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新乡 >> 历史传说 >> 传说赏析 >> 浏览新乡

柳毅传书完全出于同情与义愤吗?——柳毅形象的再赏析

2013/5/30 17:06:42 点击数: 【字体:


柳毅传书完全出于同情与义愤吗?——柳毅形象的再赏析

 
    《柳毅传》是一部杰出的唐人传奇,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在人物形象赏析中对柳毅作了这样的分析:“柳毅确是‘义夫’,一个侠义之士,他怀有强烈的正义感和同情心,急人之困,见义勇为,不避艰险,不负重托……柳毅为龙女传书,完全出于同情与义愤,并无私心杂念。后来钱塘君看他们俩十分般配,令其成婚,柳毅严辞峻拒,执意不从。柳毅是正直无私、志坚品洁的正派儒生。”笔者在读完《柳毅传》全文后,认为以上说法似乎拔高了柳毅形象,其实柳毅并没有如此高大完美。

  首先,说柳毅“为龙女传书,完全出于同情与义愤,并无私心杂念”,笔者不敢苟同

  笔者认为,柳毅愿替龙女传书,当然不是因为龙女有非常美丽的容貌,想有意接近并企图占有她,但龙女的殊色却是促成柳毅传书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柳毅的爱美怜美之心表现得非常鲜明。对柳毅结识龙女的过程,原文是这样描写的:

  仪凤中,有儒生柳毅者,应举下第,将还湘滨。念乡人有客于泾阳者,遂往告别。至六七里,鸟起马惊,疾逸道左,又六七里,乃止。

  见有妇人,牧羊于道畔。毅怪视之,乃殊色也。然而蛾脸不舒,巾袖无光,凝听翔立,若有所伺。毅诘之曰:“子何苦而自辱如是?”

  从中我们可以推想,令柳毅下马的原因有两个:“妇人”拥有绝色之容貌,同时这位绝色美人看上去非常悲伤。如果要在原文补上“毅便下马”一句,应该补在 “若有所伺”后面,而不是“见有妇人,牧羊于道畔”后面。柳毅下马后问龙女:“子何苦而自辱如是(你有什么痛苦,把自己委屈到这种地步)?”言外之意为:你是拥有绝色之容的美人,不应该生活得如此痛苦,不应该这样委屈了自己啊!一种怜香惜玉之情溢于言表。可见,柳毅对龙女美貌的倾慕、对美人的怜惜是促成柳毅下马(此为柳毅传书这件事非常关键的第一步)的一个重要原因。

  柳毅拿到龙女交给他的书信后置入囊中,问了龙女牧羊之事,又说道:“吾为使者,他日归洞庭,幸勿相避(我给你做捎信的使者,将来你回到洞庭,希望你不要避开我不见面)。”从中可以看出,柳毅与龙女初次见面交谈几句后就已对龙女产生了感情。且当柳毅和龙女告别后,“不数十步,回望女与羊”,这“回望”不正表现了柳毅对龙女的一种依依不舍之情吗?

  可见,柳毅对龙女虽说不上是一见钟情,但说他对龙女已产生朦胧的爱慕之情是并不为过的。而为自己爱慕的人传书,解救她于水火之中,这种举动怎能说是“完全出于同情与义愤,并无私心杂念”呢?
  至于柳毅在后文中对自己说这句话(吾为使者,他日归洞庭,幸勿相避)的解释(后来成为他妻子的龙女问柳毅当初说这句话是否有意于日后结为夫妇)——“偶然耳,岂有意哉(是偶然说出来的,哪有什么想法)”,笔者以为,这也许是一个大男人的虚荣心在作怪:不肯在已经娶到家并为他生了一个儿子的女人面前承认自己的确在初次见面时就已对她产生好感。

  通常被拿来作为“柳毅为龙女传书,完全出于同情与义愤,并无私心杂念”的佐证是:当钱塘君看他们俩十分般配,令其成婚时,柳毅“严辞峻拒,执意不从”。因为这似乎能说明柳毅对龙女没有感情,所以不想娶她为妻。依此推理,柳毅帮助龙女自然就是出于同情与义愤了。然而柳毅拒婚到底是不喜欢龙女还是另有他因呢?原文是这样描述柳毅拒婚这件事的:

  钱塘曰:“泾阳之妻,则洞庭君之爱女也。淑情茂质,为九姻所重。不幸见辱于匪人。今则绝矣。将欲求托高义,世为亲戚,使受恩者知其所归,怀爱者知其所付,岂不为君子始终之道者(想要与你结为亲戚,使受恩的知恩,让怀爱的能爱,这不是君子有始有终的做法吗)?”

  毅肃然而作,欻然而笑曰:“……奈何箫管方洽,亲宾正和,不顾其道,以威加人(为什么音乐正优美,宾客正和谐,不顾君子之道,以威力强加于人呢)?岂仆之素望哉(难道这是我平素希望的吗)!……而欲以蠢然之躯,悍然之性,乘酒假气,将迫于人,岂近直哉(而你想要以蠢大的身躯,勇猛的性情,凭借着酒气,强迫别人,难道这是正直的吗)!且毅之质不足以藏王一甲之间,然而敢以不伏之心,胜王不道之气。惟王筹之!(有删节)

  从柳毅一连串的“不顾其道,以威加人”“乘酒假气,将迫于人”“敢以不伏之心,胜王不道之气”这些话语中,我们明显感觉得到:柳毅认为钱塘君是在逼婚,以自己强大的威力进行不道德的逼婚,他对钱塘君此刻表现的霸道、威逼非常气愤,并决心全力反抗。一句“岂不为君子始终之道者”,可以说极大地伤害了柳毅的自尊,意为如果自己不纳龙女为妻,就变成有始无终的小人了。可见,柳毅的拒婚与其说是拒绝龙女,还不如说是拒绝钱塘君粗暴无理的逼婚方式呢!

