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高”是朋友们对喜军的戏称,老高的“高”,“高”在画品高、才情高、酒量高。初见喜军,便觉是一方正的汉子。几年的相识,“内清明,外直方”是喜军给朋友留下的印象。
喜军是一个安静的画者,常日里言语不多,眉宇间总凝着些思索,只有与画友们谈画论道时,才侃侃而谈,对于绘画的感悟和当代画坛现状的认识,可谓是一针见血。喜军性情宽厚质朴,质朴如同他画中那些活生生的形象,铺于绵绵宣纸之上,流于水色墨韵之间。喜军是一个孤独求索的画者,安静甚至是寂寥,在静与寂中守着心中那方画的城池。
喜军所描绘的一群人,为着生计四处奔波,为了儿女来年的学费,为了在老家能盖起一座新宅……奔波着、忙碌着,体味着人生百味。喜军选择的绘画题材是从农村奔向城市各个角落的普通劳动者。他们是卑微的,同时又是强悍的,他们的眼神也许滞涩,但又是坚定的。
喜军记录他们的生活,他们的精神状态,把这份质朴传递给欣赏画作的人们,让更多的人来关注这个群体。这也是作为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画家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喜军的画中萦绕着浓浓的乡情,行色匆匆的身影,沧桑沟壑的面容,正是这份谙熟于心、抛不却的眷恋,成就了他的现实主义水墨人物创作。
当代水墨写意人物画作为一种艺术形态,不能只是一种形式,一种笔墨游戏,它需要关注当下人类的生存状态,关注当下生命的意义。以水墨人物的造型语言来表现现实主义题材,写实表现的真实感,墨色形成的视觉冲击力,使其拥有一股雄强之势,一改传统水墨的低吟浅唱,驾驭着宏大真实的场景,表现沧桑厚重的氛围。
喜军以扎实的造型功底契合着写实水墨人物画这一艺术表现语言。早期作品《乡关在望》,描绘了一群打工归来的劳作者。宏大的场面,线条的组织穿插,墨色的浓淡铺陈,准确而丰富。
《不散的书场——马街书会》系列,是喜军写实水墨人物画创作的又一高峰。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三,河南各地以及安徽、河北、山东、湖北、陕西、四川等省成百上千的民间曲艺艺人,负鼓携琴,汇聚马街,说书会友,弹唱献艺。河南坠子、湖北渔鼓、四川清音、山东琴书、凤阳花鼓、上海平话、徐州琴书、三弦书、大鼓书、评书、乱弹、道情等,汇聚成绵延600多年的“马街书会”。喜军的目光对准了这一个走向没落的民俗现象,为了创作这一作品,他连续多年前往书会采风写生,终成此卷。
喜军笔下的马街书会是真实的、感人的、朴素的、厚重的,体现着中华大地上曾经的沧海桑田,历史的波澜壮阔。铺陈大气的笔墨塑造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说唱艺人的形象,一卷清洌的民风画卷。
那些平凡的日子,掩迹于历史尘埃中的旧事中,一种平静的、真诚的美感在喜军画笔下慢慢铺陈开来。
艺术简介
高喜军,男,1974年生于河南新郑,1997年毕业于河南大学美术系,获学士学位,2006年7月结业于中国美术家协会首届中国画创作研修班人物画创作室。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人物画艺委会委员,河南艺术职业学院副教授。
曾参加由文化部、解放军总政治部、中国文联、中国美协主办的多次展览,《乡关在望》、《逛街归来》、《不散的书场-马街书会之十二》系列、《商途风云》等几十幅作品获得全国知名大展奖项。【原标题:乡亲 乡情 乡韵——读高喜军先生的写意人物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