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汇收购史密斯菲尔德今日完成,73岁的“关键先生”万隆迎来又一次重大角色转变
本报记者 刘方 实习生 王筱萌 文图
“我要是遇事儿就这么高兴,企业就没法管了”
今后,要逐步适应史密斯菲尔德稍显平滑甚至渐次下行的增长曲线,并逐步把它调整到上行的轨道上,这是一个大的挑战。
现在,全世界人都知道了,77岁的史密斯菲尔德将迎来73岁的中国老板,也许从今天以后,史密斯菲尔德总部的会议室里,除了常备的咖啡之外,还要为他的新老板备上一杯绿茶。
是的,他喝绿茶,吃面条,说河南话,如你所知,他是万隆。今天以后,中国和美国最大的生猪生产企业,都归于他执掌的双汇国际旗下。
“收购成功,你现在心情如何?”
在投票结果出来以后,万隆在电话里对记者说:“心情?嗯,高兴啊!”
我觉得,这个语气,有一点对晚辈的善意敷衍。
9月24日,美国史密斯菲尔德食品公司股东大会投票批准了双汇国际控股有限公司(简称双汇国际)的收购方案,参与投票的股东中超过96%投了赞成票。
史密斯菲尔德公司当天发表声明说,投赞成票的股东股份占公司流通普通股总股份的76%。
9月26日,收购程序即告完成。
事实上,9月6日,这个收购案通过美国国家安全审查后,收购最后的成功就几乎没有悬念。
那天早晨,记者问了万隆同样的问题,当时他毫不客气地数落我:“高兴?我看你比我还高兴呢!我要是遇事儿就这么高兴,企业就没法管了!”
记者那点儿兴奋被他看出来了—就在一个小时前,我和我所在媒体的官微抢发了关于这个消息的第一条中文微博,这在铺天盖地的媒体大战中,也算是一个小小的成果。
但他没有时间高兴。就在当天的早餐桌上,他的手下已经在汇报史密斯菲尔德的经营情况—这个企业的盈利在下降,但好在营收略有上升。
他认真听着,微微沉吟,没有做任何评论,我猜想,也许他要慢慢适应“增长落差”:
他掌舵了近30年的双汇发展,年均利润复合增长率超过25%,他国外的同行评论这个增长曲线是“大仰角”,也许今后,他要逐步适应史密斯菲尔德稍显平滑甚至渐次下行的增长曲线,并逐步把它调整到上行的轨道上。
不能不说,这是一个大的挑战。
在中国,猪肉市场相当分散,双汇、雨润、金锣3家最大企业市场占有率也不足10%,市场潜力巨大。
在美国,猪肉市场已经相当集中,史密斯、泰森等前5家巨头占据了73%的市场份额,国内需求增长已经接近饱和。
除了市场之外,两国之间巨大的文化差异、法律差异以及史密斯菲尔德遍布全球的业务和投资,都给这个“世纪并购”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毕竟,双汇之前的成就,都以中国为绝对主场,客场作战的经验并不充足。
“他拿着通条的样子可专业了”
如果你看到这些,也许你会理解,为什么双汇能够坚持“杀猪卖肉”30年,能够拒绝房地产、股票市场等诸多“陷阱”的诱惑。
但万隆—他是害怕挑战的人吗?
这些我们报道过的往事,本刊的读者或许还没有忘记—
1992年,苏联解体,双汇(当时的漯河肉联厂)的出口业务受到冲击,万隆押上企业的全部家当,“砸锅卖铁”,咬牙上了当时全国最先进的火腿肠生产线。为了贷款,他带着下属,冒雪站在银行行长的门前一直等。当然,现在全世界顶尖的投行和银行主动给他资金。
1999年,他决定上冷鲜肉,一个屠宰厂投资上亿元,开了数次董事会才通过。一位相熟的退休官员调侃:“老万,你杀的是金猪啊!”地方政府竖起地方保护的藩篱、小刀手们以“人墙”阻碍双汇连锁店营业,但最终,“双汇,开创中国肉类品牌”被写入中国肉类工业的发展史,而“冷鲜肉”和火腿肠一样,成为双汇的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