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郑州 >> 郑州风情 >> 特色访谈 >> 浏览郑州

河南荥阳霜糖制作工艺传承面临困境

2012/8/6 16:12:07 点击数: 【字体:

河南荥阳霜糖制作工艺传承面临困境

       荥阳柿霜糖制作究竟有多长的历史谁也说不清楚,据当地人说“自从有柿树就有柿霜糖了”,在汉代这里的柿子就是贡品了。目前,正是柿饼和柿霜糖制作的黄金期。近日,本报记者走进荥阳乔楼镇陈沟村农户家中,目睹柿霜糖的制作过程。在采访期间,记者遗憾地发现,尽管这里的人祖祖辈辈都在生产柿霜糖,而今没有几个人能说得清楚柿霜糖的制作过程了。今年6月份,柿霜糖生产技艺被评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措施已经实施,柿霜糖生产能否走上复兴之路?
        削柿皮的工具也很有特色,削柿皮是制作柿霜糖工艺中的一个工序。
       柿霜糖产生于哪个时代谁也说不清
       今年74岁的陈玮是荥阳文化界的权威,也是柿霜糖制作技艺成功申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功臣。
       他向记者讲述了他与柿霜糖的第一次“亲密接触”:他9岁时跟父母在许昌生活,那年春夏之交,他嘴角溃烂,嘴唇起了泡。按医嘱服药后,不但不见好,反而更严重,喉咙也疼痛得难以进食。恰好,有荥阳老家的亲戚带着柿霜糖来看望母亲,亲戚说:“连吃带敷,几片就好。”陈玮吃了一片,凉丝丝地满口清爽,又敷了大半片于嘴角和嘴唇上,火辣辣的感觉顿感消去了好多。三四天后,病便彻底好了。
       “从此,我记住了柿霜糖,一有机会,总想赞美它。”陈玮说,这次感受促使他要将柿霜糖制作技艺申报成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柿霜糖的生产起源于何年何月,陈沟村人说他们也说不清楚,“自从有柿树就有柿霜糖了”。流传最广的说法是当年汉武帝刘秀曾来过此地,那时这里到处都是柿树,柿子也很大,刘秀一不小心“让柿子砸了头”,那时陈沟柿子已经是贡品了。
       此前,陈玮查阅《荥阳县志》等有关文献,但对此说法没有详细记载。
       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在荥阳生活过,写有《咏红柿子》的佳作。
       乾隆年间的《荥阳县志》记载:“今荥阳蚩蚩之众,为资生口计,种柿者十之九。”
       1938年,荥阳柿子产量达到鼎盛时期,仅柿饼中的一种——炕饼产量就达到500多万公斤,远销***。
       鲁迅在《华盖集续编》提到柿霜糖:“吃起来又凉又细腻,确是好东西。”在《你不知道的鲁迅》一书中,《鲁迅的另一面:文章里不光有刀枪还有柿霜糖》对这种赞美做了注脚:“鲁迅已经吃了一大半,珍重之下赶紧把(柿霜)糖收好,以备将来药用。不料才到晚上,鲁迅又觉得不如趁新鲜吃一点受用。”
       只有荥阳陈沟的水柿能制作柿霜糖
       “荥阳的柿子又以乔楼镇陈沟村出产的水柿最好。”陈玮说,水柿个大,含水量高,里面的核很软,软到可以吃到肚子里,不用吐出来。水柿做成的柿饼软,不硬,口感好。
陈玮说,水柿出霜量比较大,100斤能出产8斤柿霜。“其他品种的柿子柿霜量极低,制作不了柿霜糖,因此柿霜糖就成了荥阳特产。”
       据《本草纲目》载:“柿霜乃柿精液,入肺病上焦,药尤佳。”《本草经疏》亦记载:“柿霜,其功长于清肃上焦火邪,兼能益脾开胃。”
“荥阳柿霜糖全国独一无二,又有很高的药用价值,申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探囊取物。”陈玮说,对于柿霜糖生产技艺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他很有信心。
       现在,村民大都不知如何制作柿霜糖
       记者在陈沟村田野里,看到柿子树稀稀疏疏。村民陈俊华说,二三十年前,柿树成片,随着粮食产量提高,柿饼不再是救命粮,而且也卖不上价了,所以不少村民就砍掉柿树种别的了。
       陈俊华家摊晾的柿饼有七八十斤。他说,一部分送给在外地的儿女,一部分送给亲戚朋友,留下一部分自用,他家是不会卖的。
       他还拿出柿子车和削皮刀,演示了一下如何削柿子皮。但是,当提到柿霜糖制作时,他说,他小时候见过爷爷制作柿霜糖,他今年60多了,已经几十年没有见过做柿霜糖了。
       陈俊华只是陈沟村人的一个代表,现在陈沟村的人还会制作柿饼,但大都不清楚如何生产柿霜糖了。
       “在把柿子晾晒成柿饼过程中,用被子将柿霜捂出来,然后熬成柿霜糖。”32岁的陈林对记者简单介绍了柿霜糖的制作过程。记者问他说:“柿霜已是固体,怎么能再火熬?”对这个问题,他吱唔着回答不上来,打电话问了本村几位卖柿饼的,谁也说不清。
       这个问题还是陈玮给了答案。“柿霜生成时,里面会有杂质。”他说,将柿霜按1∶5加水浸泡,使之溶解。将漂浮的杂质过滤,倒出柿霜水用火熬,将水蒸发掉,直至成半流体状态,然后倒入模子中,冷却后就成了柿霜糖。
       镇政府制定保护措施,要大力开发特色产品
       去年,在申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时,陈玮到市场上调研了,发现“柿饼装一箱卖一箱”,尽管柿霜糖价格高得惊人,但仍是供不应求。“这是好事,会带动柿霜糖生产走向复兴。”陈玮高兴地说。
       作为柿霜糖的主产地,乔楼镇正在积极给予政策扶植。据镇党委书记马宏伟介绍,他们正在统计柿树,引导村民保护柿树、多种植柿树,对柿子深加工企业予以政策支持,他们还打算举办柿子节等,“大力宣传荥阳柿子、柿霜糖”,以发挥它更大的经济作用。
       目前,陈沟村已有不少村民开始大量栽种柿树苗。也许不久的将来,荥阳柿霜糖会再现当年盛世之景。

