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名人名家 >> 浏览相关信息

屈春山:我与河南大学的情缘

2013/11/19 9:59:35 点击数: 【字体:


屈春山:我与河南大学的情缘


    上世纪60年代 在河南大学就读

    1960年,正值“大跃进”后出现的3年经济困难时期,供应紧缺,饥荒严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最难熬的一个时期。这时我正在许昌高中读二年级。由于家境贫寒,我决定提前参加高考,以减轻家中负担。于是,我报考了开封师范学院(即现在的河南大学)。很幸运,1960年8月,我接到了开封师范学院的录取通知书,母亲、哥哥、姐姐以及全村的人都为我考上大学感到高兴。母亲说:“咱家祖辈都不识字,你是咱家出的第一个秀才,要好好学习,报答国家。”9月初,我带着母亲的期望来到了开封师范学院。

    学校坐落在开封市明伦街,背靠巍巍千年铁塔,古香古色的学校大门以及青砖红瓦、飞檐斗阁、气势恢宏的大礼堂、七号楼、十号楼、东斋楼等建筑群,令人肃然起敬。它确实是一所驰名中外的高等学府。著名学者范文澜、冯友兰、楚图南、华钟彦、任访秋、于安澜等都在此任教;知名作家姚雪垠、邓拓、周而复、吴强以及袁宝华、王国权、白寿彝、马可等名人均毕业于此。

    我们这一届为中文系60级,共6个班,180人,年级辅导员是赵怀让老师,党支部书记是岳光鑫。我被分到三班,班长是王守训,我是团支部书记。大学生活对我来说是陌生的,也是神秘的,更是新鲜的。在组建中文系60级团分总支的时候,何爱勤被选为团分总支书记,逯祖毅为组织委员,我为宣传委员。这些为我创造了一个学习和锻炼的好机会。

    经济困难时期,党中央号召全党全民“大办钢铁、大办粮食”,共渡难关。这对于每一位大学生来说,是一个考验。一方面要把课程学习好,李嘉言、任访秋、华钟彦、高文、万曼、于安澜、王宽行、何望贤、周鸿俊、刘彦钊等老师都亲自给我们授课,师资力量群星荟萃,是我们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勤工俭学,开荒种地,为国家分忧。当时大学生每人每月口粮31斤,食油3两,粗粮多细粮少,肉蛋类几乎没有,很多人吃不饱,营养不良,两腿都浮肿了。面对困难怎么办?党团员带头开荒种地,采摘野菜。有一次,我带领我们班的同学到东郊采野菜,有几位同学确实太饿了,采到的小茄子、小萝卜,生的就往嘴里填,现在想起来还有些心酸。尽管生活很苦,但同学们没有怨言,也没有消极,课照样上,宣传队文艺节目照样演。艰苦的生活,可以锻炼人的意志,也可催人奋进。应该说,我们这一代大学生经受起了艰难岁月的考验。

    在年级党支部的领导下,年级团分总支创办了《东风报》,我任主编,王元明、冠成文任编辑。《东风报》并不是一张铅印小报,而是一块黑板报。尽管如此,版面设计却十分讲究,从内容到形式,从报头到标题,从内文到插图,全部用广告色精心书写,在校园内显得光彩夺目。其内容有时事消息、诗歌、散文、曲艺作品等,每办一期都招来许多读者,深受师生们的赞赏。我的处女作和不少同学的处女作就是在这里发表的,有不少同学后来成为著名的作家、学者、编辑、记者和国学大师。可以说,河南大学是培养我们这一代大学生成长的摇篮。

    1964年,党中央提出“培养红色接班人”,我很荣幸当选,或许因为我在上大学期间当过宣传委员、办过报,我大学毕业后就被分配到广州中共中央中南局机关报《羊城晚报》工作,后又到《南方日报》工作,当了一名编辑和记者。

