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名人名家 >> 浏览相关信息

陶克:讲述世博那精彩的故事

2013/11/8 8:54:29 点击数: 【字体:

 
    世界博览会漂洋过海,经过漫漫的100多年后于公元2010年终于停泊在中国上海的浦江两岸。

  从那一刻起,上海世博会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在此后的184天里,它将向世界献出一个个精彩动人的故事,而我们新闻人则应责无旁贷地担负起这个讲故事的使命。

  追忆过去的故事

  世博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是一个陌生的名词,他起于何时因何而起,又为何备受世界瞩目,世博二字又蕴含着怎样令人难忘的故事?这些遥远的故事对今天的受众来讲仍是鲜活的,需要我们追忆和挖掘。

  回忆昨天的世博,并不仅仅是重温历史的“补课”、媒体传播的“补白”,而是要在那遥远的回忆中追寻历史发展的轨迹,把握时代前进的脉络,从而认识中国的历史选择和时代定位。

  1851年5月1 日,来自世界的20多个国家的商界、政界代表人物,汇聚在英国伦敦一座被称为“水晶宫”的展厅里。这是历史上首届博览会,当时的名称是———伦敦万国工业产品大博览会,人们相聚的目的是为了展示进步和繁荣。历史学家对此是这样考证的:万国博览会的举行是偶然的,它源自一个庞大的君主制国家一位贵族的提议;万国博览会的举行也是必然的,它是世界工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选择。时隔159年,人们仍然承认伦敦世博会上展示的“水晶宫”是首届世博会最辉煌的产品,它抛弃了古典主义的装饰风格,向人们展示了一种新的建筑美学,是引领建筑革命的旌旗。正是它的创新与经典的魅力,两年后在美国纽约世博会上,美国人重新复制了这座 “水晶宫”。

  100多年后的今天,现代城市中的建筑千姿百态,当你细心观察就会发现当今的许多建筑材料和方式仍然没有脱离“水晶宫”的影响,只是以不同的形态变化着帕克斯顿这位英国“水晶宫”设计者的创意理念。

  “一切始于世博会”这是世界的共识。洞悉人类文明的走向,世博会的确是人类文明与进步的助推器。

  人类在同自然的挑战中不断地创新文明成果和科技产品,并将其呈现在世博会上,而世博会又成为学习交流、竞争进步的大舞台。100多年来的世博历史就是一部人类工业化、现代化的发展史。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向受众讲述世博的历史故事,从而深刻认识在中国举办世博的必要性,从而增强光荣感。

  追忆世博与中国的渊源,着实有些苦涩和酸楚 。1851伦敦世博会召开的那一年,距中英鸦片战争结束不到10年,内忧外患中的清政府的外交海关等重权全由英国人控制,中国没有力量将参加世博会当做一种国家行为。但在这一年,广东商人徐荣村了解伦敦世博会的消息后,精选12包“荣记湖丝”寄往伦敦。曾经参观过伦敦世博会的马克思,对当时中国的态势作出了如此评价:“一个人口占世界1/3的幅员辽阔的帝国,不顾时势,仍然安于现状。而与此同时,西方工业革命的浪潮正席卷而来,冒险者已开始了全球范围的扩张。”

  在这以后,中国有不少有志之士“睁眼看世界”,矢志通过世博会,寻找融入世界的契机。然而这些历史的呐喊,无论是在闭关锁国的晚清还是国事动荡的民国都石沉大海。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国的历史实现了伟大的转折,改革开放的关键抉择迈开了中国走向世界的脚步。从此,中国世博百年梦想再度启航。2001年中国申办2010年世博会成功,一个半世纪的梦想得以实现。上海世博的举办,毫无疑问地成为中华民族在实现伟大复兴道路上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走进未来的故事

  世博会伴随着人类的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进步史无一不表现在城市化的进程中,19世纪以来全球城市化的步伐尤为迅速。1800年全世界仅有2%的人口住在城市,1900年这一比例达到13%,今天全世界已有一半的人口住在城市。而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令世界瞩目,到2015年中国城市化的水平将达到53%左右。世博会在历史上第一次设置城市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个主题得到了所有参展国的拥护,因为它契合了中国乃至全人类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

  伴随着城市化的加速推进,人口膨胀、交通拥挤、环境污染、资源紧缺、文化摩擦等“城市病”日益凸显,人类的焦虑与日俱增。数据显示,今天的城市消耗了全球能源的四分之三,并释放了全球80%的温室气体。从1950年到今天,是人类近2500年来最热的一段时期。事实证明,以高能源、高污染,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旧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