       来源:郑州晚报     2009.11.26
河南荥阳霜糖制作工艺传承面临困境
 
 
    荥阳柿霜糖制作究竟有多长的历史谁也说不清楚,据当地人说“自从有柿树就有柿霜糖了”,在汉代这里的柿子就是贡品了。目前,正是柿饼和柿霜糖制作的黄金期。近日,本报记者走进荥阳乔楼镇陈沟村农户家中,目睹柿霜糖的制作过程。在采访期间,记者遗憾地发现,尽管这里的人祖祖辈辈都在生产柿霜糖,而今没有几个人能说得清楚柿霜糖的制作过程了。今年6月份,柿霜糖生产技艺被评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措施已经实施,柿霜糖生产能否走上复兴之路?
       
    削柿皮的工具也很有特色,削柿皮是制作柿霜糖工艺中的一个工序。
      
    柿霜糖产生于哪个时代谁也说不清
      
    今年74岁的陈玮是荥阳文化界的权威,也是柿霜糖制作技艺成功申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功臣。
      
    他向记者讲述了他与柿霜糖的第一次“亲密接触”:他9岁时跟父母在许昌生活,那年春夏之交,他嘴角溃烂,嘴唇起了泡。按医嘱服药后,不但不见好,反而更严重,喉咙也疼痛得难以进食。恰好,有荥阳老家的亲戚带着柿霜糖来看望母亲,亲戚说:“连吃带敷,几片就好。”陈玮吃了一片,凉丝丝地满口清爽,又敷了大半片于嘴角和嘴唇上,火辣辣的感觉顿感消去了好多。三四天后,病便彻底好了。
      
    “从此,我记住了柿霜糖,一有机会,总想赞美它。”陈玮说,这次感受促使他要将柿霜糖制作技艺申报成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柿霜糖的生产起源于何年何月,陈沟村人说他们也说不清楚,“自从有柿树就有柿霜糖了”。流传最广的说法是当年汉武帝刘秀曾来过此地,那时这里到处都是柿树,柿子也很大,刘秀一不小心“让柿子砸了头”,那时陈沟柿子已经是贡品了。
      
    此前,陈玮查阅《荥阳县志》等有关文献,但对此说法没有详细记载。
      
    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在荥阳生活过,写有《咏红柿子》的佳作。
      
    乾隆年间的《荥阳县志》记载:“今荥阳蚩蚩之众,为资生口计,种柿者十之九。”
      