    河大恩师

    教我走上文学路

    1974年,中南局撤销,我调到开封地委工作,任开封地区群艺馆副馆长、开封地区文联副主席。其间,周鸿俊老师很关心我。他是我大学期间的授课老师。在他的支持、关心下,我们创办了《遍地红花》文艺杂志,全省公开发行,后改为《中岳》文艺杂志,全国发行。此间,我担任主编多年,培养了一大批文学爱好者。1983年,我调到中共开封市委宣传部工作,任副部长,主管新闻、文化艺术、对外宣传等工作。

    回顾走出河南大学之后的几十年,我一直工作在思想宣传战线,始终遵循着老师的教导,勤勤恳恳,忘我工作,努力使自己成为于国于民有贡献的人。工作之余,我还长年坚持不懈地写作。每当我创作的一篇篇小说、散文等在报刊登载、一部部文学专著在出版社出版,我都按捺不住激动喜悦的心情,深深感谢河南大学老师们对我的谆谆教导与培育之恩。

    1981年,河南人民出版社乔台山社长约我编注一本供中小学生阅读的《古今名诗选读》。完稿之后,我去请教华钟彦教授,他是我大学期间的授课导师。华教授审阅这部书稿后,给予了充分肯定和赞扬,并亲自为这本书写了前言。前言中说:“编注者长期喜爱古典诗歌,从中获得浓厚的滋养。《古今名诗选读》一书是一本专为中小学的少年儿童提供的通俗读物,易读、易懂、易记、易背,对少年儿童、对社会都是有益的。”在华教授的鼓励和关心下,中州书画社、河南人民出版社又先后给我出版了《咏汴诗选》和《少林诗抄》。

    我在担任编辑、记者和主编期间,曾在全国各地报刊以及中央、省、市电台发表、播送散文数百篇。1983年,我突然想出个散文集。于是,我就去请教恩师任访秋教授。他是河南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学科的奠基人、著名教育家,也是我大学期间的授课导师。任先生知识渊博,和蔼可亲。他说:“你的散文写得很好,充满了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很像秦牧散文的风格。如果把几百篇散文汇成一个集子,固然很好,但这个集子没有特点,不如把写有关开封的散文汇在一起出个集子,书名就叫《开封画卷录》。”经任先生指点,我选出34篇有关写开封的散文交给任先生审阅。没想到,仅一个星期,任先生不仅审阅了书稿,而亲自为此书写了序言。他在序言中说:“屈春山同志把他近几年来描写开封名胜古迹的散文30余篇汇为一集,题为《开封画卷录》,拿给我看。我读了以后,感受很深。这本书内容上丰富多彩,艺术上绚丽多姿,的确是一部具有独特风貌的散文集。”

    1983年7月,《开封画卷录》由中国旅游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任先生又撰文《读〈开封画卷录〉有感》,发表在《河南日报》上,高度评价这本散文集。随后,不少评论也见诸报端。有评论说:“屈春山先生是闯入文学宫殿的一位部长,著作等身,内容丰富多彩,艺术绚丽多姿,其作品具有乡志、乡俗、乡情、乡音等特色。”在恩师任访秋教授的教诲和鼓励下,河南大学出版社、中国旅游出版社、河南人民出版社、河南美术出版社、中州古籍出版社先后又出版了我的散文集《开封旅游指南》、《宋都风情》、《菊城赋》、《老开封》、《翰园魂》等。

    1990年和1991年,我和文友张欣山合著的长篇历史传奇小说《东京奇缘》、《血洒东京》分别在河南人民广播电台连播,并由河南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东京奇缘》在正式连播之前,我请教了河南大学历史系荣铁生教授。他是研究辛亥革命史的专家,在审读意见中说:“《东京奇缘》匆匆拜读,感到目前亟需像《东京奇缘》这类的作品。统观全书是符合当时历史实际的,书中以浓郁的乡土气息重现了辛亥革命前豫东大地的风貌,是精彩动人的。”

