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塑是中国民间传统艺术之一,俗称面花、礼馍、花糕。它是用面粉、糯米粉等原料制作各种人物或动物形象的民间工艺,是在民间做面花食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面塑源于汉代,盛于清代,流传至今,有着相当悠久的历史。从古至今,面塑凭借着小巧玲珑的造型、绚丽的色彩一直受到人们的追捧,也有很多人沉迷其中,孜孜不倦地追求面塑艺术的更高水平。今天,印象河南网为大家介绍一位80后新乡面塑艺人刘玉伟。
从食雕到面塑 跨界只为高追求
刘玉伟生于1983年,是土生土长的新乡人。新乡地处河南北部,与面塑艺术之乡山东菏泽距离较近。刘玉伟小时候经常在街头见到从山东过来的面塑老艺人,那时候就对面塑有了初步的认识。
因为家境贫寒,刘玉伟十几岁时便到一家酒店当厨师学徒。在当学徒过程中,他对食品雕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潜心学习食品雕刻技艺。经过几年的学习,年纪轻轻的刘玉伟就被评为高级食品雕刻师,并成为新乡一家大酒店的食品雕刻师,还曾荣获河南省食品雕刻大赛金奖。2003年,在一次比赛中,刘玉伟看到了汤派面塑传承人李学珍的面塑作品,他一下子就被这些精美传神,有思想、有张力的面塑艺术品深深地吸引住了。再看自己的食雕作品,虽然精致却不能长期留存,雕刻技艺也很难再有所突破,这让刘玉伟更加坚定了改行的决心。
其后他谢绝了很到宾馆及酒店的高薪聘请,开始到处拜师学捏“面人”。多年累积的食品雕塑经验,对刘玉伟学习面塑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充满灵气的刘玉伟受到了很多面塑老艺人的青睐,在交流中都愿意指点一番。他也有幸先后师承河南省民俗专家倪宝诚,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塑传承人李金诚,北京汤派面塑传人李学珍,博采众家之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面塑风格。
刘玉伟的面塑作品色彩绚丽,人物形象夸张,面部造型精准、传神,艳而不俗。微雕面塑作品可以做到厘米大小,人物五官及手足动态能清晰可见。既延续了中原传统面塑的主要特征,同时也吸取了北京面塑的特点,神态潇洒飘逸,人物栩栩如生。代表作品《虎头娃娃》《十八罗汉》《齐天大圣》《钟馗》等先后荣获中国民间艺术博览会铜奖、百花奖金奖、河南省第七届民间工艺博览会金奖、首届河南民间艺术展评选一等奖、中国工艺美术乡土奖银奖等多个奖项。
师从倪宝诚 面塑连接师徒情
最初决定改行学习面塑时,刘玉伟通过朋友认识了被称为“民间美术开拓者”的倪宝诚,并有幸成为了他的徒弟。倪宝诚非常喜欢这个充满灵气的学生,经常带着刘玉伟外出调研。刘玉伟跟许多人一样,很困惑为什么倪老师的学生那么多,却格外器重自己。在一次闲聊中,倪老师说出了缘由,在他看来刘玉伟为人诚实,所做的东西与众不同,而且还比较勤奋。
当然,这样的一番评价也是倪宝诚“考验”得来的结果。一天,刘玉伟与朋友一起去拜访老师。走的时候,倪老师委托刘玉伟顺路给自己的妹妹送些药,并再三嘱咐一定要当天送到。但刘玉伟在回去的路上遇到了堵车,中途又走错路,回到新乡时已经凌晨一点,为了不打扰三姑(倪宝诚妹妹)休息,他就决定第二天再送药。由于当时手机落在了店里,刘玉伟没有及时与倪老师取得联系。第二天,刘玉伟拿到手机后,才得知倪老师一直在给自己打电话,最后发了很大的脾气。刘玉伟深感愧疚,接下来的两天里自责不已,虽然老师在电话中声称不要自己这个徒弟了,但他还是决定去跟老师解释一下。
