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夸张地说,古代盗墓的危险性,远远高于现在下小煤窑。同样是地下作业,盗墓贼鬼鬼祟祟、行动匆忙,防护措施可能连现在的小煤窑都不如。更何况,盗墓还面临其他风险,大墓往往积石积炭,暗藏杀机;同时下墓的盗墓贼还面临另一种风险:宝贝送上去后,上边的同伙封闭洞口,将其闷杀,以独吞赃物。
新郑胡庄韩王陵发掘过程中,别的还没见着,就发现了一具盗墓贼的尸骨,那尸骨蜷在土层中,扭曲变形,可以想见其死亡时之悲惨。
虽然如此,神秘的王陵仍令盗墓者前赴后继。国王和王后的墓穴中,分别发现四个和八个盗洞,陪葬文物几乎被悉数盗走。主持发掘胡庄大墓的马俊才先生告诉我们,墓中棺椁的盖儿都被掀到一边了,说明这墓被盗很早,从发现的盗墓工具和盗墓贼使用的饭碗看,在战国末年,就有盗墓贼对这座王陵下手了。据马先生推断,那时这个王陵建成仅十多年。
由于还没有发现带有铭文的器物,不能绝对肯定该墓的主人,但根据发现的种种残片和该墓的方位,马先生认为这是韩国桓惠王及王后的墓。
在这次发掘中,马俊才遇到了“老相识”。2002年前后,他曾在新郑市区主持发掘一处战国晚期的制陶遗址,那是一处韩国的“官营建材厂”,规模大,设施令现代人意外,“车间”有地板,有下水道。筒板瓦上,都钤刻了工匠的姓氏图章,当时马俊才还专门收集研究了这些姓氏,有三四十个之多。此次发掘这座大墓,马俊才又看到了钤刻姓氏图章的筒板瓦,其姓氏与那个“官营建材厂”所见略同,显然,那个建材厂的产品,用到了这个大墓的陵寝建筑上。马先生由此推断,这是韩桓惠王及王后陵墓。
桓惠王在位达34年之久,公元前239年死去,他儿子韩王安仅在位九年,韩国就被秦国灭掉,韩王安被秦军俘虏,不知所终。因此可以推断,胡庄大墓,是末代韩王为其父母营造的。而在韩国灭亡后,盗墓贼很快就对这陵墓下了手。
如果胡庄大墓的主人果真是韩桓惠王,那战国末年的很多事情就都与这座大墓有关了。这位韩王生前被秦国打得愁眉不展,告别人世时,一定会将无尽的无奈和哀怨带进了这座陵墓。
桓惠王最有名的举动,是派遣“水利工程师”郑国前往秦国做间谍,建议并帮助秦国兴修大型水利工程,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郑国渠。
郑国渠与新郑地形
新郑与关中相距遥遥,其地形地势与远在关中的郑国渠有啥关系?原先我也认为没有什么关系,也不可能有什么关系。为写这篇稿子,我查看了不少资料,惊奇地发现两者之间不仅有关系,而且很密切。
关中平原位于陕北高原与秦岭山脉之间,东起潼关,西至宝鸡,长约300公里,最宽处100公里,最窄处仅20公里,至宝鸡逐渐闭合为峡谷。这块形似“新月”的盆地,因处于函谷关与大散关之间,被称为“关中”,也叫“八百里秦川”。
秦川的地形特点是西北略高,东南略低。如今的水利专家说,郑国充分利用这一地形,以泾水为水源,使干渠沿北面山脚,也就是平原北缘较高的位置向东伸展,然后穿凿支渠南下,形成自流灌溉系统,浇灌南边大面积的农田。这个设计精巧而合理,需要很高的测量水平和水文知识,在当时的秦国,没有人具备这样的水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