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柔没不好
刘秀自小就以柔修身,不计小是小非,亲和友善,豁达开朗,人们都乐于跟他交往。
刘秀从小性情温和,喜欢在田野间嬉戏,刘家的佃农不免要照应着他。时间长了,刘秀渐渐对农桑稼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常常把自己的小主人身份甩在一边,和佃农们一起耕作田园。
刘秀哥哥刘縯的性格与刘秀恰恰相反,对田园生活毫无兴趣,专喜欢交朋结友、弄侠使气,养着不少乡间豪悍的少年。他对弟弟与世无争的生活态度很看不惯,常常笑话他没有出息,天生是个做农夫的材料。刘秀却不以为意。
刘秀名如其人,长得很俊秀。史家说他体形匀称,风神俊朗,是“美须眉”,就是帅哥,帅呆了的那种。可能是长得太秀气了,又那么的温和友善,以至于跟他对阵的敌人,都对他竟有战术谋略表示难以相信。比如他后来的敌人严尤,别人向严尤提及刘秀的兵法,严尤的第一个反应竟然是:“你们说的是那个小帅哥刘秀吗?他居然也会这个?”
刘秀惟一一次的锋芒闪露,是和别人一起进城时路上碰到蔡少公,说起预言“刘秀当为天子”,别人问是不是当时附和王莽篡汉的国师公刘秀。这时刘秀开玩笑似地说“何以见得不是我呢?”当时旁人皆大笑,谁都把这当成一个笑话。其实,这是温和低调的刘秀的鸿鹄之志的表露。
直到成为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身上都没有一丝一毫的悍厉气息,还是那样温和宽厚,常常表现出一种恢宏大度、平易谦和的雅量。刘秀的老同学严子陵自小有高名,刘秀对他很有好感。刘秀当了皇帝后,他隐名埋姓不愿相见。后来好不容易找到了他,刘秀当天就亲自去看他,他躺在床上不起来,也不说话。刘秀就和他躺在一起,摸着他的肚皮说:“哎,子陵,你能不能帮帮我的忙?”严子陵还是不答应,过了好久,才睁开眼睛说:“人各有志,何必强求?”刘秀跟他谈了好几天,请他出来做官,他执意不从,刘秀也就不再强求了。严子陵后来隐居富春山。
据说刘秀成为皇帝后,返回家乡宴请邻里。从小看着他长大的老人们喊着他的小名指点说:你从小就厚道过头,温柔体贴,现在当了皇帝,还是没有什么改变,这可不行,要拿出点皇帝的威严架子来才行。刘秀笑着说:“吾治天下,欲以柔道行之。温柔有何不好呢?”
这是他多年来的理念的一次公开表达。
人格显魅力
刘秀的以柔处世的风格使他赢得了大家的信任。在关键时刻,他温和淳厚的人格魅力为他的事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刘秀28岁的时候,王莽的“新政”很不得人心,加上天灾人祸,各地的农民纷纷起义,尤其是绿林、赤眉两支起义军,声势浩大,直可与王莽军一较高下。在这种风起云涌的形势下,刘縯、刘秀趁南阳一带谷物欠收,谋划起义。
刘縯准备将自己素来结交的百余名好汉召集起来,兴兵造反。然而,由于刘縯平日里来往的尽是强梁子弟,大家对他的印象并不是很好。所以他一宣布自己要起事,同乡同族的子弟们便大惊失色,纷纷逃跑,拒绝征召,说:“刘伯升(刘縯的字)造反,那是要我们去送死的。”
正在刘縯伤脑筋的时候,刘秀第一个响应哥哥的倡议,穿上了红袍高冠的戎装。刘秀的举动在当地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原来纷纷出逃保命的乡亲们都改变了主意,说:“刘秀可是出名的稳重厚道人,他都从军了,那肯定此事是有道理的。跟着他准没错儿。”
刘秀的人格魅力,使人们竟然忘却了杀伐的惨烈,已经外逃的人又都跑了回来,主动应征入伍。很快,刘秀就召集到了八千子弟兵。
忍让渡危机
