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繁體中文
用户名  密码    注册会员 找回密码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新闻资讯 >> 浏览相关信息

珍惜古村落,就是拯救文化之根

2012/11/9 10:25:05 点击数:171 【字体:


珍惜古村落,就是拯救文化之根

济南长清区南崖村保存较为完好的石路本版照片均由记者张勇摄

珍惜古村落,就是拯救文化之根

济南长清区方峪村保存完好的民居

珍惜古村落,就是拯救文化之根

位于平阴县洪范镇古村书院村的书院泉
       
    □本报记者 韩双娇
 
    过去十年,中国总共消失了90万个自然村,平均每天消失80到100个

    学者:村庄是城市文明的摇篮,古村的价值不比长城小

    “过去十年,中国总共消失了90万个自然村,比较妥当的说法是每一天消失80至100个村落;这些消失的村落中有多少具有文化保护价值的传统村落,则无人知晓。”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本月20日在天津表示,中国每天消失近百个村落,速度之快令人咋舌。学者的呼号,引起了许多成长于乡村的人的共鸣。现在若想看一看他们从小长大的地方,似乎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事实上,古村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学、民俗学、建筑学甚至人类学的内涵,是一份宝贵的文化财富,保护古村落遗产,也就是保护我们的文化之根。
乡村储存了很多城市人的成长记忆

    张淑(化名)目前在菏泽的一家邮局工作,她大学毕业已经有2年。在上大学之前,她一直生活在临沂蒙阴县的一个古村里。谈到家乡,她流露出很多真挚的感情,但在追忆过去的田园生活之外,也流露出深深的忧虑之情。张淑告诉记者,这种忧虑主要来自乡村衰败和消失的危机。“虽然我长大的那个村庄还没有‘被占’,但前几年修公路,还是拆掉了村子的一部分。”张淑所说的村子,是临沂市蒙阴县的一个村庄,有一个独特的名字,叫做“类家城子”,这个村子里多数的人都姓“类”,这里面包括她的母亲和外祖父。张淑说,她小时候就是在外祖父的农家小院里长大的,当时一家里有五六个孩子,除她以外分别来自她的两个姨妈家。“小时候很热闹,现在姥姥去世了,姥爷被接到县里,院子也荒芜了。”张淑这样对记者遗憾地说。

    张淑说,她比很多人幸运,类家城子还在,因为靠近大山和崮头,村子里的多数房子是用石头垒的,因此看起来很古朴。现在村子还在,只是已经没有了过去的感觉。“平时村子里只有老人在,成年的人都去城里打工或者上学了,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会回来。”记者和张淑走在类家城子里,感觉如同进入了一个荒村。“以前是非常热闹的,而且村子南边有一条小河,以前春夏时节的中午头,村里的女人都要去河边洗衣服,孩子们常年在小河边玩耍。”张淑告诉记者,直到2008年自己还和母亲在河边洗过衣服,但是随后小河的上游因为化学物品污染,河水变成了灰色的,没有人再来洗衣服了,而曾经在这里玩耍的小孩,则跟随着他们年轻的父母,去了城市。张淑说,自己也不会再回村里去,因为城市意味着更好的医疗和教育条件。“但是我很想念小时候在姥爷家度过的时光。老家的院子里还有一棵樱桃树。姥爷说,樱桃好吃树难栽。”张淑说,乡村有她的童年,像一个存储器一样,把她的成长记忆存在了那里,她很怕有一天村子也像邻村一样,因为工业或者别的原因被占。
现代化的生活,村里人既怕又盼

    跨过黄河向北,距离济南不到50公里的地方,就是德州市齐河县。齐河县县府所在地在晏城,历史悠久。据说春秋时,这个地方为齐国所属,乃宰相晏婴之封地,并因此而得名。但是如同中国或者世界许多地方的乡村一样,这里近百年的变化超过了之前上千年,看不到春秋时的任何一点痕迹。记者采访到了齐河的一户姓姜的居民。他们现在已经不是彻底的农民,因为某大型钢铁厂搬迁到这里,他们的耕地变成厂房,村庄被占掉,自己从拿着锄头的农民变成了钢厂的工人。原来在马路以北的古老村庄,已经被改建为工厂,现在的村子仍然沿用过去的名字,只是变成了一片齐整的二层小楼,家家户户都是一模一样的房子,远远看去,如同列队整齐的士兵在接受检阅。

