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 >> 新乡 >> 传统文艺 >> 文艺赏析 >> 浏览新乡

大泉村的“怀梆武旱船”

2013/4/16 18:14:50 点击数: 【字体:

    大泉村的“武旱船”有特色
  
    新乡县朗公庙镇大泉村1500余口村民曾以两宗喜事大事引以自豪,一宗是2005年8月1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在河南考察工作期间路过该村一块长势喜人的玉米地时,曾下车视察过那块农田,并亲切接见过那块农田的承包主人史传芬;另一宗是该村历史上曾以跑“怀梆武旱船”而闻名。
  
    “旱船”,顾名思义自然是指陆地上的船。“旱船”表演,是汉族民间模拟水中行船的动作用舞蹈表演的艺术形式之一。
  
    “旱船”的制作方法是利用竹蓖或木棍制成外观类似船形的架子,然后在架子周围围缀上绘有海蓝色水纹的棉布裙,上面装上红绸、纸花等饰物,有的还装有彩灯、明镜和其它装饰品,一艘华丽的“旱船”就算制成了。
  
    “旱船”表演的乘船者一般是一个人或者双人,也有四人甚至多人共乘一船的。乘船表演者多为大姑娘、小媳妇,称为“船娘子”,手拿“连响”,相当于“掌舵人”;表演者中应有一名“艄公”划桨引船,在前头带路,做出各种各样的划船动作。而乘船者在表演中,往往是走快速碎步,这样能使船身保持平稳的状态前进,犹如在水面上漂动的船那样,颇为形象地塑造出水面行船的情景。还有一人饰演小丑,右手拿一把破蒲扇,左手拿一把船桨,鼻子抹上白粉,在旱船周围来回扇动蒲扇,从而引发观众的笑声,也有扮演成古装戏中其它人物的。其余参与者在旁边敲锣打鼓,伴奏大锣、小锣、鼓、镲等乐器,“旱船”根据配乐节奏的变化进行表演,默契配合,时起时伏,随着“波浪”旋转、颠簸,犹如水上行船的生动画面。
  
    旱船历史悠久,在唐代已经流行(见《太平广记》)。不仅在民间表演,还经过改造成为宫廷舞蹈。据宋朝田况《儒林公议》上说,五代时前蜀皇帝王衍曾做蓬莱山,以绿罗画水纹铺在地上,上置莲花,让跳舞的人乘彩船在绿罗上转动。宋朝时仿效这种方式,宫廷舞队中有采莲队,跳舞的人身乘彩船,手执莲花而舞,名称叫做“采莲队舞“。与此同时,民间划旱船也很盛行,不少记叙宋代风俗的著作,都写到节日街头民间舞队中有划旱船演出。
  
    大泉村历史上的跑“旱船”之所以远近闻名,主要有几个原因。
  
    一是大泉村跑“旱船”的历史悠久。据现年77岁的“旱船”老艺人张乐知回忆,他听老辈人说,大泉村的“旱船”表演早在清朝末年就比较盛行。他从14岁开始学习跑“旱船”,曾经跟着大泉村的“怀梆武旱船”几乎跑遍了新乡和焦作一带大大小小的各种庙会,一度享誉豫北。
  
    二是大泉村的跑“旱船”被称为“武旱船”,即表演引船的“艄公”必须会点“武功”,比如前后滚翻、劈叉等功夫动作,这样表演起来更能吸引观众的注意。
  
    三是大泉村的跑“旱船”还被称作“怀梆武旱船”,即“船娘子”和“艄公”在表演中还能穿插河南特有剧种“怀庆梆子”(俗称“怀梆”)进行演唱,更加令人喜闻乐见。
  
    然而,大泉村的“怀梆武旱船”已经荒废了十多年,几近失传。
  
    2011年底,大泉村新一届村委会和党支部改选和组建之后,决定从抓精神文明建设入手,大力弘扬民间传统文化,焕发村民的精神风貌,不仅投入宝贵资金,恢复了老年活动室,修复了村民健身活动场地,而且还添置锣鼓家伙,组建了表演班子,由老艺人传帮带,让“大泉村怀梆武旱船会”重新焕发风采。【原标题:大泉村的“怀梆武旱船”】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河北博才网 2012/12/9
0
下一条:没有了上一条:原武盘鼓缘何能重振雄风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