    《血洒东京》在正式出版之前,我请教了刘彦钊老师。他是我大学期间的辅导教师,是一位教书、办事都非常认真的人。他审阅了《血洒东京》之后,这样评价:“这部小说以河南辛亥革命起义军总司令张钟端和日本女医生千装伦子为主人公。它用朴实生动的语言,展现了河南辛亥革命的壮丽画卷,既是缅怀革命先烈的一曲赞歌,又是剖析当年人性世理的动人诗篇。作品成功地描写了张钟端为中国革命英勇献身的伟大精神。尤其是他与千装伦子的真挚爱情,以及他们同著名女侠刘青霞之间的感情纠葛,更写得细腻逼真,读来令人赞叹不已、催人泪下。”《血洒东京》正式出版发行后,刘老师又在报刊上发表文章,高度评价这本书,认为它填补了河南辛亥革命文艺创作方面的空白。在刘老师的热情鼓励和真诚帮助下,河北人民出版社、华夏出版社、河南人民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又先后给我出版了长篇纪实文学《包公正传》、《人生楷模焦裕禄》、《共和国传奇英雄皮定均》、《翰园之父李公涛》等文学专著。

    1995年10月,我以作家身份随“中国翰园碑林碑拓作品展”到台湾访问一个月,其间受到以于镇洲为会长的台湾河南大学校友会的热情接待,我写的《古都风云》一书在他们办的《河南同乡》杂志上连载。编者在前言中说:“《古都风云》的作者屈春山先生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文学造诣深湛,文艺写作精练,以其在学术上的体验,透彻领悟我国父孙中山先生创立三民主义、领导国民革命的伟大贡献。屈君纯以国民革命之角度,亲自搜集典籍,以笔锋犀利、艺文雅隽的手法,报道出‘相率中原豪杰还我河山’的磅礴气概,不唯意义重大,亦为两岸文化交流创先声。”

    1984年,我应邀为龙亭大殿《赵匡胤受禅宋朝开基》题写楹联,上联“陈桥驿黄袍加身鸿猷安社稷”,下联“东京城金殿正位神武定乾坤”。楹联题写后,我有些不安,因为这副楹联要悬挂在龙亭大殿内,唯恐有不妥之处,于是,我去请教恩师于安澜教授。他是集书法家、国画家、篆刻家于一身的一代宗师,大学期间是我的任课导师。他看了我题写的楹联后笑着说:“此楹联撰写得好,歌颂了一代圣君宋太祖赵匡胤陈桥义举,建立北宋王朝,统一华夏的丰功伟绩,内容大气,对仗工整,字体刚健,颇具颜体风骨。”于老师的一番话,才使我放下心。

    2002年,河南人民出版社约我写一本《老开封——汴梁旧事》,写这样的书,需要给河南大学单独写一章。过去我虽然写过《汴梁明珠——河南大学》的散文,但素材远远不够。于是,我找到了曾任河南大学图书馆馆长的李善修。他是我的同窗好友,给我提供了查阅资料的许多方便。然后,图文并茂的《学府梦忆》一章很快就写出来了,共分5节:《千年文脉》、《百年名校》、《李大钊在河大》、《走出了象牙塔》、《名流剪影》等。此书的出版,引起不少读者的兴趣,《汴梁晚报》专门作了连载。

    回顾几十年的创作历程,深感是母校对我的培养、恩师对我的教诲,才使我一步一步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现在我虽然退休了,但我仍然担任着开封市老新闻工作者协会会刊《黄河风》的编委会主任、河南省孔子学会会刊《中原儒学》的执行主编。我钟情于文学,终生与河南大学结下不解之缘。

