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新乡 >> 传统文艺 >> 文艺赏析 >> 浏览新乡

皮犹在影孤单戏何存 长垣皮影戏传承人只剩四五个

2013/4/16 10:52:24 点击数: 【字体:

  
    今天,我们很难看到真正的“皮影戏”了,取而代之的是“塑料影戏”。也许很快,这种“替代品”也将不复存在。

  四五十年前,十几个长垣县农民成立了民间职业艺术团,皮影戏红极一时。如今,当地还会皮影戏的只有四五个人,年龄最小的已67岁。

  在这个皮影戏的故乡,很多20岁以下的人从没见过皮影,也不愿学做皮影,即便他们的祖父、父亲是这门手艺的传人。

  【编者按】

  6月9日,中国第七个“文化遗产日”。

  截至目前,河南有95个项目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但不少“非遗”项目遭冷落,有的已濒临消失。

  从今天开始,河南商报推出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报道,记录这些文化遗产的状态,探讨文化未来。

  今天我们关注的是长垣皮影戏。

  久违的皮影戏表演

  6月5日,今年67岁的长垣县方里乡吕庄村村民吕心海拿出了尘封已久的皮影道具,要在自家院里“比画比画”。

  它们被吕心海装在两个大箱子里,生、旦、净、末、丑,大大小小有上百套。

  吕心海说,这些皮影由牛皮制作,大都是清代的物件,其中一个雕工旦角影人是明末作品。

  长垣皮影戏始于明末,有300多年的历史,集绘画、雕刻、音乐、文学、唱腔和表演为一体,是目前河南尚存的最古老、最原始、“土生土长”的剧种之一。不需要专业舞台,只要把架子和幕布固定起来,影人的双手、脖子用铁丝穿着,后面插着短杆,在人的操控下,可随意行走,并做出各种动作。

  七八个演员中,一个负责鼓点,同时兼顾大锣、二锣,相当于乐队“指挥”;一人负责二胡,兼顾铙、镲;一人负责操控皮影;一人负责唱腔,不同的角色都由他一人用不同嗓音唱出……

  曾在郑州连演45天,场场爆满

  15岁时,吕心海辍学开始跟着大人学皮影戏。“其实演皮影也相当于要饭。演完一场,生产队领导挨家收点馍,每人分点,有的分一个,有的能分两个,算是饿不着了。”

  由于受老艺人的熏陶,那时吕庄村许多大人、小孩拿起皮影都能“比画”两下。

  当时邻村有“讽刺”吕庄村皮影的歌谣:“小吕庄,两道沟,唱不起大戏,玩皮偶……”

  “但皮影戏是稀有剧种,比大戏受欢迎多了。”提到当年的辉煌,吕心海满脸笑意。“1964年来到郑州,在老坟岗连演45天,场场爆满。后来又从开封到新郑再到新密,最后回到碧沙岗的百花影院结束。”

  孤独的传承人

  如今在长垣,还掌握皮影所有技术的,只剩下四五个人,年龄最长的吕新哲今年96岁,而67岁的吕心海是最小的。

  2009年,长垣皮影戏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年轻”的吕心海成为传承人。“现在演出一天,一个人最多挣100块钱。”吕心海说,即便是自己的儿孙,也不愿走演皮影戏这条路,“干啥都比干这行强,挣不着钱”。

  当年的牛皮皮影被封存在箱子里,从2004年开始,吕心海开始拿塑料做影人。

  吕心海说,一张牛皮五六千元,只能做20个皮影,他负担不起。“‘塑料影’拿着太轻,没手感,皮影戏动作讲究的那份激烈、逼真感没有了。”

  现在,他在县城里开了一家皮影古玩店,自己动手做的雕刻皮影用镜框装裱,每个售价在130元左右,能赚二三十元。

  政府保护遭遇人员、经费难题

  长垣县文化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员说,去年,他们赠送给吕心海一套音响和一辆装运道具的奔马车。但这只是杯水车薪,“皮影可能真要在长垣消失了。”

  “省市两级文化部门都有‘非遗科’,但真正执行非遗保护工作的县乡两级文化部门却没有这样的机构。”他说,乡文化站的工作人员还要负责计生工作,非遗保护自然无暇多问。

  “另外,没有经费就不敢给传承人做出承诺。”由于县文化馆属于县文化局的二级机构,文化局并没有用于非遗保护的专项资金。“我们也考虑过每周组织老艺人们为市民免费表演,让更多人了解、接受皮影戏。但筹措经费有难度,这些艺人的花销、演出费怎么算?”

  吕心海在为申请长垣皮影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努力着,以期得到更多实实在在的支持,但三年了,一直未果。【原标题:皮犹在影孤单戏何存 长垣皮影戏传承人只剩四五个】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大河网 作者:赵强 张志成 2012-06-11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