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15日。万隆说,这是他一生中最困难的时刻。双汇大厦9楼的会议从3月16日凌晨两点持续到5点,万隆走出来,拍了拍一直守候在外的司机的肩膀:“你放心,老板能过去,咱没有干坏事儿。”事后,在各地地方政府地毯式的抽查中,双汇无任何产品被检测出“瘦肉精”成分。随后的业绩增长,可以用“凶猛”来形容。
当然,这只是媒体公开报道的“那一面”,而在私下场合的“另一面”,则是他的固执和坚持。
他喜欢“按标准办事,用数字说话,看结果评判”。甚至,对于他本人,也是“数字化管理”。
他锻炼身体的方式是每天走一万步,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国外,不管是刮风还是下雨,他都随身携带一个计数器,必须走够。
只要在漯河,他每天7点都要从家里出发,途经双汇的车间、货场、连锁店一路到双汇大厦,顺便问一问负责人,当天出货的数字,晚上回家,同样是这个路线,年年如此,天天如此。以至于他的手下们,一个必备的功课是,要对自己辖下的所有重要的数据了然于胸。
他的手下有时也会拿他开开玩笑。
“刘方,你应该前几天下大雨的时候过来看看老板—他拿着通条的样子可专业了。”
8月下旬,漯河暴雨。万隆散步的时候,双汇大厦前面的积水几乎没膝,他直接让人拿来通条,和员工一起通起了下水道,“你别说,还真让他给疏通了。”
积水太深,双汇运送产品的车无法正常进出。万隆坚持要亲自到物流公司去,轿车、越野都过不去,他要求来一辆物流大车,把他“运”进去,而他的高管们,则卷着裤腿、赤着脚,站在雨水里向他汇报。
如果你没有看到这些,你绝对想不到,这个手拿着通条、站在雨水里的老头儿,在一个月后,即将同时执掌中美最大的猪肉加工企业。
如果你看到这些,也许你会理解,为什么双汇这个企业,能够坚持“杀猪卖肉”30年,为什么这个企业,常年手持巨大的现金流量,却能够拒绝房地产、股票市场等诸多“陷阱”的诱惑。
从“董事长”到“董事会主席”
在与跨国企业的磨合中,与战略方向的坚持同等重要的是文化的妥协和交融。这个执拗、坚持、强硬了一辈子的老人,亦在一点一滴地改变。
而如果你和他一样坚持,从上市的那一天起就拿住它的股票,那么恭喜你,你几乎和双汇一样幸运。你除了可以获得每股40元的现金分红外(是发行价的6.4倍),还可以得到转增、送股,股票数量15年间增加11倍,双汇发展价格是发行价的7.3倍(9月24日收盘价),股东综合收益将近30倍。
事实上,一直以来,万隆都在要求双汇向史密斯菲尔德“看齐”。
“美国最大的肉类加工企业史密斯菲尔德,2002年销售收入为74亿美元,一年仅屠宰生猪就达2000万头。双汇与这样的世界级企业相比,根本算不上大企业。”
2003年,双汇掌舵人万隆在接受大河报记者采访时,对史密斯菲尔德推崇备至。在那一年,双汇的销售收入刚刚达到100亿元(以当时的汇率计,约合13亿美元),在万隆的眼里,史密斯菲尔德还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偶像”。
“史密斯菲尔德的生猪自养量是50%,如果双汇能够达到30%,那么产业链的掌控能力就很可以了。”
2011年5月,万隆对记者说,在那个时候,双汇和史密斯菲尔德的实力相差已经不再那么悬殊,万隆把他当作了一个可供参考、学习的样板。
两年后,全世界都知道,大猪和小猪,终于“在一起”啦。
但是,如果挑战可以量化,我们还要说,这一次的挑战空前—毕竟,它价值71亿美元。
正如柳传志所说,在与跨国企业的磨合中,与战略方向的坚持同等重要的是,文化的妥协和交融。
万隆,这个执拗、坚持、强硬了一辈子的老人,亦在一点一滴地改变。
比如说,在2011年3·15的时候,他的部下劝他用“价值观”等媒体“喜闻乐见”的字眼来抵挡一下那些尖锐的问题,但老头说起话来直来直去,最多说一句—“我的价值观是不做坏事”。
现在,万隆会说:“我们承诺延续史密斯菲尔德的价值观,坚持史密斯菲尔德在社区慈善、动物保护、环保等方面的投入。”
而在回答记者问题的时候,他不再斩钉截铁地给出答案,他会说:“这个不是我的权限,需要股东大会来决定。”在之前,他介绍他的部下的时候,称他们为“总经理”,而现在,则是“CEO”。
而他自己,原来的“双汇集团董事长”,则“晋升”为“双汇国际董事会主席”。
也许这个时候,全世界都在关心,万隆还会带领着这个猪肉行业的巨型航母前进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