    对于现在的生活,曾经的农户姜世勤(化名)展现出了喜悦之情,因为不必再过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增加了收入,“日子没有过去那么苦了”。他告诉记者,现在在工厂干活,一个月能挣一两千块钱,比过去种地强太多了。尤其是最近亲戚家的晚辈们甚至买上了私家车,让他觉得日子是以前不敢想的。“日子能不好吗?这现在不挨饿了,想买点啥就买点啥。咱这里是盐碱地,种地收成不好,不如打工。”老姜坐在自己的屋檐下,脸上露出笑意,他渴望像城里人一样,过上使用很多家用电器,使用自来水的生活。

    但是,言谈之中他也露出了一点忧虑,那来自世世代代种地的家庭观念。“有时候也觉得不种地的生活有点不适应。”如今变成了工人,老姜还是在院子里开出一块空地当菜园。他说自己的姐姐在济南生活,一方面向往城市生活,另一方面又想念自己种自己收的平静田园,工厂的吵闹和噪音,有时候让他想念从前农忙下地干活,农闲就“点豆腐”卖钱的时光。“不过什么时候,老百姓都得过日子啊!”姜世勤说。

    学者冯骥才:保护传统村落迫在眉睫

    对于正在减少的村庄,学者或许比住在村庄里的人更加着急。本月20日,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发出了自己的声音,他认为保护传统村落迫在眉睫。实际上,这不是冯骥才第一次发出自己的声音。早在今年6月他在济南参加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与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山东省文联共同主办的“中国北方村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论坛”时,就已经表达出了自己的观点,他从文化保护的角度,认为自然村中,可能有许多学界未曾知晓的古村落,具有堪比长城的研究价值,但是可能随时都在消失。“因为中国历史悠久,地域广大,所以存在的自然村是‘巨量’的,但近年来消失得太快了。两组数据可以说明这种状态:一组数据是,2000年我们国家的自然村有360万个,到2010年,已经减少到270万个,10年间消失了90万个,这些消失的自然村不一定都是古村落,但里面肯定有古村落;另一组数据是,根据湖南大学对17个省113个县的村落调查,2004年,总共有9700个有传统历史的村落,但是到了2010年,只剩下4700个,每天损失1.6个。这个数字令人触目惊心。那么其中有多少古村落,则无人知晓,也无法知道,因为从没有任何部门、机构或个人做过这个调查。那么这些自然村的消失都是因为什么呢?一是大量并村,二是城镇化。近些年来,大量农村人口进城务工,村落慢慢变得空巢化,只有少数老人和儿童,以后很有可能就成了无人村,其中所蕴涵的大量文化信息、形态随之消失,这个损失无法弥补。”冯骥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达了深刻的忧虑。

    冯骥才说,“在快速城镇化的过程中,由于我们的文化自觉还不够,所以对古村落的破坏比较严重。与此同时,由于年轻人大量外出打工,很多村落出现了空巢化现象。一个古村落就像一本大书,最恐怖的是,我们还来不及打开这本书,它就已经消失了。这些涵盖着众多文化信息的古村落的消失,会让中华文化被稀释。”(原标题:珍惜古村落,就是拯救文化之根)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济南时报(2012-10-28)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已有 0 条跟帖(点击查看)
用户名: 注册
友情链接 百度
网站首页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客户服务服务条款人才招聘会员注册站内公告免责声明意见反馈
Copyright© 2011 hnyingxiang.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路305号 邮编:450008
电话:0371-86663763 传真:0371-86663763 电子邮件:yxhenan163@163.com
豫ICP备11032303号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