老子认为,争没有好处,争强好胜,常常争不到什么,自讨苦吃;如果不争,反而可以身受其益,能得到内心的平静和别人的敬重与拥护。“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刘秀明白,做大事者凡事让三分,可为自己今后的工作做好铺垫。最初起兵的时候,军中战马不足,很多军官为了争抢坐骑抬高身份而发生争执。而刘秀却对此毫不在乎,他是首领的弟弟,照理来说,再缺也要给他一匹马,他却主动将马让给其它军官,自己一直骑着起兵前卖谷所用的一头牛。直到后来棘阳大捷,他才有了第一匹很不起眼的战马。
因此,后人称刘秀是中国历史上惟一一个在“牛背”而非马背上开国的皇帝。
凡做大事之人,都得有忍耐的功力,不能忍,只会坏了大事。刘秀就善于从大局出发,遇到咄咄逼人者,不去逞匹夫之勇,跟对方硬碰硬,而是以柔克刚,尽量心平气和地讨论,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实现双赢。
刘秀起事之初,力量薄弱,只好联络上一支以王风为首的绿林军,以壮大声威。很快,这支队伍连连得胜,得到了大量财物。之后,匪气浓重的王风便对着掠夺来的财物眼红起来,为了多抢些,他甚至还要跟刘縯率领的刘家军分道扬镳、大打出手。在这个节骨眼上,刘秀站了出来,向刘氏宗族百般劝说,让他们将抢到手的财物都让出来,全部送给绿林军队。王风是土匪本色,拿到了全部钱物,自然又讲起兄弟情谊来。
由于刘秀的忍让,一场可能诱发内讧、使大家都死于非命的危机安然度过,两军继续精诚合作,又取得棘阳战役等重大胜利,进一步扩大了力量和影响。
大仇亦隐忍
老子的以柔克刚其实是以发展的观点看人生,他告诉我们,不要拘泥于眼前的现实,而要放眼未来。柔弱的东西,从眼前看没有力量,从长远看却是最有力量的,因为它有远大的前途。当然柔弱与刚强互相转化是有条件的。弱者要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争取利用有利的条件,不断壮大自己,才能最终战胜强者,取代强者。
棘阳战役之后,刘秀兄弟两人威名日盛,这就遭到另一派起义军将领的嫉妒,当时的起义军首领刘玄懦弱无能,并无主张,便听了人言,趁着刘秀带兵在外的机会,与绿林军方面密谋,把刘秀的哥哥刘縯杀了。
刘秀当时正在父城,听到哥哥被杀,十分悲痛,大哭了一场,为了不引起刘玄更深一步的杀心,他强忍着悲痛赶到宛城,不但没有为哥哥申辩,反而向刘玄悔过认错,将自己兄弟浴血奋战的功劳也全部归到其它绿林将领的头上。为了保全刘家的眷属子弟,刘秀不敢为哥哥服丧,甚至不接受亲信友人的吊唁,也绝口不提哥哥被杀的事。刘玄见他如此,反觉得有些惭愧,从此更加信任刘秀,并拜为破虏大将军,封武信侯。
其实刘秀因为兄长被杀而万分悲痛,此后数年想起此事还经常流泪叹息。但他知道当时尚无力与平林、新市两股起义军的力量抗衡,所以隐忍不发。刘秀的这次隐忍,既使家族得到了生存的机会,又在起义军中赢得了同情和信赖,为他日后自立创造了一定条件。
应当注意的是,这里的刘秀“柔”,不是虚弱、不是脆弱,不是消极的弱,而是柔韧,是百折不挠,是不断发展,不断成长,是迂回前进。正是由于其表面上表现出柔弱的一面,而隐藏了自己的锋芒(通常会具有让人震惊的力量,这种力量还在不断地增加),才通常被刚强所忽视,最终导致“强梁者不得其死”。这就是军事家、谋略家所说的“示弱”。
德政揽民心
心性慈悲柔和的人往往能制服刚强于无形。相对于咄咄逼人的强势,“柔性”的攻势往往更能发挥作用。特别是在争取人心这一方面。
在第一场战役中,刘秀目睹了士兵抢掠百姓、夺取财物的恶行,给了他很深的触动,也让他对百姓的苦难非常痛心。从棘阳之战开始,刘秀严格要求自己的下属部队,绝对不可以借着起义杀敌的名义,掳掠无辜百姓。
