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新乡 >> 历史传说 >> 传说赏析 >> 浏览新乡

商周间的战略决战 “扑朔迷离的牧野之战”系列之一

2013/5/30 17:03:50 点击数: 【字体:


    几年前的一部电视剧《封神榜》,让“牧野之战”这个3000多年前的历史故事,几乎国人尽知。

  尽人皆知的还有商纣王,一个除了荒淫还是荒淫的暴君。

  但历史上的商纣王究竟怎样?历史真实到底是怎样的?

  很多人更不会想到,这个电视剧里的战争竟然成为中国历史年代学的关键点,也成为中国文明史的关键点。

  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为何只有“三千年历史”?中国纪年史是在公元前841年,那么此前的2000多年历史是如何排列的?

  这些全赖于牧野之战年代的确定。

  作为电视剧,过往的事情很容易处理:一天之内,周武王的军队势如破竹、所向披靡,痛快淋漓地打垮数倍于己的商纣王军队,完成商周政权的交替。

  但面对通俗化的牧野之战理解,失却了想像翅膀的历史学家们却没有剧作家的快意。

  3000多年前的一次战役,无论它多么重要,岁月也没有特别关照它,当穿越3000年的时空隧道来到现代时,它的真实面目已被历史长河淹没。

  牧野之战究竟发生于哪一年?有诸如天文、历法等众多学科专家参与的“夏商周断代工程”,最终在专家意见并不统一的情况下,得出一个阶段性结论:战争进行于公元前1046年。

  但对于很多历史学家来说,已经进行了两百多代人的争论还没结束:牧野之战到底是怎样进行的?

    正史中的武王伐商

  1950年,毛泽东在新乡市视察期间,早起坐车到新乡市郊牧村,遇到一位放羊老人,就问:“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放羊老人诚实答道:“不知道!”

  毛泽东替老人自豪地放言:“这就是历史上牧野大战的地方!”

  9月初,走在从新乡市前往牧村的路上,新乡市的武王伐纣、牧野大战研究专家苏德荣道出了这个故事。

  无法想像毛泽东来到牧村的时候会是什么样的心情,这个作出了“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笑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的一代伟人,他创造过太多的战争奇迹,在牧野之地上他看到了什么?又会作何感想?

  但毛泽东的话让新乡市人吃了“定心丸”:牧野大战就是在新乡郊区牧野乡进行的。

  按照相对比较为人接受的史载:公元前1027年(现在被夏商周断代工程定为公元前1046年)正月,周武王统率兵车300乘,虎贲3000人,甲士4.5万人,浩浩荡荡东进伐商。

  同月下旬,周军进抵孟津,在那里与反商的庸、卢、彭、濮、蜀(均居今汉水流域)、羌、微(均居今渭水流域)、髳(居今山西省平陆南)等方国部落的部队会合。武王利用商地人心归周的有利形势,率本部及协同自己作战的方国部落军队,于正月二十八由孟津(现有争议)冒雨迅速东进。从汜地(今河南荥阳汜水镇)渡过黄河后,兼程北上,至百泉(今河南辉县西北)折而东行,直指朝歌。周师沿途没有遇到商军的抵抗,所以开进非常顺利,经过6天的行程,便于二月初四拂晓抵达牧野。

  周军进攻的消息传至朝歌,商朝廷上下一片惊恐。商纣王无奈之中只好仓促部署防御。但此时商军主力还远在东南地区,无法立即调回。只好武装大批奴隶,连同守卫国都的商军共约17万人(也有史称70万),由自己率领,开赴牧野迎战周师。

  二月初五凌晨,周军布阵完毕,庄严誓师,史称“牧誓”。武王在阵前声讨纣王听信宠姬谗言,不祭祀祖宗,招诱四方的罪人和逃亡的奴隶,暴虐地残害百姓等诸多罪行。接着,武王又郑重宣布了作战中的行动要求和军事纪律:每前进六七步,就要停止取齐,以保持队形;每击刺四五次或六七次,也要停止取齐,以稳住阵脚。严申不准杀害降者,以瓦解商军。

  誓师后,武王下令向商军发起总攻击。他先使“师尚父与百夫致师”,即让吕尚率领一部分精锐突击部队向商军挑战,以牵制迷惑敌人,并打乱其阵脚。商军中的奴隶和战俘心向武王,这时便纷纷起义,掉转戈矛,帮助周师作战。武王乘势以“大卒(主力)冲驰帝纣师”,猛烈冲杀敌军。于是商军十几万之众顷刻土崩瓦解。纣王见大势尽去,于当天晚上仓惶逃回朝歌,登上鹿台自焚而死。周军乘胜进击,攻占朝歌,灭亡商朝。然后,武王分兵四出,征伐商朝各地诸侯,肃清殷商残余势力。

  这场牧野之战,不仅成为我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还是“兵之胜败在于政”的典型例证。

  这场战争也留下了令人熟知的“前徒倒戈”、“反戈一击”等典故。

    “血流漂杵”?“兵不血刃”?

