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全文的诗意境界、山水艺廊的抒情画卷,作者展开了独特的创造思维结构。它围绕为"亭"命名的事件写起,倍写了周围 "望之蔚然而深秀"、"林壑尤美"的诸峰环绕、倾听着涌泻于两峰之间的潺潺釀泉水声,先给人以山水之乐乐无穷的审美感受。然后,便从大自然之美转向了社会之美的抒写。你看那"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的前呼后拥、络绎不绝的老少滁人,游乐其间;太守摆宴其中,品尝着深溪的肥鱼鲜味和山野菜肴的异香,酌饮着清凉的山泉冽酒,欢呼着猜拳破谜获胜的觥筹交错,表面上似乎美滋滋乐悠悠,其乐无穷。然而正在此"宴酣之际",苍颜白发的太守,颓然醉矣!颓然,指沉醉而昏昏然的样子。老太守为什么醉了?一直到"夕阳在山",宴罢归去"人影散乱"的时候,那"禽鸟"因游人去而显出"乐"像,但它却"不知人之乐"乐在何处!同样,醉太守更深切感到:"人知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因而太守满胸"识虑",虽醉犹醒,文章煞时回归到了"醉翁之意不在酒"的主旨命题上--个人认为欧阳修此时忧心的应是"滁人"在游乐而后的"秋声"(情同《秋声赋》)现状。犹如他在《原弊》中所指出的:"农者,天下之本也。"但"今之为吏者不然","不知务农为先者,是未原为政之本末",而酿成世间的严重的"诱民"、"兼并"、"力役","不量民力以为节"、"不量天力之所任"等重大弊端。欧阳修颇感其痛,却因遭贬而无所作为。他以悠闲为乐,却乐中有忧,忧中望乐(真乐),故而能够在"醉能同其乐"的同时"醒能述以文"。这种矛盾复杂的心境,令人读之低吟徘徊,余韵无穷。诚如清·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编》卷八所说:"风平浪静之中,自具波澜萦洄之妙。笔歌墨舞纯乎化境,洵是传记中绝品。至记亭名醉翁,以及醉翁所以醉处,俱隐然有乐之乐意在,而却又未尝着迹"。是故此《记》之最妙处,在于它明处写景,隐处写"心"。也诚如清·乾隆编《唐宋文醇》卷二十六所说:"况修之在滁,乃蒙被垢污而遭谪贬,常人之所不能堪,而君子亦不能无动心者,乃其于文,萧然自远,如此,是其深造自得之功,发于心声而不可强者也。"我认为,这正是欧阳修在《记》中所做出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想象的杰出贡献。
与此相联系的,是《醉翁亭记》的平易自然的文风。它的文字简洁疏畅,通俗易懂,这直接关系到他的"与民同乐"理想,它的全文连用了二十个"也"字作为句尾,也是取其浅显易懂,平易自然的艺术效果。这应是"盖天机畅,则律吕自调" 的天造机杼。宋·陈善说:"俗文重于今世,盖自欧公始倡之。" 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其文字的简明信通,容与闲易,通俗易懂,正是他利民思考的艺术折光。
由上可见,欧阳修关乎人情与风物、道德与气格,品性和修养、怀抱与志趣、内容与形式、语言与文风互相关联和相互制约,形成为大系列的整体面貌。总之,《醉翁亭记》的创作,使我们看到了欧阳修对平易自然的整体认识和他辨证统一的艺术见解。
由上可见,以《醉翁亭记》为代表的平易自然文风,正应是欧阳修的艺术独创,所以它自然获得了"却自美丽,有好处,有不可及处" 的赞誉。
十八世纪奥地利著名作曲家莫扎特曾经自成机杼。"他的创造力是他自己独特的心理天性所发展出来的自然结果。他解释他的作曲风格与众不同的原因,乃是由于他自己的独特性,就如同鼻子的大小是个人的特点一样。" 莫扎特又云:"人要变得更有创造性,必须辨认出自己的独特性。而且基于本身独特的目标、需要和经验,而用之以选择最有价值的构想。" 用这些经验谈来理解欧阳修关乎平易自然的"戛戛独造",是颇具启迪意义的。(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朱靖华【原标题:论欧阳修"平易自然"艺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