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白布便是舞台,尺把长的小人在幕后表演。"这句话说的是皮影戏。大凡上了年纪的人,大都存留着儿时街头艺人弄"影人"的记忆,如今想在大城市里看场皮影戏几乎已成梦想。
作为地域文化特色鲜明、独具魅力的一种皮影戏,河南灵宝道情皮影的产生可追溯到明代,已在当地热热闹闹地唱了几百年了。起初,它由当地官宦人家或秀才、举人自拉自唱,后来流传到民间,遂出现道情艺人和唱板。历代艺人不断吸收当地民间音乐元素,后来又移用皮影表演的艺术形式,并借鉴戏曲音乐中的打击乐,使原来的"说唱道情"逐渐演变为富有灵宝地方特色的皮影戏剧种。
道情音乐生动独特、表演风格细腻中略带粗犷,其鲜明的特色与艺人所使用的乐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道情的传统乐器主要有四弦、玉箫、月琴、鱼鼓、简板、手板、碰钟等组成,据说这是传说中八仙人物所用的器物。后来,道情乐器在其后的发展中有了一些变化,月琴为三弦所代替,玉箫为曲笛所换用,还加了二胡等弦乐器,但四弦、鱼鼓、简板等特色乐器依然保留,其演奏风格始终未曾改变。道情皮影戏的唱腔总分为官调(喜调)和梅调(哀调)两种。除了曲笛外,所有演奏者都是演唱者。道情演唱鲜明的特点就是每唱一句或一段后的众人齐声合唱,且每种腔调都有富于变化的板式,以便适应各种人物及剧情的需要。
在灵宝,因为皮影艺人大部分演唱的都是道家始祖老子的故事,所以灵宝人尊敬地称之为道情,称皮影艺人为道情先生。村里或族中每遇大事,必请道情先生到场。道情先生演唱得有板有眼,群众听得聚精会神,绝无嘈杂之音。后来,道情又添加了皮影、木偶等道具进行表演唱,使其形式越发多姿多彩。
据考证,皮影戏源于汉武帝时期。《汉书·外戚传》记载:汉武帝的妻子李夫人死后,汉武帝时常思念。手下人李少翁便在夜间设一帏帐,请武帝在远处观看。不久,帐中出现了李夫人的形影--这是用皮刻人物造型,并用光源照射而形成的影像。后人改用厚纸或皮革剪影借光照射,演变成影子戏,流传后世。
小小幕布气象万千
"一口叙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皮影这门已走过2000多年历史的"国粹"级民间艺术,似乎随着岁月的轮回正被人们渐渐淡忘。然而,在一些老艺人的眼里,这种"国粹"级民间艺术是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是他们的"精神故园"。灵宝市尹庄镇西车村的索辛酉就是这样一位执著的老艺人。索辛酉从小就跟随本村道情班子5个很出名的老艺人学习,很快在班子里挑起了大梁。1954年,当时的灵宝县成立了灵艺皮影剧团,风华正茂的的索辛酉担任团长。由于受当时条件所限,灵艺皮影剧团后来逐渐演变成民间自发的表演团体--农忙时回家干活,农闲时组织演出。然而,不管世事如何变迁,索辛酉对道情皮影始终痴心不改。没有演出任务时,他独自奔波于陕西、山西等地演出,受到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
今年"五一"黄金周期间,索辛酉应邀到卢氏县豫西大峡谷风景区进行为期1个月的演出。在该景区一天井窑洞内,记者见到了正在与弟弟索戊酉唠嗑的索辛酉。今年70岁的索辛酉面孔黝黑、中等身材,透着农家人特有的淳朴与厚道。索戊酉今年56岁,多年来,他一直随哥哥四处演出,也是剧团里一个能拉会唱的"全把式"。
走近红色金丝绒做成的简易幕布,一个神奇的天地展现在记者面前。这就是"索家班"引领"千军万马"纵横驰骋的广袤疆场,也是他们弹拉说唱的一方舞台。据粗略统计,悬挂在幕后的皮影共有二三百种人物,从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到衙役跑堂、丫环媒婆,应有尽有。索辛酉介绍说,灵宝道情皮影戏的布景和人物用牛皮制作,人物均为剪影形象,大部分是从老辈那里传下来的,也有一些是买来的或别人赠送的。艺人们用布帐围成宽约六七尺的"舞台",油灯或汽灯、电灯照射皮影后,在白色纱幕上产生布景或人物造型。艺人双手操纵竹签、引线,一边完成剧中人物的文作武打,一边道白唱词,喜可让人神清气爽,悲能催人泪下。
