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驻马店 >> 走进驻马店 >> 印象驻马店 >> 浏览驻马店
精彩推荐
专题推荐
    没有记录!

漫议天中音乐文化:古城遗韵

2013/4/16 9:24:33 点击数: 【字体:


    陈 岭

    《豫州歌》颂击楫英雄

    公元四世纪初。晋·豫州州治汝南。

    数株槐柳,几间老屋。桌上酒水,盘中干果。简单而又喜庆的祝捷宴会,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席间,众人抱拳称颂。奋勇将军、豫州刺史祖逖谦恭地举杯致谢。酒酣耳热之际,几位老者流着泪说:“吾等老矣!更得父母,死将何恨!”说罢,情不自禁一同起立讴唱:

    幸哉遗黎免俘虏,

    三辰既朗遇慈父。

    玄酒忘劳甘瓠脯,

    何以咏思歌且舞。

    质朴的歌声,纯真的情感,透过窗隙,漫过旷野,直入苍穹。这就是载入《乐府》、流传至今的晋代汝南民谣《豫州歌》。

    豫州是晋的州名,州的治所在今河南汝南。就其地理位置而言,这里是东晋拒河而守的边疆,也是东晋北伐的重要战场和根据地。祖逖与汝南有着深厚的情缘,在这片热土上,留下了他很多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

    西晋末年的战乱中,祖逖曾率领宗族、乡亲、佃客和部曲(私人武装)数百家避难南迁。途中,他把马车让给老弱病残者,自己徒步而行,所带药物衣食,“与众共之”,加上他权略过人,同行的人一致推举他为“行主”。《汝宁府志·游寓》是这样记载的:“晋、祖逖、字士稚、范阳人。轻财好施、慷慨有节……及京师大乱,逖率亲党数百家,避地淮西,以所乘车马,载同行老疾,躬身徒步。药物衣粮与众共之。又多权略,是以少长咸宗之,推逖为行主。故今信阳有士稚山。”

    祖逖北渡淮河到信阳的这段经历,更被“檀板化桥”的传说神化:

    一个落叶飘飘的日子,当祖逖经汝南、达慎阳(今河南正阳),长途跋涉到淮河渡口时,适逢上游涨水,风大浪急,无法摆渡。况又天色骤变、电闪雷鸣,怎么办?且不说荒郊旷野数百家人口的安顿,更紧迫的是其侄子祖济正患疟疾高烧不退,生命垂危。本想急急赶到义阳投名医根本调治,看来计划要落空了。一路南下,他把 “药物衣粮与众共之”,关键时刻缺医断药,就在祖逖一筹莫展时,如丝如缕的歌声隐约传来。循着歌声望去,只见对岸的一所茅墅前,野篁修竹,一鹤发童颜老者,正端坐岸畔哼曲垂钓。奇怪!随着曲律的舒展,日透云隙,风平浪静。顿时,阡陌田野白鹭纷飞、霞光流彩。正当祖逖惊异间,忽见老者鱼竿一挑,钓出一付用丝绸紧裹着的檀板,他收竿取板,继而抛板于空中,刹那,一座木板桥横跨两岸。祖逖明白,这是神仙护佑自己。望着乘白鹭翩然而去的老者,他千拜万谢,方率众人过桥向义阳进发。“檀板化桥”虽是无稽之谈,可沿淮一带的村民世代传说着这个故事,以追思和怀念着他们心里的祖逖。

    到达南方后,祖逖屡次上书,建议北伐,以雪国耻。当时的朝廷偏安江南,不思进取,但又不便推托,因此给了他一个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的空头衔,只拨给他3000匹布绢、1000人的口粮。祖逖并不沮丧,壮怀“振复之志”,渡江北上时,“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其义无反顾、辞色壮烈的英雄气概,成为千古美谈!