  同以往的世博会的发明创造、推陈出新所不同的是,本届世博会更关注的是现代科技、文明给人类生活带来的“苦果”,引导人们辩证认识人类和自然、资源和环境等关系,共同探索以低碳为标志的新经济、新生活、新时尚之路。新闻工作者就是要在世博园里看这些故事,听这些故事,用心体会这些故事,并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好这些故事,当好科普作家。

  走进未来的故事需要记者的亲身体验,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必须亲口尝一尝。上海的夏天酷热难忍,也为上海世博低碳生活带来了严峻的考验。《解放军报》的记者以此为切入点,在炎热的天气当中探访高温下的低碳生活:丹麦馆主要展览区没有空调,靠悬空的建筑空间布局以及小孔的自然通风来达到降温效果,记者同样在这里感到了一丝凉意。在伦敦零碳馆,记者惊奇地发现剩饭剩菜也能发电。伦敦零碳馆的“第一代”是世界上首个零碳排放社区———英国的贝丁顿。出现在这次世博会上的伦敦零碳馆,是贝丁顿社区的“升级版”———“英国技术,中国制造”,并且对技术进行了“本土化”处理。它结合了上海的技术特征,空调系统是由太阳能、风能以及地源热能等联合驱动;房顶上的20多个风帽可将新鲜空气输入每个房间;利用剩饭剩菜等物质能产生电能和热能。

  不见不知道,一见开了窍。低碳生活,绝非遥不可及。记者就是要多写一些亲身体验的故事,用生动的事实告诉受众:今天这些最新低碳科技产品明天就可能飞入寻常百姓家。

  未来的城市是个什么样子,在未来城市馆你会看到古今中外建筑家对城市建筑的构想,采光权、绿化权、空间权这些在过去不是问题的问题,现在却成了城市人所渴望解决的基本问题。建筑大师们新的设计能使你大开眼界:会旋转的楼房———可以使房间的每一寸空间都享受到阳光的普照;绿地大楼———居住在摩天大厦的居民不需出楼就可以在楼内的绿色花园里漫步,甚至还可以在自家阳台拥有一块绿色菜地;没有厂房和汽车的城市———未来的工厂和交通全部转入地下,地面上是鲜花盛开的绿地;城市人和动物和谐相处,共同生活在城市花园中,巨幅3D画面上一只可爱的梅花鹿与放学的儿童结伴而行。

  我们的未来多美好,我们的未来不是梦,用我们的激情讲述未来故事,逐步转变我们的生活理念,为迎接未来做好准备。

  创造今天的故事

  世博精彩的故事不仅仅是通过展品来体现的,参展方、志愿者 、守卫者、游客、上海市民,每一位中国人,乃至全世界每一位关注上海世博会的人都是世博大舞台上的舞者。他们都在为精彩的世博贡献着力量,也书写着自己动人的故事。新闻人要把眼光对准他们。

  上海世博会是世界的世博会,胡锦涛主席明确提出“要集世界智慧”。徜徉在浦江两岸的世博园内,你会感到这是人类智慧的饕餮盛宴。无论是亚洲、非州、美洲、欧洲,也无论是大国、小国、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他们从规划建筑到主题演绎,从新能源汽车到太阳能光伏发电,从人水和谐的水环境建设到智能交通技术,5.28平方公里的上海世博园处处彰显着人类对城市、生命、未来的关怀。人类智慧的故事写不完,道不尽。

  本届世博会有2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加,是世博会历史上参展国最多的一次。万里迢迢到中国,对有些国家来说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冰岛在遭受严重国际金融危机后依然决定参展,索马里将在上海首次亮相世博,赤道几内亚、利比里亚、尼日尔将在这里重返世界舞台。无论走进哪个国家的展馆,你都会感受到他们对中国人民的热情和友好。

  上海世博是大家的世博,每个中国人都是东道主,每个人都是形象大使。上海世博会招募和选拔了17万余名注册志愿者候选人,世博会期间全市共有200万城市文明志愿者提供各方面的志愿服务。在园内你会看到一位位热情洋溢的志愿者,为炎热的夏日带来一丝丝清凉。东道主热情好客的故事,也是世博的另一道美丽的风景。

  为确保上海世博会平安举办,长三角各地、华东地区以及全国各省区共同构筑起一道坚实的安保网络,为平安世博构筑起一道安全屏障。在世博园区你可以看到那些身着橄榄绿的卫兵,在炎炎烈日下坚守岗位,保卫园区安全。有的哨兵一天要回答游客的几千个提问,但他们百问不烦,微笑待人,被过往游客亲切地称之为 “最可爱的人”。平安世博的故事同样感人,而且这些精彩的故事同样说不完。作者:陶克 (作者系解放军报社副总编辑)(本文原载于2010年6月《军事记者》)【原标题:陶克:讲述世博那精彩的故事】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中国军网 2011年05月04日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