  后来,当柳毅与龙女结成夫妇,龙女问他当初为何拒婚,柳毅答道:“洎钱塘逼迫之际,唯理有不可直,乃激人之怒耳(等到钱塘逼迫我的时候,只是因为没有那样的道理,才把我激怒的)。夫始以义行为之志,宁有杀其婿而纳其妻者邪(当初我就是以正义的行为为决心,哪有帮了人家逼人家作妻的道理呢)?”柳毅自己坦言拒婚一是因为不服钱塘君的蛮横逼婚,二是因为那样做极不道德。而且,紧接着柳毅又补了一句:“然而将别之日,见子有依然之容,心甚恨之(但是要分别的时候,见到你有依恋的表情,我心里就特别后悔)。”这足以证明柳毅当时对龙女的爱慕之情,只是强烈的自尊心让他一怒之下选择了断然拒婚,而话已出口便无法收回,因此追悔莫及。

  综上,柳毅是怀着对龙女美貌的一种倾慕之情(当然也不否定怀有强烈的同情心)下了马,在交谈过后,又怀着对龙女的爱慕之情携书离开;而后来拒婚一事,主要原因是愤然于钱塘君的粗暴无理,且认为“杀其婿而纳其妻”是极不道德的,因而拒婚之后“心甚恨之”,这恰恰否定了柳毅不喜欢龙女的观点,说明柳毅是爱慕龙女的。所以说,柳毅为龙女传书是带着对龙女的爱慕之情而为的。传书一事“完全出于同情与义愤,并无私心杂念”的说法显然是违背事实的。

  其次,《教师教学用书》中对柳毅的另一评价——“见义勇为,不避艰险,正直无私”,笔者认为也是言过其实的

  这里先撇开柳毅对龙女有爱慕之情不说,即使柳毅对龙女没有私情,他的帮助也够不上见义勇为、不避艰险、正直无私。笔者认为,柳毅传书只能说明他富有同情心和正义感,并乐于助人。

  柳毅传书洞庭,虽需月余时间,要走千里之路,但这是他回家的必经之路,传书只是一种顺路捎带,此其一。其二,一封书信就重量而言,轻如鸿毛,并不会给他带来多少负担。其三,水陆相隔的问题龙女已授法解决,而且从文中写到的柳毅下龙宫的实际操作来看,柳毅只是瞬息之间就到达了富丽堂皇的龙宫,并不存在什么危险(如有危险,善良的龙女也定会预先向柳毅说明)。那既然没有艰险,又何来的“不避艰险”和“见义勇为”呢?

  也许,为给龙女传书,即使需要走过迢迢千里路,即使需要上刀山下火海,柳毅也会义无反顾、勇往直前。但那就要另当别论,我们现在只能按他的实际做法来评价他。

  柳毅传书后,龙女得到叔叔钱塘君营救,终于重归洞庭。龙王一家高兴无比,对柳毅感激不尽。于是,洞庭龙王一家甚至包括龙宫中的其他人,都给柳毅送来了珍贵的礼物。我们来看柳毅是如何面对如此之多的礼物的:

  洞庭君因出碧玉箱,贮以开水犀;钱塘君复出红珀盘,贮以照夜玑,皆起进毅(于是,洞庭龙王和钱塘龙王各出一物,一个是盛有开水犀的碧玉箱,一个是盛着照夜玑的红珀盘,二人一块捧给柳毅),毅辞谢而受。然后宫中之人,咸以绡彩珠璧投于毅侧,重叠焕赫,须臾埋没前后(然后,宫中之人,全都向柳毅送来珠宝丝帛等礼物,重重叠叠,光彩焕然,不一会儿,他就被前前后后堆积如山的礼物埋没了)。毅笑语四顾,愧揖不暇(柳毅看看四面的人不断地说话,不断地微笑,不断地揖手致谢)。

  面对堆积如山的昂贵礼品,柳毅拒收的态度并没有像拒婚那样坚决,而只是在尽了礼仪上应尽的推辞之后便全盘接收了。后来柳毅把其中不到百分之一的珍宝变卖成钱,成为了淮西的首富。由此我们可以想象柳毅此次收到的财物之多。那柳毅又是怎么分配这些不可计量的钱财的呢?文末写到,柳毅的族人全都沾了柳毅的光,受了柳毅的惠,但是并没有提及其他不相干的百姓从他那里受到恩惠。

  我们说,帮助一个人并接受此人的礼物,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收了如此之多的可以说是数不尽用不完的钱财,却没有用这些钱财去惠及更多的人,这时再用“无私”这个至高至纯的词去评价他,就显得不合适了。

  当然,柳毅虽不是一位高大完美的英雄,但他依然是一位君子,一位真实可信、值得尊敬与赞美的君子。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语文教学通讯》A刊 2008-05 作者:夏红莲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