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里有12个学生。徐云玲是这所学校惟一的老师,在这里只身执教了22年。
22年,寒来暑往,她送走了一茬又一茬学生,有的升入初中、高中,有的考上了大学,有的甚至读上了博士。因为徐云玲的坚守,当地适龄儿童没有一个失学,没有新增一个“瞪眼瞎”。
她太喜欢山里娃、太热爱教书了,她只想把手中的教鞭继续拿下去——“把更多的山里娃送到山的那一边,去见见外面的世界。”
师爱无边。
22年一直代课的老师马庄处于大别山深处,山高林密,河溪交叉,交通不便,离与之最近的孙庄村小学也有将近5公里的路程。1983年,马谷田镇政府在马庄设立了下伸教学点,并派出了公办教师。此后三年,先后有6位教师到此任教。但这里的清苦、孤独,让每个教师坚持不到一个学期就申请调离。
1986年,春季开学了,马庄教学点的学生却没有盼到老师再来……
眼看着10多个孩子面临着失学,高中毕业、曾当过两年扫盲教师的徐云玲主动向村党支部请缨,当上了临时代课教师。
没想到这一“代”,就是22年。马庄村周边有8个自然村,一共只有几十户人家。每年入学的适龄儿童只有几个。学生不多,从学前班到二年级分为三个班。
徐云玲用的是“复式教学”,所有的孩子在仅有的一间教室里上课。她先从二年级上起,讲够一节就停下来布置作业,然后一个个年级教下来。
一个教师的学校,数学、语文,音乐、美术、自然、体育、思想品德样样课全开。上音乐课时,徐云玲带着孩子们到山脚下或小溪边放声歌唱。上体育课时,她和孩子们一起在村头小路上赛跑,或教孩子们扳手腕、摔跤、做体操。
徐云玲始终只有一份极为微薄的工资。1986年当上代课教师,每个月工资32元。1994年调整到47元。2004年100元,2007年200元。
22年间,徐云玲还想方设法资助了不少贫困学生,使得适龄儿童入学率一直保持在100%,她本人多次被县、镇评为“优秀教师”、“教育战线先进工作者”。
自己出资建起的学校
在马庄村村民们的砖瓦房之间,教学点的三间石头瓦房显得很另类。
教学点没有围墙,石头房子上有两个没有玻璃的窗户,几缕阳光透射进来。
就这三间教室,也是徐云玲自己出资出力建的。
最初,马庄教学点的教室就是两间闲置土坯草房。由于年久失修,岌岌可危。徐云玲就把娃儿们领进自己家中上课。1993年,徐云玲拿出一家全部的积蓄3000元钱,买来水泥、木料建教室。这笔钱,比她此前领到的所有工资还要多。从1986年当上代课教师算起,全部工资只有2240元。
3000元也远不够建房之用。徐云玲和丈夫孙荣合就一起上山开采石头,用架子车推回来,自己施工,把三间石头房在自己家门口建了起来。
而徐云玲一家至今仍住在这三间石头房背后的土坯房中。徐云玲
1982年嫁过来时,就是这五间土
房。徐云玲家只有过年才吃一回
肉。为扶助徐云玲的生活,去年,
马谷田镇政府为这对夫妻办理了
农村特困户救济补助。
山沟里穷,徐云玲就免除一些学生的杂费;夏秋季节,山里易发洪水,她就早接晚送,把学生一个一个背过河。下大雨的时候,她就留学生在家里吃饭、住宿。如果有学生生病或帮父母干活不能到教学点上课,她就利用晚上或周末,翻山越岭去学生家补课。“一声‘老师好’把我的心喊碎了”
徐云玲的丈夫孙荣合,患有肾炎和风湿性关节炎,丧失劳动能力。徐云玲就担负起一家的全部劳作。她学会了犁地耙地、播种打场等男人干的活。
命运似乎总在考验这个弱女子。2005年,徐云玲的儿子孙振宇在学习时,身旁的电源插座突然爆炸,右手拇指、食指、中指被炸掉,落下了终身残疾。仅隔5天,正在上学的女儿孙亚男经医院确诊患有甲状腺囊肿,必须住院做手术。而此时,多年来入不敷出的这个家庭,已欠下4万多元的外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