严格的纪律和爱民之心,为刘秀争取了无数的支持和民望。
就在刘秀忍辱负重,卧薪尝胆,等待崛起的时候,机会出现了,刘玄定都洛阳以后,便欲派一名亲近而又有能力的大臣去安抚河北一带,刘秀看到这是一个发展个人力量的大好机会,便托人往说刘玄。刘玄同意了这个请求,刘秀就以更始政权大司马的身份前往河北,开始了扩张个人势力,建立东汉政权的活动。
刘秀初到河北之时,兵少将寡,地方上各自为政,无人听他指挥,虽能“延揽英雄”,但毕竟没有大量军队。但由于他服人以德不以威,众人一旦归心,就较为稳定。
在河北沿途考察民情吏治,刘秀惩治了一批恶霸贪官,并且审理战乱中积压的旧案,平反大量冤狱,将因王莽苛政被无辜关押的百姓放出监牢、恢复生产,同时他凭借自己对典章的熟练掌握,将所到之处的新朝苛政废除,重新恢复汉时的官制法典。
刘秀爱民的名声很快传播开来,沿途的百姓听说刘秀来了,都拿出家中最好的饮食远远出迎。官员们则赠送财物和美女。刘秀对士绅百姓的好意,一如既往地婉言谢绝。财物拒收,而奴婢则送还与家人团聚。
刘秀的这些举止,得到了所过之处众口一辞的好评和拥戴,许多人主动要求做他的部属兵卒。
服人惟以德
要战胜对手,不能只用强硬的办法(如攻击的办法,压迫的办法),还要用柔软的办法(如感化的办法,分化瓦解的办法),软硬两手交替使用,才能达到取胜的目的。
公元25年,刘秀势力已经十分强大,又有同学自关中捧赤伏符来见,说刘秀称帝是“上天之命”,刘秀便在诸将的一再请求下称帝,年号建武。称帝之后,他仍贯彻以柔道治天下的思想,这对他迅速取得胜利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轻取洛阳就是运用这一思想的成功范例。当时,洛阳城池坚固,李轶、朱鲔拥兵30万,刘秀先用离间计,让朱鲔刺杀了李轶,后又派人劝说朱鲔投降。但朱鲔是当年设下套子杀害刘秀大哥刘縯的主谋之一,害怕刘秀复仇,犹豫不决。刘秀知道后,立即派岑彭告诉他说:“举大事者不忌小怨”,朱鲔若能投降,不仅决不杀他,还会保其现在的爵位,并对河盟誓,决不食言。朱鲔投降后,刘秀果然亲为解缚,以礼相待,维持了他从前的官爵。
同时,刘秀待军宽柔,很少以刑杀立威,这一点,在收编铜马起义军将士时表现得最为突出。当时,铜马起义军投降了刘秀,刘秀就“封其渠帅为列侯”,但刘秀的汉军将士对起义军很不放心,认为他们既属当地民众,又遭攻打杀掠,恐怕不易归心。铜马义军的将士也很不自安,恐怕不能得到汉军的信任而被杀害。在这种情况下,刘秀竟令汉军各自归营,自己一个人骑马来到铜马军营,帮他们一起操练军士。铜马将士议论说:“萧王有如此胸襟,我们只有拼死报效才能对得起他。”刘秀直到把军士操练好,才把他们分到各营。铜马义军受到刘秀的如此信任,都亲切地称他为“铜马帝”。
在消灭重要对手王郎以后,军士从王郎处搜出了许多书简,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投靠之心不诚的部下暗中与王郎来往的信件。如果究查起来,会引起一大批人逃跑或者造反。刘秀将所有的将领都召集起来,将所有的信件不开封便当众烧毁。他笑着解释说:“让大家都睡个好觉。”从此就将这事丢到一边。这一举措真正起到了“令反侧子自安”的效果,使那些惴惴不安的人下定决心跟刘秀到底。
正因为刘秀的“柔道”凝聚人心,他的势力越来越大,最终取得了天下。
在上贵不骄
柔弱与刚强互相转化的道理提醒我们,当我们处在强大地位的时候,要看到由强变弱的危险,克服松懈麻痹思想,争取向更强的方面转化。