    河南大学作家群中的我

    1980年5月,我加入了河南作家协会;1994年12月,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根据当时的规定,加入中国作协必须有两位老中国作协会员推荐,然后由省作协呈中国作协书记处审批。推荐我的人,一位是恩师任访秋教授,一位是著名诗人陈雨门先生。任先生说:“推荐你为中国作协会员,不仅仅是因为你是我的学生,更重要的是你在文学创作中所取得的可喜成绩,你写的散文、小说、电视剧在全省、全国都获得过‘五个一工程’奖和飞天奖。有你这样的学生,我感到欣慰和自豪,推荐你参加中国作家协会,我感到很高兴。”1994年12月27日,经中国作协书记处研究,我被正式批准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2002年,为纪念河南大学建校90周年,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河南大学作家群》一书。我被荣幸地从几十万名毕业生里筛选出来,成为河南大学作家群中的一位作家。这本书的编著者是河南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的韩爱平教授,她历时一年多完成了这部巨著。河南大学作家群划分为三代,第一代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在河南大学读书、工作和生活过的作家,这一代是“走出中原,走向时代”的作家,如徐玉诺、樊粹庭、苏金伞、任访秋、吴强、姚雪垠、邓拓、周而复、马可等;第二代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文化大革命”结束时期在河南大学读书、生活过的作家,这一代是“痛苦的行板”的作家,如余非、刘增杰、夏影、刘思谦、苏文魁、周鸿俊、余辰、屈春山、张惠芳、王怀让、孙荪、鲁枢元、孔令更、王钢等;第三代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河南大学读书、生活过的作家,这一代是“放飞的鸽群”的作家,如刘学林、曲令敏、孟宪明、张国臣、王剑冰、程光炜、阎连科、高金光等。此书前言中说:“第二代作家群中的孙广举以散文《鸟情》、《星云月三赋》在文坛异军突起,同时,他和刘增杰、耿恭让、王振铎、刘思谦、张俊山、余非、鲁枢元等人,一起构成强大的理论和批评阵容,使人刮目相看;屈春山的散文,李洪程、王怀让、孔令更的诗歌,张凤礼的儿童文学,张惠芳、王钢的报告文学,李晓燕的小说等,也都在这个文化时空中非常引人注目,很多作品在全国都引起过轰动。”

    凡是入选《河南大学作家群》一书的作家,编排体例是统一的。每个作家都有个人简介,编著者对每位作家都有一篇书评,每个作家都有一篇《我与河南大学》的短文,最后是每个作家的创作年表。韩爱平教授为我写的书评题目是《故乡行吟》。文中说:“屈春山对生他养他的故土怀着深深的热爱和眷恋,他用他那饱含激情的笔,为故乡开封描绘了一幅幅五彩缤纷的画卷。赏读他那一篇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作品,就如同徜徉在古都开封的大街小巷,那乡情、乡音、乡风,是那样的醇厚、亲切、质朴,让你不知不觉陶醉其间,在饱赏开封古城醉人美景的同时,让你得到丰富的知识营养和艺术上的尽情享受,读后如同饮了一杯浓郁醇香的美酒,令人回味无穷。近年来,散文数量甚丰,作家如云。但像屈春山这样以一个地域为描写对象、挖掘题材、搜寻材料、不旁骛不停歇地专注于一者,亦不多见。这正是他与众不同之处,也是其散文价值之所在。要说创作个性,是相当突出的。一个人写一篇或几篇关于某地的散文游记之类的作品似乎不太难,但写几十篇以至上百篇描写同一地域生活的散文,千姿百态地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朝代去表现人物、历史、民俗民情,从而绘出这一地域多彩的画卷,那要花多少心血啊!没有独具的慧眼,没有深入生活、熟悉历史的硬功夫,是不可能有此作为的。”韩爱平教授对我的文章给予了许多赞美之词,但我深知自己的差距,就像我的笔名“春萌”一样,春天萌发出来的枝叶还很稚嫩,但我决不辜负母校对我的培养以及恩师们对我的教诲,我会继续努力,使“春萌”这棵幼苗茁壮成长,成为参天大树,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文学作品,以报答祖国和人民。

    嵩山巍巍,黄河泱泱,铁塔耸立,黉宇堂皇,母校之寿,山高水长,如天地久,似日月光,千秋万世,永放光芒。在河南大学建校100周年来临之际,我衷心地祝愿母校河南大学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再铸辉煌!屈春山【原标题:我与河南大学的情缘——纪念河南大学百年华诞】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开封日报 2012年3月9日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