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6年,在咸阳以南的轵道旁,刘邦率十万大军接受了秦王子婴的投降,给赫赫威名的秦王朝画上了句号。
代之而起的,是兵威远震的大汉帝国。
在汉代,中国出现了第一个封建经济文化发展高峰。汉王朝的疆域十分辽阔———东部跨过鸭绿江,到达今日朝鲜半岛的中部;西部越过帕米尔高原,到达今日哈萨克斯坦的东部;北部越过秦长城,深入今日的俄罗斯腹地;南部越出广西、云南,几乎囊括了今日越南的大部分和缅甸的北部。汉王朝还成为中华民族大融合的熔炉,大汉一代,以血缘、政治、经济和文化为纽带,熔铸出以汉族为主的中华民族。汉朝以后,华夏大地作为一个统一国家的观念成为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共识。
是什么力量让汉王朝如此强盛?是什么力量让当时的中国熔铸出如此强大的民族向心力?是什么力量奠定了中国从战国到元明两千年的繁盛?是什么因素让中国成为古代世界耀眼的明星?
国际考古学家C·J·汤姆森认为,两千多年前,世界经济发展的动因可以归结于一个字,那就是“铁”。冶铁是古代的高科技,而在长达两千年的时间里,中国一直是这个高科技领域的领先者。
有汉一代,河南是中国冶铁的中心;郑州古荥冶铁遗址,则是当时河南郡的一号冶铁基地。
汉代高炉侥幸逃生
从郑州向西北行20余公里,就到了位于古荥镇的古荥冶铁遗址。
“古荥冶铁遗址是从炸药包下逃生的!”现任古荥汉代冶铁遗址保管所所长的张振明先生说。
据介绍,古荥汉代冶铁遗址面积达12万平方米,在这里曾发现两座炼铁大高炉、14座陶窑及船形坑等与冶铸有关的遗迹,还出土了大量成套的铸造模具和铁器成品。谈起这些,张振明的眼中漫溢着一种特别的情感。
30年前的1974年,张振明还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当时,作为古荥12队的队长,按照上级部署,他带领村民们大规模平整土地。
平整土地,有一个地方是绕不过去的,这便是“红土岗”。当时的冶铁遗址一带因为土都是红色的,所以当地人都称之为“红土岗”。“红土岗”上有很多红色碎石,高低不平。为什么这里的土是红色的呢?村民们中间有一个传说,说是楚汉战争时,刘邦手下大将纪信在这里被杀,把这里的土染红了。
在村民们的心中,“红土岗”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民间斗鹌鹑,“红土岗”的鹌鹑永远都是胜利者,原来这里的鹌鹑经常叨红石,想想吧,别处的鹌鹑怎么会比石头更硬?
更神奇的是,“红土岗”有很多炼渣,怎么挖也挖不到底儿。有一户村民家里死了人,想葬在这里,挖墓的时候挖到了炼渣上,结果老也挖不到底儿。农村讲究“入土为安”,不见土这墓就不能算完工。结果挖了两米深还不见土,最后这家村民想了个办法,从别处拉来土垫在墓坑里,才解决了问题。根据这件事,村民们得出一个结论:“红土岗”其实是没有土的。
但在当时的人们看来,再神奇的土地也不能阻挡社会主义建设,所以“红土岗”必须平掉。
1974年那次平整土地实际上已经是村民们第二次向“红土岗”开战了。在劳动中,张振明首先发现了一个青蛙形的东西。当时没有人知道那是什么,几个村民想把它拽出来,但那东西纹丝不动。无奈,村民们专门请来了东方红拖拉机帮忙。在拖拉机轰隆隆的吼声里,那东西依然不动。后来“砰”的一声,绑在那东西上的钢丝断了。后来知道,那是深埋于地下的20吨积铁块。20吨,小小的拖拉机怎么拉得动?