    祖逖北伐可谓白手起家,困难重重。但他以高超的组织能力和指挥艺术,凭借州治汝南为根据地,招募士兵,大力发展生产,以耕养战,积聚实力。身为刺史,“不畜资产”,常想众人,散资财赈济百姓。又收葬战乱中丧生的枯骨,为之祭奠。这些举动深得民心,北方遗民纷纷投奔。他爱惜士卒,部下都愿为他出生入死。因此他的军队众志成城,所向披靡,四年多的时间,就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大片土地。每当部队凯旋,汝南百姓总是送来猪羊、美酒,为他们庆功。

    《豫州歌》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传唱开来的。

    《鸡鸣歌》遗韵传千年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是古代农耕社会人们的生存方式。这种生存方式,在没有钟表记时的古代,决定了鸡鸣时效的重要性,因此而生发的“鸡鸣”文化现象,也就应运而生。

    被《乐府诗集》列为相和曲的《鸡鸣歌》,诞生于西汉时期的汝南郡(郡治今河南汝南)。《鸡鸣歌》是由官府卫士组成的职业合唱团演唱,属官办国营性质。演出时间、地点常年不变。演唱内容仅就一首《鸡鸣歌》。月溶溶,星灿灿。汉代苍茫夜色中,“梆、梆、梆”的敲击声,从汝南城坛响起,消失在夜的深处,衬托着夜的空旷寂寥。古代记时制度将一夜分为五更,这梆子声,是值更的卫士在巡夜报时。

    据《乐府广题》及《宋书·乐志》记载,可以明晰地勾勒出《鸡鸣歌》的演唱流程:

    黎明前三刻(约相当于今天的一刻钟,古人把一昼夜分为100刻),公鸡该当报晓时分,一支由卫士组成的合唱队,列队整齐地登上城坛,在丝竹管弦乐手的伴奏下,伴随着东方天空第一缕阳光的投射,他们引吭高歌:

    东方欲明星灿灿,

    汝南晨鸡登坛唤。

    曲终漏尽严俱陈,

    月没星稀天下旦。

    千门万户递鱼钥,

    宫中城上飞乌鹊。

    晨光曦微中,城上的歌声,和着乡郊的鸡鸣,向郡郊四野传布流漫,这时,大地苏醒,新的一天开始:

    仕女村妇们着衣起床,陈摆严具(梳妆用具)、洗盥梳妆后,开始了为新一天的生计忙活。渔樵耕读等千家万户走出家门,手执鱼钥,自觉地接受城门卫士的例行检查,再奔向各自的工作岗位。一切都显得祥和有序,宁静自然,宛若一帧质朴鲜活的生活画卷!

    《鸡鸣歌》在汝南城头唱响时,郡辖诸县的演唱亦同时开始。《晋太康地记》曰:“汉固始、鮦阳、共安、细阳四县卫士习此曲,于阙下歌之。”郡县联唱的情景,不禁使我想起了现今公园里人们晨练的场面:收录机播放着音乐,人们随着乐曲节奏翩翩起舞。古代与当今,人声演唱与传媒播放,是时空的变换、物质的变异,但不变的是人们迎接新一天到来时的兴致,及用音乐召唤这种情感的悠久传统。

    举行这种仪式活动,其实并不只是汝南郡。这种演唱活动,应该是在宫廷形成的。“汉有鸡鸣卫士,主鸡唱。宫外旧仪,宫中与台并不得畜鸡。”(《乐府广题》)因宫廷有规定不能养鸡,人们才想出这一招,用人唱歌代替鸡鸣。不过,汉宫廷的鸡鸣歌以及其他地方的鸡鸣歌都没有流传下来,唯有汝南的鸡鸣歌被载入《乐府》,流传至今。这个现象,大约与此地音乐文化深厚不无关系。

    通过对《鸡鸣歌》的研读,笔者对天中音乐文化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可以这样断定,至少在汉代汝南的歌咏活动就已初具规模,且有所普及。从音乐文化史的角度讲,这要比发端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合唱艺术早出一千多年。

    嗟呼!汝南,一座让人产生无限遐想的古文化名城。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驻马店新闻网(2010-12-20)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