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杨峰图房琳文
冬日的阳光暖暖的,照在陕县西张村镇安静的塬区上。
塬,是一种黄土高原地区因流水冲刷而成的平坦高台,由几十米到一百多米厚的黄土构成。这种在河南很少见的地貌,在三门峡陕县却十分平常。著名的地坑院就分布在坚实平坦的塬区上。
趁着午后的暖日,庙上村村民张江傲挑了几桶水回来。来到家门口,他拐进一个弯弯的地下巷道,走一段十几米长的小石阶,便下到自家的地坑院里。这是一个独门独院的窑洞,坑院长宽各在12米、8米左右,壁高6米多,四壁挖有窑洞10孔,分别做客堂、就寝、厨房、储藏间等。
院中间一棵梧桐长得格外笔直粗壮,虽然寒风早已削去浓绿的树叶,但高大树干上的枝丫依然繁密,豪放地铺向四周,护佑似的罩着宽阔的院落。在地坑院中,栽梧桐树,被当地人赋予“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好媳妇)”的美好寓意,也算是地坑院的一大标志。
地坑院,当地人也称“天井院”、“地阴坑”、“地窑”,是在平地挖一6~7米的四方深坑,然后再在坑的四壁凿挖8~12孔窑洞。有的窑里还挖有小拐窑,用于储藏柴草、蔬菜等杂物,以增加使用面积。院的出口是从窑院一角的窑洞内凿出斜坡通向地面,为住户进出之阶梯式通道。在通道一旁挖有水井一眼,供人畜用水。距井口3~4米,打有红薯窖,可供储藏。
地坑院一般为独门独院,也有二进院,三进院,即多个井院联合。院内的窑洞分为主窑、客窑、厨窑、牲口窑、茅厕、门洞窑等,按照主窑所处方位不同称之为“东震宅”、“西兑宅”、“南离宅”、“北坎宅”4种。
除了布局上的这些特点外,地坑院还有其他一些让人赞叹的智慧。
比如,地坑院的排水系。每个院的中间都挖有渗井1个或2个,同窑院深度一样,直径1米,底层铺炉渣50厘米左右,备渗雨水之用。
另外,一些窑洞的炕头都有一个灶台。灶膛与炕洞相通,做饭时烧的柴火也能给炕加热,既省柴火又省人力。
“见树不见村,进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是地坑院的真实写照。有人称它是“地下的北京四合院”。
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现在已经没有人再建造地坑院了。据当地人讲,最晚的院子也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建造的。如今的庙山村,虽然仍保留着众多的地坑院,但掩藏在地上错落的小楼新房中间,多少显得落寞。
但愿,这些迷人独特的民居建筑,不会成为遥远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