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名人名家 >> 浏览相关信息

张钫从“神童”到河南人的“大家长”(2)

2013/11/1 18:29:29 点击数: 【字体:

    在新安,他生了三个儿子,长子清阳,次子清涟,三子清和。张清和,字子温,是张钫之父。

    张清和未出世时,父亲即逝。五岁时,母亲也过世了。两兄长把他养大。他多次对张钫说:“我与尔伯父分虽兄弟,恩逾父子。吾事兄犹父。”

    “自张逢源一代开始,至张钫,历三代打拼,张家再度鼎盛。张家自1840年到1950年,数代同堂一直未分家,张钫祖父辈胞兄弟三人,父辈胞兄弟三人,同辈胞兄弟四人,堂兄弟两人,夫人和子女近百人,是名副其实的百口之家。若非兄友弟恭,家和向善,难以维持。”当地文史专家张治国所著《张伯英将军》中写道。

    张钫大伯父张清阳,为人精明,知书达礼,善于调理事端。他“喜交游,远近宾至辄相款洽,品学优者尤礼重之,家用益啬……与人交,沥肝胆,有古国士风”。这一特质,被张钫继承了。

    他又博施危困,有善举于乡里。

    1877年(光绪丁丑年),灾害蔓延北方九省,受灾人口两亿,史称“丁丑奇荒”。河南是重灾区。张清阳组织亲戚朋友中家境中等者,筹资找了若干辆大车,奔走于“汝息正阳间”,“转其贱粟以粜”,卖低价平价米,是义举。

    1913年,豫西大饥,他更令张钫“自陕西买来二百五十石粮食并募集万金,活人无数”。

    张钫跟随张清阳长大,伯父言传身教,对其影响甚深。

    张钫之父张清和,是清朝拔贡,官至陕西鄜州(今富县)州判。他为官清廉,体恤百姓。因长年在外为官,难于身教,则多言传。

    张清和写给儿子的四十封家书中,多次教导他体恤百姓,帮助贫穷。张钫后辑录为《张子温先生家书》。有家书道:“而大家子弟,此后能自勤苦励志、忠厚居家,有钱付与穷而急用者用、有饭付与饿人吃、余衣付与寒人穿、勿贪意外之财、勿视非礼之色、不占人便宜……邻里乡党能周恤者周恤之、能我恤人勿人恤我,如此居心行事,天下纵不能违,而大祸自然无矣。”

    另一封家书则道:“家中未收秋,秋粮不足用,里党贫乏,与吾有瓜葛者、及无与而无立锥者,至少年内须十石、年外须十石,救人实为第一急事,现在丐者盈门,寻搜一空。”还有家书道:“来洛五六日矣,一为庚母回津为备冬腊月薪水之需、二措办粗粮若干、归酬穷乏。”

    张清和教导张钫灾荒之际顾及乡党多加救助,力有不逮也要多方筹谋。

    如斯父辈教导,如此“兄友弟恭、家和向善、醇厚仁德”的居家环境,好义行善已化进张钫血液之中。

    中西教育种下善因

    张钫七岁开蒙,有“神童”之称。新安民间,迄今流传着他童年的各种传说。

    15岁时,他拜在河洛大儒王性存门下,求学两年。17岁时随父迁到西安,又拜河西窦融氏为师,完成了系统的儒家教育,仁善思想深植于心。

    之后,鉴于清廷局势危殆,张清和“命子弟娴习军旅,用报国家”。1905年,19岁的张钫被送入陕西陆军小学修习兵学,两年毕业,考入保定陆军速成学堂炮科,并成为佼佼者。

    保定陆军学堂1200名学员中,仅有同盟会员72人,张钫是最早加入者之一(1908年)。他选定三民主义为毕生志向,开始追随孙中山,研习民族、民生、民权。

    “这一时期,张钫系统接受军事教育并大量接触西学。这一时期,正是西方资产阶级慈善思想与中国传统慈善思想碰撞交融期,并形成了三大成果:第一,慈善救济从道德层面上升到法理层面。其二,富国养民,福利天下。在政治民主、社会平等、工业发达的基础上建立慈善公益事业,惠及大众。第三,崇尚积极救助,以‘教工’为主,以‘养济’为辅。西方养教工并举的慈善模式,对民国慈善家们很有吸引力。正如学者许象桓在《泰西善举中国能否仿行》一文中所言:‘盖养之者,饱暖一时;教之者,饱暖终身也’。”湖南师大何旭娟教授分析。

    中西结合的慈善思想,在孙中山等人身上均有体现。孙中山所拟《建国大纲》中,又将社会济贫救灾列入显著位置。作为老同盟会员、三民主义的忠实追随者,张钫深受影响,身体力行。

    亲历战争张钫“弭兵” 

    “乱将至矣,尔宜努力国事,勿以死生家室为怀”。多年后,张钫回忆起父亲的教导,仍心潮澎湃。

    张钫是民国陆军上将,又曾被毛泽东赞为“中原老军事家”,他以战“扬名立万”,但尚武不黩武。

    “一将功成万骨枯”,张钫亲身感受到战争残酷,对战争中百姓,深怀悲悯。

    辛亥革命时期,张钫任东征军大都督,与清兵激战于潼关。他颁军规五条,第二条“不准擅入民宅”;第三条“驻扎地点,须听长官安排,不准自寻住处,扰害百姓”。五条军规两条与百姓有关,可见其苦心。

    三战潼关,张钫深感战争的残酷。1912年,他亲撰《悼东征阵亡将士文》,勒石作记,让世人永记战争惨烈,珍惜和平。他表述战争目的:“审时乘势,与当世英豪再做一番事业,以造福于万姓。”“造福于万姓”才是战之根本。

    1925年,胡景翼、憨玉琨争夺中原。因张钫资历老,诸将军都曾是他的下属,张钫极力调停,尽力避免战争。又发弭兵电,痛陈利害。

    北伐战争后,中原又被各方逐鹿。张钫呼吁各方罢武力,和平解决国难,出“张钫为民呼吁请以和平解决国难致中央党部电”,文中道:“……中原作战,至再至三,劫余孑遗,他复何望……且嗜杀者亡,爱民者兴,历稽往史,可为殷鉴……中原土匪充斥,灾民盈野,死亡载道,牺牲权利,以和平解决国事,以不杀奠定国基。成败得失,不在武力。是非曲直,自有公论。民不可侮,侮民非福。怨气所钟,恐无良果……”

    但张钫之呼吁无法阻止各方野心。1930年,中原大战爆发,双方官兵伤亡30余万人,中原百姓生灵涂炭。灾难性的后果,更显出张钫“弭兵”之良苦用心。

    亲历战争残酷,艰难时世激发张钫骨子里的仁爱,这也是他投身慈善救灾的一个重要原因。【原标题:“张钫的救赎——一个河南人和三次大豫灾”系列一 从“神童”到河南人的“大家长”】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大河报 2012年12月24日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