刘秀在称帝之前就告诫群臣,要“在上不骄”,公元26年,刘秀在封邓禹、吴汉为侯时,一面封侯,一面下诏告诫说:“人心要知足,不要只顾一时的放纵快活而忘记法纪刑罚,诸位的功劳都很大,要想世代相传,就应当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战战兢兢,不可一日大意。”在后来的岁月里,刘秀一直始终如一地自诫诫人。
刘秀在位30余年,从不恣意放纵,豪华奢侈。他不喜欢饮酒,也不喜欢珍玩。在他临终的遗诏中,他还说:“我无益百姓。丧葬,一切都要像孝文皇帝(汉文帝)那样,务从约省。刺史、俸禄二千石的官吏,都不要离开城郭,也不要派官员来吊唁。”
而他治理天下的策略也正是如此,对于臣下从不以威权压服,而喻之以理,甚至在自己错了的时候也能够改过,接受臣下的意见。有一件事很能说明刘秀的“欲以柔治国”的性格:湖阳公主的奴才杀了人,躲在公主的府里,雒阳令董宣当着湖阳公主的面强行格杀了犯人,结果湖阳公主向刘秀哭诉,刘秀大怒,召见董宣想棒杀他,董宣不服,当场抗争说“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人,将何以治天下?”此时明显刘秀站不住理,刘秀想叫他向公主道歉,董宣硬是不肯。湖阳公主埋怨刘秀说当初起事时敢于藏匿亡命之徒,官吏不敢上门,现在当了皇帝威望反而不能折服一个小吏?光武帝笑着说“天子不与白衣同!”不仅没杀董宣,反而褒奖了他,给了他一个“强项令”(意为刚强而不肯低头的县令)的美名,还赏赐他30万钱,其为人宽宏大量可见一斑。所以,东汉的直臣忠臣特别多,就连一个小小的官吏也敢在皇帝面前据理力争,有刘秀这样宽宏大量、以理服人的英主,也就不以为奇了。
怀柔以养民
东汉建立以后,刘秀仍然实行怀柔政策,避免了开国之君杀戮功臣的悲剧,使得东汉的政治安定,经济也得到了较快的恢复。
建国后,刘秀首先妥善安置了开国功臣。对这些跟自己一同打天下的开国功臣,不仅给他们高爵厚禄,还一反功臣封地最多不过百里的古制,分封食邑最多的竟达六县之多。博士丁恭觉得不妥,对刘秀说:“您封了这么多侯爵,而且给他们那么大的封地,合适吗?不怕变成国家隐患吗?”刘秀对丁恭的话一笑了之:“亡国必是因为皇帝无道,世上哪有因为功臣多得奖赏而亡国的事情?”同时,刘秀不忘在各种公开场合回忆这些功臣和自己打天下的艰难历程,以示不忘他们的功劳。
由于君臣关系相当融洽,东汉的功臣们很少有像西汉初年那样人人自危的。手下一大堆的功臣猛将,像冯异、耿翕、吴汉等,都得以寿终。征虏将军祭遵去世,刘秀悼念尤勤,甚至其灵车到达河南,他还“望哭哀恸”。中郎将来歙征蜀时被刺身死,他竟乘着车子,带着白布,前往吊唁。刘秀的这种发自内心的真诚,
确实赢得了人心。
刘秀还深切地认识到,要使国家真正地长治久安,必须安民,与民休息,才能保持社会稳定,才能发展社会生产。
针对战乱之后,生产凋敝,人口锐减的情况,刘秀注意实行与民休养生息政策,首先是薄赋敛,下诏恢复西汉前期三十税一的赋制。其次是省刑法。在省减刑罚的诏令中,还多次宣布释放刑徒,即“见徒免为庶民”。再其次是偃武修文,不尚边功。刘秀“知天下疲耗,思乐息肩,自陇蜀平后,未尝复言军旅”。建武二十七年(公元51年),功臣朗陵侯臧宫、扬虚侯马武上书:请乘匈奴分裂、北匈奴衰弱之际发兵击灭之,立“万世刻石之功”。光武下诏说:“今国无善政,灾变不息,人不自保,而复欲远事边外乎!……不如息民。”
刘秀的“柔道”兴汉,少杀多仁,通过休养生息使人民安心从事生产,经济得到发展,社会比较稳定,终于迎来了汉朝的中兴。这一历史时期被称为“光武中兴”。
刘秀的用人之道,为人之道,治国之道,就是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也是有借鉴和启发意义的。【原标题:刘秀以“柔道”成就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