺塔(文峰塔)
天宁寺塔位于安阳老城西北隅天宁寺旧址(今安阳市二中西南侧)。有人把它喻为安阳的象征。此塔形制特殊,上大下小,呈伞状,在我国古塔中极为少见,有人说在国外也是罕见的。天宁寺塔,寺原建于隋仁寿(601-604)年间,塔修造于后周广顺二年(952年),迄今已有一千多年。元、明、清三代都曾重修此塔。1772年(清乾隆三十七年),当时任彰德(即今安阳)知府的黄邦宁,主持重新修葺天宁寺和塔。他认为塔与南边的孔庙(在今安阳市西大街小学校内)相呼应,二者可以代表古城的文化高峰,便在塔门横额上题了“文峰耸秀”四个大字,于是此塔又得名“文峰塔”,一直沿用到今天。
修定寺塔
安阳市西北35公里清凉山东南麓修定寺旧址上,屹立着一座华丽壮观的古塔,俗称“唐塔”,又名“修定寺塔”。修定寺塔建造艺术极其罕见,系单层方型浮雕砖舍利塔。因塔身表面遍涂一层桔红色,故又称“红塔”(现红色大部分已脱落)。塔身呈正方形,通高约16米,由塔基、塔身、塔顶三部分组成。全塔遍嵌高浮雕砖,仅塔身四壁就用模制菱形、矩形、三角形、五边形以及直线和曲线组合的各种型制的雕砖3775块、图案76种,装饰面积达300多平方米,不留一处空白。
羑里城
羑里城是《周易》发源地,位于汤阴县城北八华里羑、汤两河之间的空旷原野上,为殷纣王囚周文王处,是我国历史上自有文字记载以后第一座国家监狱。
据《史记》记载,商代末期,国君纣荒淫残暴,上下怨恨。西伯姬昌在羑里被囚的漫长,岁月里,发愤治学,潜心研究,将伏羲八卦演为16卦、384爻,并提出“刚柔相对,变在其中“的富有朴素辩证法的观点,用了整整七年的时间,著成《周易》一书,后被列为五经之首。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文王拘而演周易”的故事。后人为纪念西伯姬昌,在羑里城遗址上建起文王庙。现存羑里城遗址,为一片高出地面约丈余的土台,南北长105米,东西宽103米,面积达万余平方米。
灵泉寺石窟
灵泉寺及石窟群,在安阳市区西南25公里的宝山之麓,位于安阳县善应镇南坪村南。这里山青泉碧,谷幽林深。灵泉寺原名宝山寺,东魏高僧道凭法师于武定四年(公元546年)创建。隋开皇十一年(公元591年)隋文帝诏寺僧灵裕法师(道凭的弟子)到长安,封为国统僧官,管理全国寺院僧尼。又将宝山寺改为灵泉寺,赐绫锦衣物、绢300段助营山寺。从此寺名大振。
小南海石窟
小南海石窟,位于安阳县西南25公里小南海北滨,面临洹水,背靠大山,依山而凿。由于它凿于风景优美的小南海附近,所以称之为小南海石窟。现存三窟,均为北齐天保年间建造。三窟造像大同小异,规模相近,风格古雅。
明福寺塔
这里原是宏伟的灵山寺,可能有较大规模的石窟造像群,现仅余三座石窟,是北齐时期石窟艺术的珍品。(记者:元冬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