    1938年,荥阳柿子产量达到鼎盛时期,仅柿饼中的一种——炕饼产量就达到500多万公斤,远销***。
      
    鲁迅在《华盖集续编》提到柿霜糖:“吃起来又凉又细腻,确是好东西。”在《你不知道的鲁迅》一书中,《鲁迅的另一面:文章里不光有刀枪还有柿霜糖》对这种赞美做了注脚:“鲁迅已经吃了一大半,珍重之下赶紧把(柿霜)糖收好,以备将来药用。不料才到晚上,鲁迅又觉得不如趁新鲜吃一点受用。”
      
    只有荥阳陈沟的水柿能制作柿霜糖

      
    “荥阳的柿子又以乔楼镇陈沟村出产的水柿最好。”陈玮说,水柿个大,含水量高,里面的核很软,软到可以吃到肚子里,不用吐出来。水柿做成的柿饼软,不硬,口感好。
陈玮说,水柿出霜量比较大,100斤能出产8斤柿霜。“其他品种的柿子柿霜量极低,制作不了柿霜糖,因此柿霜糖就成了荥阳特产。”
      
    据《本草纲目》载:“柿霜乃柿精液,入肺病上焦,药尤佳。”《本草经疏》亦记载:“柿霜,其功长于清肃上焦火邪,兼能益脾开胃。”

    “荥阳柿霜糖全国独一无二,又有很高的药用价值,申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探囊取物。”陈玮说,对于柿霜糖生产技艺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他很有信心。
      
    现在,村民大都不知如何制作柿霜糖
      
    记者在陈沟村田野里,看到柿子树稀稀疏疏。村民陈俊华说,二三十年前,柿树成片,随着粮食产量提高,柿饼不再是救命粮,而且也卖不上价了,所以不少村民就砍掉柿树种别的了。
      
    陈俊华家摊晾的柿饼有七八十斤。他说,一部分送给在外地的儿女,一部分送给亲戚朋友,留下一部分自用,他家是不会卖的。
      
    他还拿出柿子车和削皮刀,演示了一下如何削柿子皮。但是,当提到柿霜糖制作时,他说,他小时候见过爷爷制作柿霜糖,他今年60多了,已经几十年没有见过做柿霜糖了。
      
    陈俊华只是陈沟村人的一个代表,现在陈沟村的人还会制作柿饼,但大都不清楚如何生产柿霜糖了。
      
    “在把柿子晾晒成柿饼过程中,用被子将柿霜捂出来,然后熬成柿霜糖。”32岁的陈林对记者简单介绍了柿霜糖的制作过程。记者问他说:“柿霜已是固体,怎么能再火熬?”对这个问题,他吱唔着回答不上来,打电话问了本村几位卖柿饼的,谁也说不清。
      
    这个问题还是陈玮给了答案。“柿霜生成时,里面会有杂质。”他说,将柿霜按1∶5加水浸泡,使之溶解。将漂浮的杂质过滤,倒出柿霜水用火熬,将水蒸发掉,直至成半流体状态,然后倒入模子中,冷却后就成了柿霜糖。
      
    镇政府制定保护措施,要大力开发特色产品
      
    去年,在申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时,陈玮到市场上调研了,发现“柿饼装一箱卖一箱”,尽管柿霜糖价格高得惊人,但仍是供不应求。“这是好事,会带动柿霜糖生产走向复兴。”陈玮高兴地说。
      
    作为柿霜糖的主产地,乔楼镇正在积极给予政策扶植。据镇党委书记马宏伟介绍,他们正在统计柿树,引导村民保护柿树、多种植柿树,对柿子深加工企业予以政策支持,他们还打算举办柿子节等,“大力宣传荥阳柿子、柿霜糖”,以发挥它更大的经济作用。
      
    目前,陈沟村已有不少村民开始大量栽种柿树苗。也许不久的将来,荥阳柿霜糖会再现当年盛世之景。(原标题:柿霜糖制作工艺知者已寥寥无几)

    来源:郑州晚报     2009.11.26
责任编辑:佚名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网 河洛大鼓网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河南农家乐网 中国旅游网 吴氏网 秦氏网 中华舒氏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福客民俗网 文化遗产网 秦腔戏曲网 中国晋剧艺术网 扬州扬剧网 梨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