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尧舜时期的著名人物,“尧让天下于许由而不受”的故事使其誉满天下。随着时代变迁,许由也被赋予了诸多神秘色彩。
许由确有其人吗?在周长富看来,传说中的许由确实存在。对此,先秦书籍谈得最多的是《庄子》。其中《逍遥游》里说:“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曰: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因为《庄子》所言多为寓言传说,以致后人认为许由史无其人。
对此,司马迁也有怀疑,《史记·伯夷列传》中记载:“夫学者载籍极博,尤考信于六艺。”司马迁看到了虞夏之文,又考证了六艺,认为尧舜时的禅让制关乎“天下重器,王者大统”,是个非常严肃而又有严格程序的制度。这需要部落会议民主推荐,又要经过长期考察考验,“功用既兴”,才能授政。而不是由大酋长随随便便地说让给谁就让给谁。这是引起司马迁怀疑尧让天下于许由的原因之一。
对此,周长富认为,怀疑和否定许由真有其人理由是不充分的。诚然《庄子》的艺术特点最主要的是寓言,但在庄子所描写的寓言中,有许多人在历史上是有名有姓的真实人物,如孔子、盗跖、老聃、公孙龙、子产等等,并不因为出现在寓言中就否定他们是历史的存在。
此外,尧让天下于许由而不受之事,在先秦时期流传非常广泛,先秦诸子文献中多有记载。而且,司马迁在《伯夷列传》的开头就先写了许由,这实际上弥补了没给许由立传的缺憾。
一代帝师,治理部落能力突出,尧将其比作日月时雨
面对复杂政治形势,扶舜上位,胸怀天下
从黄帝开始的“五帝时代”,形成了大范围的部落联合,标志着西戎、东夷、苗蛮、百越等族开始融合成华夏族。这一时期,大部落联盟的领袖是实行禅让制。“禅让制度普遍见于初民社会以至整个五帝时代的一种制度”。
作为“帝师”的许由,面对尧的让贤,必然要考虑是否能经过议事会的民主通过,更重要的,他不是黄帝家族,而是与舜同为东夷族人。据《史记·五帝本纪》,舜是黄帝九世孙。但舜不出高阳颛顼之裔,罗泌亦谓舜在“五帝之中,独不出于黄帝”。如果作为东夷人的许由取代尧而“登帝位”,则与釜山合符以来几代领袖同出于黄帝家族相抵牾,导致局面复杂化。
在当时尧的部落联盟内部,特别是尧的本族之内,觊觎“帝位”者大有人在,《尚书·舜典》当中所说的共工、驩蔸、三苗、鲧都在跃跃欲试。这样的争霸局面,许由当然不愿承其大位。
然而,作为政治上的老手和东夷族的政治代表,许由既没有放弃机会,也没有消极等待。在尧已年老不得不考虑接班人时,且不信任其子丹朱和共工、鲧等人的情况下,许由围绕着接班人的问题采取了几项关键措施:
一是对舜进行了全面培养。这就是《墨子》中说的“舜染于许由”,《新序》所谓的“帝舜学于许由”。许由利用与尧的关系,介绍舜入赘于尧的女婿,这样舜便由东夷而入黄帝家族。二是许由利用自己的影响,助舜广泛团结精英人士。如举任高阳氏和高辛氏多人。还广交方回、续牙、伯阳等一国之贤者。
许由辅佐舜“登上天子之位”,并不是为了一族的狭隘利益,而是为了整个华夏民族的利益和全社会的进步。在许由的策划下,舜取得尧的信任后,适时地向尧建议解决了“四凶”的问题。《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于是舜归而言于帝,请流共工于幽陵,以变北狄;放驩兜于崇山,以变南蛮;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殛鲧于羽山,以变东夷。”从而形成了以舜为中心的政治态势,到尧决定禅让于舜时,已是顺理成章。各部落的团结与融合进一步加强。
《吕氏春秋》云:舜“登为天子,贤士归之,万民誉之,丈夫女子,振振殷殷,无不戴说。”可见舜时的政治设施,行政组织,礼乐教化已较完备;发展了生产,增加了人民必需的用具,提高了生活水平;团结了分散的部落,开拓了华夏的疆土,卓有成效地把黄帝所奠定的部落大联盟推向了更高的国家形态的轨道。舜超越前人的功绩,是以东夷族的高度文明为基础,也是各种族、部落文化相互融合,取长补短的结果,是与许由等杰出人物组成的领导集体共同努力分不开的。【原标题:许由,一代帝师隐士鼻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