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古代,敢于上书朝廷,勇于提出建议的官员不在少数,但敢于犯颜直谏且矛头直指皇帝老儿的却不多,唐初中牟县丞皇甫德参就是其中的一位。
皇甫德参的事迹在史志中多有记述,其中《资治通鉴》对他在唐贞观八年上书太宗皇帝一事记录最为详细。该书《唐记十》(卷第一百九十四)记载: “中牟丞皇甫德参上言:‘修洛阳宫,劳人;收地租,厚敛;俗好高髻,盖宫中所化。’上怒,谓房玄龄等曰:‘德参欲国家不役一人,不收斗租,宫人皆无发,乃可其意邪!’欲治其谤讪之罪。魏徵谏曰:‘贾谊当汉文帝时上书,云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自古上书不激切,不能动人主之心,所谓狂夫之言,圣人择焉,唯陛下裁察!’上曰:‘朕罪斯人,则谁复敢言!’乃赐绢20匹。他日,徵奏言:‘陛下近日不好直言,虽勉强含容,非曩时之豁如。’上乃更加优赐,拜监察御史。”说明当年皇甫德参对朝廷修宫殿、收地租非常不满,甚至怪罪社会上流行的高髻,也系宫廷影响所致。语言率直,不加修饰,可谓一针见血。当然,太宗李世民不愧为一代明主,最后接受了魏徵的谏言,先赠皇甫绢20匹,后又提升他为监察御史。并给他在朝可监督文武百官,在外可巡视地方政事、财政等一系列权力。有了这柄上方宝剑,皇甫德参确为百姓办了不少善事、好事,因此深受百姓爱戴。
皇甫德参作为一个县丞,职务次于县令,是一个县里的二把手,他敢于“越级上告”,且直指天下至尊的皇上,史书称他“德义有闻,清慎明著”。当然,魏徵的从谏如流,李世民的宽宏大量,也是成就皇甫德参的重要原因。所以,唐初的“贞观之治”和以后的太平盛世,是与唐太宗招贤纳士、广开言路分不开的,也是与皇甫德参这样一批敢说真话、实话的地方官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