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万隆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再造双汇的开始。
直面消费者
6月2日,济源双汇复工仪式,成为双汇开放式办厂的一个标志。
济源双汇复工之前,双汇已经通过网络征集消费者走进双汇。
6月2日上午9点半,济源双汇复工现场,消费者代表被安排在了第一排,和双汇的高管团队面对面。
在简短的复工仪式后,万隆亲自带领消费者代表参观济源双汇的生产线,亲自担任讲解员。
座谈会上,会议主持人要求消费者发言按顺序进行。万隆立即打断,"你不要限制他们,谁想发言谁发言。"
这让我想到"双汇职工大会"(习惯称为万人道歉大会)。在进入媒体自由提问阶段,媒体记者抢着提问。主持人连续三次强调"由于时间关系,再提最后一个问题",然而一看到有记者站起来,万隆就主动说"让他再提一个问题"。
这一次,万隆同样以强烈的个人风格在影响着双汇的公共形象。
他直言不讳,"我就是在听真话,听实话"。
座谈会结束后,万隆再次改变原有安排,主动提出和消费者代表共进午餐,更深入地交流。
一位消费者建议万隆,双汇是龙头老大,就要承受老大的压力和委曲。双汇的标准就是国家的标准。
他的发言触动了万隆的胸怀,万隆立即回应:"你说的很对,我们有责任高于国家标准。头头在线检测,就是高于国标。"
除了技术的提升,双汇未来也将加大产品的肉含量,推出更多新产品。
万隆说:"任何一个大企业都不是靠欺骗做出来的,它都有自己的真功夫,有对企业、对社会负责的态度,有企业家精神,才做出来的。"万隆在克服多年的思维惯性,把双汇变成一个真正的"公众公司"。
行业改革者
在媒体称万隆为行业"教父"时,万隆承认自己只干了有影响力的两件事。"一是引进了中国第一条冷鲜肉生产线,二是办了一个肉类连锁店。"
1999年末,双汇把国外"冷鲜肉"的概念引入中国。
在此之前,中国人吃的是"热杀肉"。"一把刀杀猪,一口锅烫毛,一杆秤沿街卖肉"的传统做法,因循了几千年。按作坊式的方式粗放加工,缺乏科学卫生的检疫设施和手段,消费者又在同样的环境中,几乎没有挑选余地地购买猪肉。
而冷鲜肉这种"冷链生产、冷链运输、冷链销售、连锁经营"的产品特性,决定了其营销模式必需遵循三就地原则:就地生产,就地配送,就地销售,最经济的布局是每三百公里之内有一个屠宰厂和加工厂,现在,各类肉类连锁店遍地开花,这改变了中国几千年来走街串巷、设摊卖肉的做法。
现在,冷鲜肉被更多的消费者认同。
从1998年,双汇投入两千多万元引进了中国第一条冷鲜肉生产线开始,双汇一直在用先进的设备、理念改造行业。在万隆主导下,双汇先后引进了4000多台(套)的先进生产设备。
截止目前,世界上有的肉类企业的设备,双汇都有。
对先进技术的推崇,也是万隆的骄傲。他甚至将过去10年双汇之所以能保持竞争优势和行业领先地位,主要归因于此:"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设备。"
不仅仅是设备,双汇把工业文明的标准化引入了中国屠宰业。这种标准化,在双汇被发挥到极致,大到技术的更新,小到车间工人如何清洗指甲等。
万隆在他的办公室里轻点鼠标,就可以察看他的每一个标准化战略的实施情况,甚至可以具体察看各个生产线上每一头猪的来源和去向。
这曾是万隆的骄傲:"杀猪杀出信息化,杀猪杀出高科技。"
而一贯的低调,让消费者对此知之甚少。
瘦内精事件之后,万隆主动提出:"生猪头头在线检测"。
这不仅增加企业的成本,也会推高行业的成本和进入门槛。以中国目前的屠宰业水平,能承诺做到头头在线检测的,也只有双汇一家。
如果双汇的安全标准成为行业标准,大批屠宰厂与肉制品加工企业根本难以承受。
"双汇一年40亿-50亿的利润,增加几个亿的成本还能经得住,我就是要提高这个行业的门槛。"他说,要让消费者看到双汇是如何改造行业的,双汇在食品安全方面做了多少努力。
这种做法当然招来麻烦。
但是万隆已经顾不得行业的声音了,他需要的是双汇的长治久安。在和消费者互动中,万隆再次明确双汇将以龙头企业的行为推动行业思维的转变。
多元化
放眼中国,很少有双汇这样的企业:在连续27年的时间里,历经各个经济周期,但始终平稳,一直在增长。而且这种增长是飞快的,这种快几乎没有什么起伏,总体上是一种匀速运动。
这一切,都源自于双汇的"专注"。
27年的专注,让双汇成为真正的巨无霸。双汇发展最高时,市值1000多亿元,是全球市值最高的肉类加工企业。
然而,瘦肉精事件后,双汇成为"全民公敌":3月15日双汇股票跌停,市值蒸发103亿元。3月15日起到25日,10天时间即影响销售10多亿元。双汇的销售几近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