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新闻资讯 >> 浏览相关信息

传统文化保护需要汉服这种形式吗?

2012/7/13 16:20:48 点击数: 【字体:

 
    西安首届服饰民俗文化与文学学术研讨会上的汉服表演。

传统文化保护需要汉服这种形式吗?

 


    我们懂得民主自由,

    却忘了伦理纲常,

    我们拥有音乐神童,

    却不识角徵宫商,

    我们能建起高楼大厦,

    却容不下一块公德牌坊,

    我们穿着西装革履,

    却没了自己的衣裳。

    11月6日下午,陕西师范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学生在为西安首届服饰民俗文化与文学学术研讨会表演汉服时,都朗诵了网友“天涯在小楼”这首题为《为汉服的浅吟低唱》的诗作。其包含激情的表演,大有催人泪下之势。然而,这台表演并没有影响与会专家、学者对汉服运动的观点。

    专家较真未能“一致通过”

     在此次研讨会的第二天进行分组讨论,主办方将民俗专家、西北大学文博学院教授韩养民,陕师大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儒学儒教研究所所长韩星等学者起草的一份《汉服宣言》提交给来自全国30多家高校及其他单位的几十名专家学者讨论。其主要内容是呼吁即将于2011年4月在西安召开的世界园艺博览会上礼仪***着汉服。

    “汉服运动在西安有特别意义。” 民俗专家、陕师大文学院教授张志春告诉记者,西安就是汉服的发源地,汉服就应该是41届世园会、汉长安城国家遗址公园的礼仪服饰。不如此不足以表现汉唐风韵,不如此不足以传导传统的文化氛围。

    实际上在此之前,张志春就曾当面向市上有关领导提过此建议。

    专家学者没有像其他许多研讨会应付差事“一致通过”,而是对此份宣言非常重视,毫不隐瞒自己的观点,各抒己见,讨论得异常热烈,分歧也很大。

    第一组主持人、山东大学中国哲学博士后刘银昌告诉记者,可能因专家学者意见不统一,提交给大家讨论的《汉服宣言》在大会结束时没有再提。

    实际上,专家学者的争议,正是当今社会对汉服运动各种观点的体现。

    为什么我真诚的告白,

    你总当它是笑话一场?

    为什么我淌下的热泪,

    丝毫都打动不了你的铁石心肠?

    《为汉服的浅吟低唱》一诗中就已经表达了汉服运动鼓动者面对社会争议的遗憾。
 
    传统文化保护需要汉服这种形式吗

    刘银昌分析认为,参与汉服运动的有三股势力:研究传统文化学者中一些思古悠情的人,他们的用意是好的,要复兴传统文化;商业集团,为发展汉服产业;为数众多的是年轻人,80、90后学生才是实践汉服运动的主体,更多的是他们进行表演、展示。按这些学生的心理,又可分为三种类型:1. 真正的传统文化爱好者;2.民族主义者或愤青,并不一定喜欢汉服,仅把汉服当做自我标榜的一种手段,以展示个人思想;3. 猎奇作秀好玩者,跟穿其他服饰没有区别。

    “汉服运动在近代就有过。”韩星告诉记者,有不少革命家、政治家、思想家、社会活动家在清朝被推翻后不断地进行汉服复兴,如民主革命家、思想家、著名学者章太炎流亡日本期间,改和服而标“汉”字,成为近代汉服第一人。1913年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钱玄同在浙江就职教育司长时身穿孔子时代的深衣到军政府报到,并发表《深衣冠服考》向全社会推广。但更多的是本世纪初在中国综合国力上升的背景下,部分国人以汉民族传统服饰为切入点,并试图影响大众,以此达到宏扬汉族传统文化的效用。

    有人提出,传统文化的保护,无须穿汉服这种形式的“返祖”。

    “不能说它仅仅是一个形式。”湖北大学文学院博士张志云认为,形式的东西也很重要,文化是要形式体现的。本来一个人的穿衣、吃饭的问题,就是一个根本的文化问题,不是无关紧要的问题。一个民族的文化,或地方的文化,最初的就是从穿衣扩展开来的。

