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先生学术素养深厚,更兼文武双修,对河南武术史深有研究。他介绍说,中原武学格局宏大,包含三大武学系统,出现四大武术世家。汜水(古县名,上世纪50年代并入荥阳)苌氏是四大武术世家之一,其创始者苌乃周是位武学奇才,平生采道家之言及经络之说,自发其奥,纵横开合,阴阳起伏,形气合一,刚柔相生,能发前人所未发,于少林、太极之外,另辟出一方武学新天地,创出独具一格的“苌家拳”,令天下武林刮目相看。这个拳派后来名家高手辈出,成为中原武林重要一脉。
听了王先生的一番介绍,我顿起采写“苌家拳”的念头。但不久广西先生因病逝世,唏嘘感慨之余,将这念头搁置起来。前不久,与出版《中原文化大典》的古籍社王关林社长一晤,共同怀念广西先生,联想到苌家拳,旧念复炽,遂有荥阳之行。
在荥阳,因苌家拳研究会会长苌松华、副会长陈万里、秘书长陈万卿等诸位先生的帮助,我走进了苌家拳那神奇而多彩的历史,也走近了武林奇才苌乃周——一位“中国武术史上旷古罕见之通才”,他的武学理论和习武规则,集技击文化之大成,“蕴藏着具有永恒生命力的智慧精华”。
采访的过程中,我真正理解了王广西先生关于中原武学的一段议论:“武术并不是打几趟拳那么简单,它是中原文化大背景培育的奇葩,其风貌是由中原人的性格、气质浸润而成。”
【“嗜学”奠定望族根基】
“‘苌’是很少见的姓氏,我们出去自我介绍,都得专门说清楚,‘我姓苌,草字头下面一个长短的长’。不然的话,人家就会当成常识的‘常’了。”
荥阳苌家拳研究会会长苌松华这样介绍自己的姓氏。不过,在荥阳本地,苌姓是人们熟知的姓氏,苌氏在当地成为望族,已经有300余年的历史。
苌松华、陈万里两位先生陪同我来到荥阳王村镇苌村,穿过错落的寻常民居,寻访苌氏家祠和进士府等古建筑。这些古建筑都已残损,在夏季茂盛植被的衬托下,颇有些荒凉的味道。苌松华先生说,进士府过去规模很大,现在看到的只是幸存下来的一小部分,透露着昔日书香世家、汜水望族的辉煌。
苌松华说,按照《苌氏族谱》记载,大约在明朝前期,苌氏由外地迁移至此,始迁祖是曾任汴梁指挥使的苌守忠。至于这个家族的渊源,有两种说法,一说来自山西洪洞,一说来自四川资阳。前几辈儿,曾有人深为困惑,背着干粮千里寻根,先到洪洞,询于故老,考诸版章,找遍移民碑,绝无苌氏痕迹;再到资阳,没有找到当地苌氏,却发现那里牌坊上大书“苌弘故里”。苌弘是东周时期的名人,博学多才,孔子曾向其请教音乐,得到“韶乐尽善尽美”的答案。后来苌弘被周王冤杀,《庄子·外物篇》记载:“苌弘蜀人,被杀之后,血流不止,蜀人藏其血,三年之后化为碧。”成语“碧血化珠”、“碧血丹心”、“苌弘化碧”即由此而来。有了这次四川之行,后来的《苌氏族谱》,都著籍四川资阳。
移居汜水后,苌家数代家势不振,没有入仕的记录。变化始自生活于明代晚期的第八代苌自安,他“性喜读书人”,时常赠送村里读书人纸墨,对自己的子女,更是冀望深厚。他的二儿子苌印昌自幼聪慧,四岁即能背诵简单诗文,长大后“益嗜学”,亲手抄的书“成帙”,他以经史为宗,长于《春秋左传》,兼通老庄、佛学。
苌印昌平生醉心学问,为人放旷超脱,举人傅子默为他写的传记,记载了他的一些逸事:明末战乱时,苌印昌举家避居广武县(今属荥阳),一次群盗闯入他家抢劫,他在楼上“诵读如故”,跟没事人一样。事后有人笑他“书痴”,他坦然笑曰:“吾自乐此,岂能须臾忘也?”
苌印昌平生不置产业,不修边幅,待人接物表里洞然,绝无城府。他喜欢清谈,遇人必劝以读书,虽数百言不倦,“其人欲去,必挽留再三然后已”。他常年教书为生,教学不拘教条,生动晓畅,“远取物,近取身,以家常话代文言,而闻者了然,虽幼儿妇女亦能晓其义”。他治学讲求身体力行,认为“圣贤千言万语,字字看得有着落,便为真解,然须求诸身心之间,方有归宿”。他的学生中有成就的很多,因此名闻汜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