  有句名言叫“战争即政治”,这是真理,战争总是为着不同利益集团的需要而进行的。

  但对于牧野之战的记录和解释更多却透露出一种思想的需要。可以说,在对待牧野之战的问题上,思想的价值已经淹没了史学的价值。

  所以今人在遇到牧野之战时,难以剥离蒙在真实事件之上的历史尘埃。

  “殷商之旅,其会如林。矢于牧野,维予侯兴。无贰尔心。”《诗经·大雅·大明》记载了牧野之战实况。随战争的进行,《诗经·大雅·大明》表述战争进一步的情况: “ 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騵彭彭,惟师尚父,时维鹰扬,凉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朝清明。”

  广阔无际的牧野战场上,奔腾着威武雄壮的骏马,驾驶着漂亮檀木装饰的战车。看那英勇的师尚父(即太公望)像雄鹰一样飞驰在战场上,始终忠实地卫护着伟大的周武王。他们齐心协力,奋勇地与商军激战,到早上天亮就宣告天下得到解放。

  《诗经·大雅·大明》是周人歌颂其先祖先王“文治武功”的庙堂之乐,虽然其中会有溢美之词,但是“牧野之战”堂而皇之“入登大雅之堂”,牧野之战在周人心目中的地位可见一斑。

  作为一场小邦周取代大国商的王朝兴替之战,这场战争,古代文献的记载和古代名人学者的评述,出于不同角度有着几乎是截然不同的价值判断和认定,《尚书·周书·武成》在描述到牧野之战的战况时曾说:“甲子昧爽,受(纣)率其旅若林,会于牧野,罔有敌于我师。(纣师)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杵。”

  纣王的军队虽然众多,但在牧野却没有与武王的军队发生冲突;而是前徒倒戈,反戈一击去打击“助纣为虐”的后方自己的军队,战争之惨烈直杀得血流成河,连盾牌都漂了起来。

  《史记·周本纪》:“帝纣闻武王来,亦发兵七十万距武王,……皆倒兵以战,以开武王。纣兵皆崩畔纣。”所以,武王伐纣,又有“兵不血刃”之说(《荀子·议兵》)。

  武王伐纣的牧野之战中, “兵不血刃”与“血流漂杵”,在去古未远的战国时代,虽同为儒家却也有着不同的解释。主张人性善的战国早期儒家代表孟子甚至主张“善战者,服上刑”,但他在对“血流漂杵”之说不以为然的同时,却表示了对以仁伐不仁的战争的赞同,并且说“仁人无敌于天下”(《孟子·尽心下》);而主张人性恶的战国晚期儒家代表荀子,则大谈牧野之战的“兵不血刃”,“故近者亲其善,远方慕其德,兵不血刃,远弥来服”(《荀子·议兵》)。

    远超自身价值的决战

  几年前,一位国家部委的领导人遭遇了一个这样的问题:你们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为什么只有三千年历史?

  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也是个令国人尴尬的问题。中国有纪年的历史,最早是公元前841年。或许一切责任都应归于秦始皇,是他把书都烧了,那被烧的或许就有牧野之战这一页。

  因此,中国有了夏商周断代工程。在这个工程中,牧野之战空前地被人们所重视。

  一个关键的问题是,如果能把牧野之战的时间问题解决,则不仅向下可以安排西周列王的年代,而且可以上推商、夏,很多历史的谜团也会渐次揭开。

  然而,历史把武王伐商的年份深深地隐藏了起来。这无异于历史的“哥德巴赫猜想”,因为地表的痕迹被岁月悄悄抹去了。

  1976年,陕西省临潼县零口出土了一个利簋(guǐ),通高28厘米,它是目前发现最早的西周青铜器,也是反映武王时期时代风格的标准器,为青铜器的断代提供了重要依据,它被认为是武王伐纣的见证物。

  中国古代,国家大事有二:一为战争,二是祭祀。商周时期,凡有大事之前都要进行占卜以预知吉凶。

  这件利簋的内底就镌刻着周武王在讨伐商纣之前占卦问神的铭文,全文共32字。铭文的大意是:武王伐纣,在甲子日黎明,对伐商能否取得胜利进行了卜问,兆象很好。就在当天,周师一举打败了商军。到辛未这天(七天以后),武王在驻军处,赐给史官利(人名)以金(青铜),利觉得非常荣耀,遂铸此簋作为纪念。

  利簋的发现,澄清了以往历史上的诸多疑惑,但利簋没有确切纪年,虽然根据它去推算,证实了古籍中所载的“战,一日而破纣之国”,但战争时间依然是谜。

  直到在运用现代天文、历法等进行了精确测算、推断后,专家们最终确定牧野之战发生于公元前1046年1月。就这样,牧野之战具有了不同寻常的意义。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大河报 2004-10-21 作者:李红军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