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儿子闺女都在外地工作,老伴也跟着本村妇女外出打工了,下班后看着电视捏“泥咕咕”,成为浚县黎阳镇杨玘屯村村民王安田的日常消遣。在他家,常年放置一块用油布包好的湿胶泥。
在杨玘屯村,像王安田这样生活的人还有很多。泥咕咕似乎成为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无关爱好与否。
老调新声交织共鸣
与其他渐行渐远的传统工艺相比,泥咕咕要幸运得多,它不仅为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并且传承有人,传承中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老调新声交织共鸣,迸发出新的生命力。
对浚县泥塑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泥咕咕发展至今,大体可分为以已故民间工艺大师王蓝田为代表的泥咕咕派;以“泥猴张”张希和为代表的泥猴派;以宋学海、宋庆春为代表的泥玩派。王派采用传统手法捏制的泥咕咕可发出“咕咕”的声音,其造型古朴、活泼,色彩斑斓。张派以捏制泥猴为主,猴子造型奇特、虚构合理、变形得当、引人发笑。“泥猴张”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一级工艺美术家”称号。宋派以捏制可发声的泥人、泥马、十二生肖等为主,宋学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
年轻一辈艺人中,宋楷战、宋庆春、宋燕涛的作品最受欢迎,比之原汁原味的艺术传承,多了人文的反思,多了艺术创作的味道。
产业化道路初探
随着世人对泥咕咕这种土工艺认识的加深和喜爱的增加,近几年,泥咕咕产业化的呼声越来越响。
为了帮助泥咕咕传承下去,发展成为文化产业,市委、市政府,浚县县委、县政府多次组织杨玘屯村的泥塑能人出去参观、学习,并出台了鼓励泥塑产业发展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加大了对泥塑产业发展的投入和引导:规划建设了杨玘屯泥塑原生态文化村,建起了泥塑艺术博物馆,在互联网上成功注册“中国泥塑”网站;成立了泥塑艺术研究会……
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公布了首批共518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浚县泥咕咕赫然在列。2007年,在浚县政府的引导下,当地组建了杨玘屯泥塑艺术发展有限公司,相继参加了第四届中国中部六省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中原文化天津行、上海行,迎奥运工艺精品巡展,第十届亚洲艺术节等宣传推介活动。通过这一系列活动,泥咕咕不仅提高了产品声誉,也签下大批订单。在国家对民俗文化大力扶持的政策背景下,浚县泥咕咕这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定能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
两支队伍需要打造
“虽然组建了公司、成立了协会,在泥咕咕产业化之路上迈出了很大的步伐,但真正将它做成一个产业,还需付出更多努力。”有着“脸谱李”之称的李连顺说起泥咕咕产业化之路时,有些憧憬、有些无奈。
“我们没有专门跑销售的人,也没有自己的商业网站,除了参加各种展销会签些订单外,全靠名气吸引顾客购买。”王蓝田之子、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学峰说。
他的大部分生意都是来自网上,想要泥咕咕工艺品的人先是在网上搜索他,然后几经周折找到他的电话,再通过电话订购。
市委书记丁巍在浚县泥塑博物馆调研时指出,要想把传统手工艺做成产业,必须打造技术人才和销售人才两支队伍。丁书记的话,为泥咕咕的产业化道路指明了方向。
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张希和点评:我常常思考面对工业产业下越发精致的各色产品的冲击,民间工艺品如何破局?在浚县,很多民间艺人只把民间艺术当成农闲时贴补家用的一种手段,反正闲着也是闲着,做些泥咕咕、布老虎等,到正月庙会时卖出去,很少有人把它当成发财的手艺。不是人们的观念跟不上时代,这与很多民间工艺品卖不上价儿也有很大关系。在这种情况下,评定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保护民间艺术的一个好办法。但我认为一两个传承人是不能代表一门艺术的,如何繁荣民间艺术并使其发扬光大,还需进一步探索。
记者感言:我是土生土长的杨玘屯村人,小时玩得最多的玩具就是泥咕咕。对它,总有一种割不断的情怀、说不出的亲密,但从没有将其作为文化艺术品来看待。当泥咕咕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小学同学的创意作品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当泥咕咕从村民为了补贴柴米油盐的闲时之作逐渐变为艺术创作,当杨玘屯人开始思考怎么将之变为产业,我才开始重新审视这种土工艺的价值。尽管它还存在后继乏人的困扰、还没完全突破传承之惑、没有一套完善的产业规划、没有形成产业所必需的营销网络,但毕竟看到了曙光,看到了希望,愿我们杨玘屯的泥咕咕产业能越做越大。
来源:青年导报网 时间:2011-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