到了倪宝诚家,老师并没有将刘玉伟拒之门外,一番沟通解除了老师内心的误解,师徒两人都为“失而复得”的师徒情谊泣不成声。实际上,倪宝诚虽是有意考验爱徒的诚信度,但当结果不尽人意时,却又舍不得真的断绝关系,故而两天里寝食难安。通过这件事,倪宝诚就教育刘玉伟,不管是什么事,只要承诺了,就一定去兑现,这是做人的德行,也是传承的核心。通过这件事,刘玉伟也深感老师对自己的看重。
倪宝诚传授给刘玉伟很多深层次的艺术知识,并给予了很多方面的专业指导。刘玉伟制作的布老虎、民俗娃娃等传统题材的面塑作品都深受倪老师的启发。倪宝诚还一直教导刘玉伟要立足于民间,经常带着他下乡学习调研,接触各个地区的面塑艺人,更深入地研究面塑理论内容。这也为刘玉伟形成广阔的面塑艺术观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励志推广面塑 俯首甘为孺子牛
面塑是一个活着的艺术。由于面的独特性能,即使面塑作品已经成形,空气湿度、温度等因素的变化,也会导致作品一直变化,这也是面塑的神秘之处、迷人之处。对面塑的了解越深,刘玉伟越发赞叹面塑艺术的高雅珍贵,同时也认识到了面塑艺术发展的局限性。
传统面塑老艺人大多思想封闭,只掌握一派技艺,面塑艺人之间互不沟通。这固然是老艺人的一种自信,以及传统技艺的传承方式。但同时也限制了面塑艺术的整体发展。再加上各派系面塑配方的封闭,共同导致了面塑艺术没有得到大面积的推广。
而更让刘玉伟忧心的是很多从事面塑行业的手艺人,对面塑的技法并不是很了解,而是以泥塑的手法去制作面塑。这样的后果就是捏出来的面塑非常像泥塑,面的材质特点没有完全凸显。从而面塑就不能充分展示自己的特色,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刘玉伟看来,面塑的手法可以借鉴泥塑、玉雕等等,但它应该更多发挥出面的本质。
面塑发展面对的这些现实问题,使刘玉伟决心将更多的时间用在面的开发,教学推广,深层次的面塑技艺提高上。
经过多次反复试验,刘玉伟将面塑原材料的存放时间延长到两个月。即在密封情况下,调制好的面粉可以在两个月内保持适宜捏制的状态。在与老艺人沟通过程中,刘玉伟记录各派面塑技法,通过归纳整理,将面塑技法步骤进一步分解,重组。传授面塑技艺时,更有利于学生学习、理解、运用。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中,刘玉伟带着自己的面塑走进了新乡十多所学校的教室,每年上课高达数百节。面塑所用材料环保,塑造手法多样化,表现形式多样化,非常利于开发儿童智力,拓展他们的思维。与孩子们的接触,刘玉伟的受益也非常大。因为教给孩子一样东西,他不一定捏出你想要的,但往往会诞生很多创意作品。这种成就感是无法言喻的。
除了给中小学生上课,刘玉伟还受邀到残联学校对那里的学生进行培训。学校的学生成员年龄参差不齐,最大的高达八十多岁;能力水平也差距明显,不少都存在智力缺陷。去残联学校之前,刘玉伟还有些担心他们会不会接受不了甚至是排斥。但是第一节课就让他很欣慰,学员们非常认真地学习面塑,而且做起来也是有模有样。
“想把面塑艺术提高到一定的高度,这是很难的,也不是我一人之力可以做到的,慢慢地形成一个氛围才行。反正我是能付出多少就付出多少。”在访谈结束之前,刘玉伟如此说道。
面塑应该被提到一个高度,因为它有它独特的东西。相信在更多像刘玉伟这样的面塑艺人的努力下,面塑艺术一定会获得更广阔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