当时大家发现,这个积铁块周围有两个小铁块,张振明等人便将小铁块拉了出来。
顺着积铁块继续往北挖了大约7~8米,他们又遇到了“硬骨头”,这便是现在的一号积铁炉。当他们要平掉这个铁炉时,感到这东西异常坚硬。实际上,他们当时遇到的是炉基的夯土。夯土本身就很坚硬,加上长期经受高温烧烤,就更硬了。有村民拿起东西去砸,只见迸起一片火花,再砸,还是火花四射。
“昔日刘邦战霸王,今日人民斗古荥”,这是当时平整土地的口号。在这样的口号鼓舞下,村民们当然不能因为一个“硬骨头”就停止进程。
怎么办呢?“炸掉它!”有人提议。提议得到认同,于是大家拿来钢钎,在现在的一号高炉上打了一个洞,然后填上炸药,放进雷管,几十米的导火线很快就扯到了公路上。
也许是这高炉命不该绝,也许是炸药包发了恻隐之心,成心放过这汉代的高科技设施———但见导火线一路欢歌燃烧过去,留下的却是一阵沉寂———炸药包没有爆炸。
就在人们检查炸药、准备重新引爆的时候,时任郑州市文物管理处处长的于晓兴及时赶到。
“差一点儿,就差一点儿啊!”30年后的今天,于晓兴已经63岁了,谈起当年的情况,仍然让人感到一种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
于晓兴的到来并没说服村民们。村民们认为,平整土地是上级的统一部署,是“革命事业”,“伟大的革命事业”不能因于晓兴一番“文物”之类的说教就停止。谈了半天,村民们还是坚持要再次引爆高炉。
僵持之中,一位姓李的文物工作人员一下子站到了高炉上:“你们要炸就连我也一起炸了吧!”这位文物工作者的举动震住了村民们,他们暂时停止了工作,答应只要有上级批示他们就可以停止平整这里的土地。
于晓兴连夜请示市领导,当时的郑州市市长王均智立即批条给古荥的党委书记:你那个地方是很有价值的,一定要保护起来!这个条子起了决定性作用,“红土岗”得以保存下来。
于晓兴等文物工作人员不惜用生命保住的这个遗址,价值确实重大———古荥冶铁遗址的年代为西汉中期至东汉时期,发掘材料证明它是官营的冶铸联合作坊,对研究我国冶金史具有重大意义。古荥汉代冶铁遗址先进的冶铁技术、宏大的冶铁规模确立了我国古代冶金技术在世界冶金史上的重要位置。
首次发掘中途夭折
实际上,1974年的发现,已经不是首次发现。早在1965年,在“红土岗”已经有过一次发掘。
1965年春天,郑州市交通局修前往古荥的公路。按当时的惯例,政府发动群众捡砖头、石块、煤渣来垫路,各家各户都分有任务。有群众就想起了“红土岗”,到那里去挖炼渣。这一挖就挖到了炼渣坑,炼渣越挖越多,总也挖不完。
其他群众知道后,都赶到这里来挖炼渣,挖着挖着就挖出了砖、瓦、铸造铁器用的模具、鼓风管等。
大家不知道这都是些什么东西,把它们一股脑儿拉到了路面上。
从古荥到索须河一公里的路面,几乎都是用炼渣铺成的。
“就这,还只是炼渣中的一小部分!”于晓兴先生说。
当时交通局一个负责施工的同志在检查施工时,发现了铸造铁器用的模具和经过高温而变成灰色的有花纹的砖。他对此产生了疑问,就主动与当时的省文物工作队和市文物陈列馆联系。
省市文物工作者赶赴现场查看,认定“红土岗”是个炼铁遗址。
1965年春天,河南省、郑州市两级文物单位联合对“红土岗”进行发掘,在探沟里(文物上称长的勘探沟叫探沟,方的叫探方)又发现了一个窑址,窑址里堆积了大量陶片。据介绍,当时挖出的陶片堆满了两三间房子。
不幸的是,还没发掘完,“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发掘被迫中断。
这一停就是十年,直到1974年村民们无意间发现一号炼铁高炉。
1975年,文物工作者在发掘中发现了两座规模宏大的炼铁高炉遗址,这两座高炉东西并列,间隔14.5米。在一号高炉前清理出十余块积铁,总重近百吨。围绕着高炉还发现了水井、四角柱坑、陶窑、水池、矿石堆等附属设施。这说明古荥冶铁遗址是一处设备齐全、系统完整的大型古代冶铁场。在高炉四周出土的大批铁器和陶器充分证明了当时冶铁技术的先进性。
在炼铁高炉旁边,文物工作者发现了铁锤、石砧子,还有很多铸造铁器的模具残块……在高炉周围共发现陶窑14座,这些陶窑既可以烧砖瓦、陶器,也可以烘矾,还可以做铁器的热处理。
根据炼铁高炉与周围遗迹,文物工作者最终确定,古荥冶铁遗址南北长400米,东西宽300米,总面积12万平方米。
历史资料显示,早在公元前14世纪,中国人就已经认识和使用了铁。到了春秋中晚期,我国出现了人工铸铁,人们开始用铁制造生产工具。随着铁器的大量使用,到西汉中晚期,铁的生产量猛增,冶炼技术发展迅速,质量也显著提高。这一时期是我国古代冶铁的一个大发展时期。古荥冶铁遗址正是在这一时期兴建的河南郡第一冶铁铸造作坊。考古工作者发现的两座大型炼铁高炉及其配套设施,还有同时出土的大批铁器模具和铁器产品,系统反映了我国汉代的冶铁和铸造技术。
2004年春天,位于荥阳故城西门外的古荥汉代冶铁遗址显得很冷清,因为还没有正式对外开放,这里几乎没有游人。
古荥冶铁遗址没有背后的荥阳古城墙那么巍峨壮观,也没有离它咫尺之遥的汉霸二王城那样声名显赫,但它的存在同样是一代繁盛王朝的象征,它以自己的平实,无声地佐证着一个辉煌的时代。李红军【原标题:炸药包放生汉代高科技 “探访古荥汉代冶铁遗址”系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