    著有《中国服饰文化》一书的张志春说,服饰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符号。当今的汉服运动以网络为主要根据地,以年轻学子和企业界白领为核心,以传统的节假日为主要活动时间,想要去恢复传统款式、传统文化。这种民间的服饰运动应该给予尊重和理解。比如我们西安有人在大雁塔广场举行成人礼活动就很好,有助社会和谐、人的身心健康。

    汉族一定要有自己的代表性服饰吗

    西安电视台编辑陈曦说,作为中国主体民族的汉族大体自清顺治二年,即公元1645年开始失去着装自由。相比绚丽多姿的少数民族服饰,曾以衣冠而自豪的汉族人不免会陷入无尽的历史惆怅之中。近代以后中国传统文化的某些方面的继承者不是中国人,而是日本人和韩国人,在中国它们好像反倒是断了根,难以接续了。服饰文化的问题在此际显得尤为严重。

   “历来我国56个民族全家福照唯独汉族代表穿着完全不能代表汉族的T恤甚至西装。汉族不能没有自己的代表性服饰。”韩星认为。

    海南大学三亚学院艺术分院教师胡娟说,我们提出汉服这样一个宣言,就是想在大家能接受的前提下,把汉族的服装统一起来,彰显自己的身份。

    但陕师大文学院教授朱鸿认为,世界上好的东西都可以用,不要管是谁的,地域观念太强不行。泱泱大国要包容,不拘小节,美国没有美服,德国没有德服。

     张志春说,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有很多重要的大规模的祭典活动仪式逐步开始恢复,在这些传统的祭典仪式上,汉服是比较合适的款式。在体育、文化活动中,包括大学生本科、硕士毕业的学位服饰,汉服都可以介入、融入,甚至可以取代以西方学位服为主体的款式。

    “我们可以感受到现代化的步伐越来越大,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情况,才有民间回归传统的呼声。”张志云认为,全球化和本土化本来就是一对矛盾,重要的是如何处理好全球化和本土化的关系。目前全世界服装基本趋同,但韩国、日本人在一些很隆重的场合,穿的是自己传统的服饰,这样就很好地处理了全球化和本土文化的关系。
 
    汉服有标志性要素吗

    刘银昌说,汉服的界定,现在还没有统一标准款式,缺乏标志性要素。

    刘银昌的话不是随便说的,而是当今汉服运动倡导者常遇到的尴尬。他们叹息:

    为什么我穿起最美丽的衣衫,

    你却说我行为异常?

    为什么我倍加珍惜的汉装,

    你竟说它属于扶桑?

    2004年,郑州市汉服爱好者丁女士和30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网友到北京进行祭祀活动后在王府井游览、购物。有家网站转载其他媒体相关报道时将文章标题改为“寿衣上街 改革开放多年 封建迷信上街”。2006年元宵节,长沙市张笑等6名汉服迷穿着汉服逛街,有人问:“这是韩服吧?”一次网友“最爱阿九”穿汉服打的时,“的哥”告诉她,“你背上还差了一个枕头。”原来“的哥”认为她穿的是和服。

    韩星说,汉服是“上溯炎黄,下至宋明,以汉族人所穿的服饰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成的一种明显具有独特风格的一系列服饰的集合。”汉族服饰的主要特点是宽袍大袖,褒衣博带。汉服不是一种款式,有“上衣下裳”、“深衣”、“襦裙”等丰富多彩的款式。虽然汉服历来款式丰富,但汉服的基本形制“交领右衽,不用扣子,而用绳带系结”的特点却是千古未变的。

    张志春说,汉服为什么会在古代很多款式中选择深衣,因为是古代士大夫的一种服饰,作为国家栋梁之才穿的衣服。当然在具体的运作中,也会有多样的说法和争议,但这个是汉服的基本型,主流的样式。

    张志云虽然承认汉服存在宽袍大袖的基本样式,但认为,到底什么是汉服,还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中国的服饰一直在变,受外面的影响很大,比如说魏晋南北朝以来,中国人的服饰受胡服影响很大。因此汉服没有一个定型的东西。而且宽袍大袖的样式是上层、知识分子所穿,普通老百姓不可能穿,还是穿短装的形式。