索辛酉介绍说,皮影艺术在不同地区有着风格各异的不同流派,就皮影人物的造型而言,地域性特征十分鲜明。以陕西为代表的中国西北部地区传统皮影,人物造型精细秀丽,而以河北为代表的中国东北部地区的传统皮影,人物造型淳朴、粗犷而不失典雅。灵宝皮影则兼收并蓄,在汲取各地传统皮影艺术精华的同时,又突出地方特色,使得灵宝皮影整体效果繁丽而不拖沓、简练而不空乏。每一个形象不仅局部耐看,而且整体配合既充实又生动,构成完美的艺术整体。
会跳舞的道情皮影
皮影融绘画、刻纸、说唱、戏曲、音乐于一体,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据灵宝市文化部门的同志介绍,灵宝道情皮影过去曾演出的剧目达100余部,建国后也有50余部,文革后至今,根据现代生活和发展的需要,索辛酉对这些剧目进行了整理,除保留原有的传统剧目外,又新近增添了反映现代生活的喜剧《三怕妻》、《争丈夫》等剧种。灵宝道情皮影另一特色在于,其题材以宣扬道教精义为主,其中八仙人物故事是其重点题材,特别是韩湘子的戏是演出中不可缺少的常备剧目。正如老艺人们所说:"打纸扎离不开糨子,唱道情少不了湘子。"正是因为洋溢着鲜明的地域特色,多年来,道情皮影深受老百姓欢迎。除了八仙故事,便是古代二十四孝方面的内容,其代表剧目有《郭举埋儿》、《女中孝》,另外还有一些富于生活情趣的生活小戏,艺人们称之为"笑话戏",经常上演的有《小货郎翻箱》、《吃油馍》、《小二姐做梦》。
文革中,道情皮影曾一度中断表演。改革开放后,一些艺人逐渐恢复活力,开始参加各种演出。1988年,法国友人专程到灵宝考察,对道情皮影艺术给予了高度评价。
1996年,索辛酉等人第一次走出国门,应邀到法国巴黎进行3个月的演出,为祖国的民族艺术赢得了声誉。上世纪90年代以来,灵宝道情皮影艺人经常到全国各地演出交流,先后参加了五台山国际旅游节、
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河南省首届曲艺节。2003年国庆节,灵宝道情皮影艺人应邀到郑州市邙山黄河民俗风景区进行了1个月的演出。今年春节,河南电视台对道情皮影艺人进行了专访。1993年,索辛酉被河南省授予民间皮影艺术家称号。
梦幻彩虹不能轻易遗落
由于受到现代文化的冲击,灵宝道情皮影和其他许多濒临失传的民间艺术一样,在今天已显"落寞",艺人们逐渐衰老,年轻人纷纷出走,无论从艺人数量上,还是从演出场次上,都无法与兴旺时期相提并论。
绝不能让道情皮影成为隐藏在百科全书中的一个词条或者民俗纪录片中一闪而过的镜头--这是灵宝文化工作者发自内心的呐喊。为了保护和继承灵宝民间艺术,灵宝文化部门曾在1979年、1985年先后两次对道情皮影的音乐、剧目进行了抢救性的录制,2003年,灵宝市文化局精心将道情皮影的渊源、变迁、艺人现状等情况制成了光碟,并准备向国家申报"中国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争取专项资金扶持……
"掌中千秋史,驱使百万兵"。斑驳的木架、雪白的幕布、恍惚而温暖的灯影、慷慨激越的锣鼓、形神兼备栩栩如生的皮影……仿佛是遗落在人间的童话,这一方小小的舞台,承载了一代代皮影艺人的理想,也曾无数次震撼着人们的心灵。我们由衷希望:道情皮影艺术能够不断发扬光大,古老的皮影戏不再只是人们儿时的记忆。(原标题:河南灵宝道情皮影戏——遗落人间的梦幻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