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产业链由7个环节组成,包括种猪养殖、生猪养殖、生猪屠宰、猪肉深加工、饲料加工、养猪科研以及猪肉销售。产业链越长、企业规模越大,抵御风险的能力就越强。”行业内人士说。万隆一直强调产业链整合,在他看来,他的产业链就是从屠宰到卖肉,而至于整条产业链的上游——养猪却一直被他排除在外。
“瘦肉精”事件让万隆又一次将养猪挂在了嘴边。万隆称:“(双汇加大养殖力度)确实面临很多问题。第一,征地难,养殖业尤其用地多,不像屠宰业和加工业,楼房可以往高处建,占地比较多。我们要大面积发展养猪场,占地是一个难处。发展养猪场重点在山区、丘陵,一个是土地好征,不是基本农田,丘陵养殖便于防疫,对养殖业好。征地难,投资资金量大,疫情避免,我们不是传统做法,一是上规模,二是自动养猪,计算机管理,规模,自动化,都引进到养殖业,养殖业的成本会通过科技的管理降低,养殖业我们不会像别人追求利润高,我们重点在安全上。”
人治
从一开始避而不谈养猪,但现在要大力发展养殖业,这些巨大的企业战略改变,在几天时间内很轻易的就从万隆的口中说了出来,足以表明双汇依然带有强烈的“人治”色彩,而“人治”恰恰是双汇起步的原动力。
据了解,1984年,万隆刚刚当上厂长的时候,他所在的肉联厂年销售收入不足1000万元,固定资产仅有468万元,却已累计亏损580万元。万隆首先上调收购生猪的价格,结果生猪收购不愁,当年就扭亏,结束了肉联厂26年的亏损史。
双汇发展初期,都是万隆一个人说了算。在这其中,万隆做了引以自豪的两件事情,而这两件事情也被他认为是改变行业的两件事:“第一件事,我做的冷鲜肉,是中国第一个。第二件事,就是办了一个肉类连锁店。”
当初万隆引进冷鲜肉的时候,并没有对冷鲜肉进行深入研究,仅仅是看到了国外有这个东西,他觉得好就照搬过来了。当时,双汇内部对冷鲜肉都感到很危险,不顾众人反对的情况下,万隆还是坚持下来了,第一条冷鲜肉的生产线就花费了2000多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