    汉服为什么没有像唐装广为人们接受

    “汉服勃兴的苗头几乎就是这一两年的事情,从目前的形势来看,它远远没有唐装的大众影响力,在不少地方简直是一小股痴迷者的行为艺术。”陈曦说。

    韩养民认为,唐装之所以影响大,是在2001年上海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国家领导人穿了。

    “唐装流行是因有示范作用。”张志云说 ,汉服没有像唐装受欢迎,第一是普通民众不了解传统的服饰;第二没有一个强大的导向性东西存在,比如说在一个很重要的国际场合,领导人穿它。

    陈曦说,其实唐装在上世纪90年代末就已经流行了,只是上海那次会议把唐装推向流行的高峰,而且也就是从那时开始人们把这种中式服装称为唐装了。但是唐装与唐代并没有什么关系。现在唐装的发展速度是惊人的,它不仅有礼服,而且也有常服,而汉服初兴,还停留在礼服的层面上。唐装简便的设计风格是一个可供参照的范式,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毕竟不同于古代。

    刘银昌也认为唐装流行的原因是穿起来方便,实用。

    汉服能否广为人们接受

    我不愿为此痛断肝肠,

    不愿祖先的智慧无人叹赏,

    不愿我华夏衣冠倒靠日本人去宣扬。

    所以,我总有一个渴望,

    有一天,

    我们可以拾起自己的文化,

    撑起民族的脊梁。

    汉服倡导者的期望非常迫切,但社会反应不一。

    在研讨会上大学生表演汉服时,因为别人踩住裙边,有一个学生差点摔倒。 刘银昌看到颇有感触。他认为,要复兴汉服,关键要看是否能兴起来,如何兴。 倡导汉服,必须切合现代社会,僵化的服饰不行,要简化,改造,不然就成了表演的道具。服饰第一要实用,在此基础之上再谈装饰、美的要求。目前看到的做常服就不实用,作为紧张工作之余消遣、欣赏可以。礼仪***穿汉服是在特定空间,慢节奏展示。中山装就吸取很多元素,其做法、思想很值得借鉴。

    “在今天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公众对汉服到底会是一种什么态度,是淡然置之还是拒绝,亦或是积极的?”朱鸿说,现在有专家提倡、推动,但要成为一种正式场合上的礼仪、节庆服饰,还是有习惯、审美、现实方面的障碍。平心而论,这种服装穿上街,行吗?现在大家不接受这些。除非在一种新的文化推动之下,产生象征新意的服装,既有中国传统服装元素,又有新文明元素,标志新时代的追求,称之为汉服也不妨。

    张志春认为,汉服的款式需要探索和完善。比如说,现在款式鞋没法配。现在穿的是运动鞋、皮鞋、高跟鞋,根本不行。所以汉服运动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包括学术的铺垫,款式的不断完善,也许是10年、50年,甚至100年。

    “虽然汉服运动的生长显得迟滞而缓慢,但是这种星星之火必将燃遍当代的时尚原野。”陈曦认为。


    “汉服”首次上研讨会

    关于《汉服宣言》,张志云认为,对汉服运动这样一种民间活动当然值得鼓励,但是作为宣言来看,还是应该慎重。学界对这个东西还没有形成一个一致的意见,特别是对什么是汉服,学界的探讨还不够。如果提出来了,有很多漏洞,别人就可以指责你。大家都认为还是要慎重,要一步步来,如果太急了,相反会对这样一个运动造成不好的影响,是一个伤害。所以会上就没有把这个宣言提出来 。

    负责大会总结的张志春对这次研讨会非常满意。他告诉记者,这次研讨会,不仅在国内首次研讨了古今中国人的服饰文化理论,而且首次研讨了汉服运动。在这次研讨会上,《汉服宣言》作为一个议题,让大家讨论。讨论得很激烈,表现了学术界、服饰文化界开始正视汉服问题,并把它作为一个学术问题,从学理意义上不同层面、多维度地进行了严肃的学术研讨。这也是这次会议重要的成果之一。《汉服宣言》原计划要做,因为代表争议很大而放下。汉服运动道路漫长,不用急,急是不合适的。(金石 文/图)(汉服宣言引发的争议)
 

来源:文化中国     时间:2010-11-19

责任编辑:佚名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