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新闻资讯 >> 浏览相关信息

马街书会上的民间艺人:留住民间曲艺传承之脉

2013/4/23 10:51:53 点击数: 【字体:

    留住民间曲艺传承之脉

    ——记马街书会上那些为曲艺顽强奔走的民间艺人们


    马街书会,俗谓“十三马街会”(农历正月十三),绵延700多年而不衰,是全国民间曲艺艺人的盛会,是我国农村土生土长的中国农民自发形成的文化盛会,被称为中国文化史上一大奇观,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可是近年来,马街书会参会艺人越来越少,参会艺人的平均年龄却越来越大,大部分艺人因生活困难纷纷改行,年轻艺人鲜有出现,曲艺市场逐渐萎缩。为了留住这些艺人们,河南省宝丰县委县政府每年都要拨出专项经费,用于马街书会的青苗补偿、接待、演出等费用。今年县政府还要求全县各机关单位、厂矿企业都要出钱写戏回去,要么到自己厂里唱,要么就送戏下乡。

    一生传播民间艺术的老艺人余书习:

    “拉三弦是我生活的一部分”

    93岁的老艺人余书习每年都要赶会,他是今年参加马街书会的年龄最大的艺人。采访时,老人双手打着竹板,即兴为观众唱了一段《宝丰八大景》。在竹板打响的瞬间,他像换了一个人,精神抖擞,表情夸张,唱到动情处竟不自觉地手舞足蹈起来,足足20分钟,观众无不为之惊叹,你看到的不是一个年过九旬的老人,而是一个热情、乐观、充满生命力和幽默感的艺人。

    余书习老人十几岁开始说书唱戏,从艺近80年里,每年都会来赶马街书会。他不但身体好,而且思维敏捷,记忆力也好,到现在还能唱《三国演义》、《杨家将》、《呼家将》等20多个段子。

    “对于民间艺人来说,来马街参加书会是一种自发的、自愿的行为。他们怀着一种‘朝拜’的心理,把马街书会看作是曲艺行当的圣地,认为只有到过马街书会,才真是说书人。”著名评书表演家、中国曲艺家协会名誉主席刘兰芳说,“他们说的书来自民间,都是老百姓爱听、爱看的事,对老百姓有极强的亲和力。这也是书会连绵不断的根基。”

    为传承曲艺而奔走的农民张满堂:

    “我的家就是艺人之家”

    记者在与一位豫东大鼓老艺人的闲聊得知,其家离马街200余里,来书会就是为了过过书瘾,一肚子书没有后人传承,每年就指这个书会来说个痛快。“吃住都在张满堂家里,有棉被,吃大锅饭,很好!”老人很知足。

    老人所提及的张满堂年近六旬,是马街说书研究会的会长。为了民间曲艺的传承,为了挽救书会,守护好这个曲艺家园,给艺人们提供一个长期交流的平台,张满堂办起了马街说书研究会,用自己独有的方式,展示着马街村一位普通村民对书会的热心和呵护。他在自家自留地里建了几间瓦房,购置了棉被,打上地铺,在书会期间免费安排外地艺人们吃住,他的家成了名副其实的“艺人之家”。

    “曲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也面临着艺人越来越少,技艺无人继承的危机。”张满堂无奈地摇摇头。为了培养年轻说书人,他最为得意的就是寻找双胞胎姐妹的故事。

    “记得在2006年的时候,有一个艺人告诉我在方城那边有一对十几岁的双胞胎姐妹很想学说书,自身条件很不错,如果让她们姐妹俩在马街真正拜师学艺,肯定会成才。我一听,‘好家伙,那我要去找呀!’我去了三次,找到了,我给他们说‘你们去赶赶会吧,到马街去看看’。在2007年的马街书会上,两姐妹眼界大开,艺人们都夸这两个孩子聪明好学,是可造之材。第二年的三月初三两姐妹正式拜师学艺。就从那时起,在我这里一住就是5年。我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培养这两个孩子。凡是来我这里的艺人,见到她们都要教两手,慢慢地,她们姐妹俩学会了河南坠子、快板书等曲艺表演,并在2011年全国曲艺之乡曲艺大赛中获得银奖。”

    立志弘扬说唱艺术的大学生郭云凤:

    “成立曲艺团是我的愿望”

    “爱传统,爱艺术。爱撂地,不爱撂挑子。不是大明星,我是郭云凤。我没什么特别,我很特别。我和别人不一样,我和单田芳一样。我爱说书。”

    郭云凤是这几年出现在马街书会上的新锐艺人,知名度很高,是记者眼中的“宠儿”。一架鼓、一套木板、一双月牙板、一只鼓键,这就是郭云凤的“说书家当”。记者眼前的郭云凤,穿着唐装,左手执云板击节,右手拿鼓槌敲击鼓面,说说唱唱,不时模拟动作,绘声绘色,其间常穿插以多变的鼓板拍子。

    郭云凤说:“结缘说书,应该是7岁时的一段经历。那时为了照顾好病中的大奶奶,我经常为她播放张志云的大鼓书,天天放天天听,就这样潜移默化地迷上了它。初中时,说书已经让我疯狂,晚上睡醒后便拿着筷子,以腿作鼓,边敲边唱;上厕所时我的嘴里也不停地哼着。”

    “我第一次说书是在蒙城县的圣人殿广场。当时我紧张得唇舌打摽声音颤,鼓点也乱。可当时听的两三百人硬是不走,听后还一个劲地给鼓励:小伙子,唱得不错,大家好多年没听到大鼓了……”郭云凤认为,听众的认可是对他坚定传承传统民间文化信念的最大动力。靠着说书,家境贫寒的郭云凤完成了大学学业。在大学期间,他还组织了群英曲艺社、曲艺培训班共培养了150多名曲艺“粉丝”。

    “小时候爱听书,那不过是一种兴趣,而现在,确实有了一种沉重的责任感,要把说唱艺术要传下去。”郭云凤说。

    郭云凤最大的愿望就是成立一个曲艺团,把那些即将失传的稀有曲艺品种以及书目尽快抢救,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在尝试着网罗各地的青年曲艺爱好者,组成联盟,依靠团体的力量来传承、弘扬、发展我国的民间传统文化。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2013-04-13)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