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隆之所以如此“敢干”,与他本人的学习态度有着很大的关系。接近万隆的人说,初次接触万隆,感觉就是一个朴实的农民企业家形象,他总是跟人家说自己是个杀猪的,最喜欢做的事是“把猪杀好”。但实际上跟他接触时间稍微多一点就发现,他是个很善于学习的人,谈吐见解、对大势的判断等,他有自己一套见解,很能说服人。
据了解,万隆每天都要看书,而且万隆很注重国外一些先进的技术、管理、设备,每年都要去国外待上一段时间。
而双汇之所以能够迅速发展,万隆称与他敢于接受新鲜事物以及他果断的性格有着很大的关系:“有些企业家越做越谨慎,有的企业家越做越难。我是靠什么?别人解决不了的问题,你解决了,你就会走到别人的前面。”
体制与机制
在双汇“瘦肉精”事件之前,万隆其实开始感到轻松了。在2010年年初接受媒体采访时,万隆称:“现在我考虑的问题也不一样了,现在侧重考虑双汇的大事。以后双汇怎么实现跨国经营,建立国际性的大公司,国际性品牌,我主要想这些事情,具体业务由经营班子来做。”
而万隆之所以感到轻松,能侧重考虑大事,与双汇解决了“体制”问题不无关系。
据当年参与过高盛入股双汇的人士称,最早双汇在引入高盛的时候,河南省市国资委对于这件事情都是有些异议的,但最终还是放行了。
“万隆想着什么事情,就一定要坚持去做成,这也是他的性格特点,当年引入高盛不仅仅是在省市方面有阻力,甚至商务部等国家部委方面都有异议,但最终各个关口都被他攻克下来了,”上述人士称,当时双汇集团国有股转让必须符合的四个条件分别是:外资投资者;必须是财务投资者;原管理层不变;税收留在当地。实际上这也是万隆当时跟高盛谈判时候最重要的四点,“当时万隆一直坚持这些条件,我们也都感觉到他不会轻易的放弃对双汇的控制,更不会放弃当时被否的管理层持股计划,果然后来事态的发展证明了这一点”。
对于双汇进行MBO,同时进行资产重组,万隆有自己的一套理由:“我们做国有企业的难度是一言难尽的。尤其是像我们这些食品行业,过度竞争的行业。如果一个企业没有体制、机制的优越性,就很难有竞争力,没有竞争力就有可能垮掉。所以,双汇集团重组是机制的创新以及市场竞争的需要,市场的竞争对它来讲是特别重要的。如果双汇集团不重组,今后双汇的后果也很可怕。双汇集团要做大,尤其是做成跨国性的公司,没有国际上大财团的支持也做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