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郑州 >> 郑州风情 >> 特色访谈 >> 浏览郑州

有3000年历史的河南新密溱洧婚俗:仅结婚典礼就有28道程序

2013/2/18 17:23:02 点击数: 【字体:

    说文解字 

   
溱有两种读音,zhēn 和 qín 

    溱(zhēn)水 古水名,即今天新郑市的黄水河,它发源于河南省新密市,与洧水汇流后注入贾鲁河。 

    溱潼(qín tóng),镇名,在江苏省。 

    洧wěi 洧水,古水名,即今双洎(jì)河,是中国最古老的河流之一。源出今河南省登封阳城山,东南流至新郑与溱水合,至西华县入颍水。 

    溱水洧水流域,包括现在的登封、新郑、新密属地,在史前时代是黄帝活动的中心,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新郎帽插金花,打扮得好似状元郎,在列祖列宗牌位前摆上大香案,点上大红蜡烛……祭罢祖先,随着司仪一声喊:“起轿——鸣炮奏乐!”铁铳发出三声巨响后,大红花轿前边的轿夫双手朝天伸开,喊 一声:“啊噫——”,后边的轿夫一起应一声“噫——”,一起并肩起轿,伴随着音乐的节奏,一上一下,忽忽悠悠,轿子颠簸前行……昨天,在新密市文化馆老馆 长李宗寅家中,记者见到传承了3000多年、濒临失传的溱洧(zhēn wěi)婚俗遗存资料,采撷一二以飨读者。 

有3000年历史的河南新密溱洧婚俗:仅结婚典礼就有28道程序
 

现如今,新娘新郎凤冠霞帔状元服的装扮,更多是出现在影视剧和婚纱摄影中(资料图片)
 
 
    仅结婚典礼就有28道程序 

    “溱洧婚俗非常复杂,不说结婚之前的定亲,光说迎娶新娘的结婚典礼就有28道程序。”李宗寅娓娓道来,记者仿佛置身于一场古老的婚礼场面中。

    结婚前夜,得先做好六项准备工作,一是上坟,犒慰列祖列宗,求其保佑子孙平安幸福;二是安神,在中宫正院,摆一张平安供桌,八样菜、两盘蒸馍、筷子、酒具、香蜡等物齐备,乐队奏乐,行九叩或二十四叩礼;三是捺窝,把一顶红席反铺在新床上,在四周撒上一些核桃、枣和花生之物,当晚邀请两个男童和新郎同床,叫做“压床”;四是演礼,在司仪主持下,随着音乐节奏,演习二十四叩礼等全套礼节;五是挂“轴子”,将写有历代祖先名讳的“轴子”备好,祭祖时用;六是写“迎书”及一应杂事,先生和主事的一一列出要带的红封及大小数量,如披绸封、谢厨封、止席封、开车封、放炮封和抬轿封等,不一而足。

    “真正的迎娶程序最多,至少有16项,前期都是准备工作。”李宗寅说,迎娶队伍一般为三乘轿,中间的为花轿,去时有个孩子坐在里面压轿,到女方村前半里地就得停下,新郎下轿行“百步上金殿”大礼,这种带有为难男方的仪式,要新郎一步三叩首,三步九打躬,跪100次,叩300个头。

    “到女方家里,新郎要和接亲的人披绸祭祖,祭罢祖宗还要叩拜父亲,然后新郎带着红封,到厨下行谢厨礼。新郎拿出从婆家带来的衣饰,让新娘梳妆打扮。按照礼节,新娘要采束100根新针,绑上一面铜镜,以避邪。新娘带走娘家的一根线,新红鞋要到上轿时再换上。”李宗寅说,新郎要三请新娘上轿。“到男方家后,新娘下轿、进门、拜天地,入洞房、闹房。”

    这些传统习俗到今天,大多数繁琐的礼节已经失传。

    繁文缛节“孝道为先”,婚礼实际是礼仪道德教化

    “百善孝为先”。在溱洧婚俗繁琐的礼节和程序中,孝道摆在了最突出的位置上。

    对新郎而言,他在迎娶之前,先祭拜自己的祖先和父母,然后再到女方家里祭祖拜父母。在女方家里,专门有一道“献哺生裙”的礼节,即男方接亲人员入座以后,新娘的奶奶要和新郎客们打招呼,新郎要拿出一件新衣服,双手献给老人,以感谢老人从小照看新娘的养育之恩。

    在迎娶仪式结束之后的第二天,一大早,新郎的家人要对新娘进行厨房手艺测试。一般是由婆婆将新媳妇送入厨房,和面,并擀上一剂面条,要求新娘一刀切到头,不能断,既有寓意久远绵长的意义,也有考验媳妇茶饭功夫的意思。吃罢早饭,就由公婆带领新婚夫妇,到祖坟上坟、烧纸叩头,认识先祖,算是新娘归宗认祖,彻底成为夫家一员。

    从坟上回来,新婚夫妇还要到同姓长辈宗亲家,挨门顺序,从长到幼,叩头认亲,一般要送上鞋袜衣服作见面礼,长辈要还礼送上红包。

    认罢同宗长辈,新婚夫妇还要跟着抬礼盒的,带上大礼(20个大蒸馍)或小礼(30个小蒸馍),一根礼条到姥娘舅家认亲。新郎带着新娘给亲人挨个叩头,送上亲手做的鞋袜,以示孝敬。

    “婚姻习俗中,那些繁缛的仪式和礼节,一招一式实际上起到礼仪道德的宣传教化作用。它让新婚夫妇深深领悟到成婚是人生的转折,对长者、 祖宗和神灵要无限地忠诚和孝敬,它让观看的人领悟到人生礼仪的至诚至敬。这种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礼教方式和制度,其传承和教育作用是巨大而又深远的。也正是因为此,溱洧习俗成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李宗寅说。

    古老的婚俗已被现代生活改变

    “在过去的3000多年传承过程中,溱洧婚俗变动并不是很大,但近代随着现代社会的飞跃发展,婚俗习惯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譬如,帽带插 花的喜庆红服,已被白色的婚纱取代。高头大马或三乘红轿的迎娶工具,也被豪华的车队代替。”谈起古老的溱洧婚俗传统的改变,李宗寅显得很惋惜。

    李宗寅说,溱洧地区包括新密、新郑和登封等地,溱洧婚俗是早期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汉民族古代婚姻礼俗的遗存,是中原婚俗文化的典型代表。据史料记载,在伏羲时代,汉民族即有男女嫁娶的礼仪,人们普遍认为婚姻制度起源于伏羲时代,形成于黄帝时期,五帝夏商已完备,自周代开始,礼乐婚姻制度日趋规范,有六仪之繁。溱洧婚俗,是周代的“六礼之仪”之一,延续至今已有3000多年。

    “溱洧婚俗,全面而又详尽地保留了中华民族婚姻礼制中的‘六礼’制度,是解释汉民族婚俗‘六礼’制度的活字典。这对于研究汉民族婚姻习俗的发展和演变、民间礼俗和农业生产、耕织文明的关系等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李宗寅作为溱洧婚俗的发掘者和申报者,认为“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 展,加上西方生活方式的入侵,传承3000余年的溱洧婚俗距离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远,亟待我们去做进一步的抢救与保护。” 作者:熊堰秋(原标题:娶媳妇过28道“关” 溱洧婚俗走过3000年)

责任编辑:C005文章来源:郑州晚报(2009-07-25)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