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名人名家 >> 浏览相关信息

杨贵与红旗渠的风风雨雨:修渠没有饿死一个人

2013/10/31 16:58:24 点击数: 【字体:

    因红旗渠出名的杨贵,不久便卷入政治漩涡中,几起几落,而无论是被提拔重用,还是受迫害遭批判,都无一例外地起因于当年他领导修筑的红旗渠

  本刊记者/蔡如鹏

  1954年,26岁的杨贵被河南省委派到林县当县委书记,直到1973年,周恩来亲自点名调他去公安部工作为止,他在这个太行山深处的山区县前后工作了19年。也正是在这期间,林县人修凿了轰动一时、至今仍在发挥作用的红旗渠。如今已过了耋耄之年的杨贵定居在北京。提起当年的往事,这位魁梧的老人仍唏嘘不已,他对记者回忆说,修筑红旗渠时正赶上三年困难时期,后来又遇到“文革”,“在修渠的十年时间里,我们是如临深渊、如履薄冰,那真是胆战心惊啊!”

  “感谢1959年那场大旱”

  林县自古就饱受缺水之苦。由于十年九旱,老百姓平时都不洗手脸,长年累月地不洗衣服,只有在婚丧嫁娶这些大事的时候,才舍得去缸里舀出一点点水来,全家人合用一个洗脸盆,你洗完了我洗。洗完了的水,或是给牲口喝,或者浇菜,也不舍得倒掉。当地流传一个说法,林县姑娘嫁人“不图你的万贯家产,就图你有水洗脸”。

  刚到林县,杨贵就听说了这样一个事:民国年间,桑耳庄300多户人家,常年要到8里外的黄崖泉担水。有一年除夕,老汉桑林茂为了过年吃顿饺子,一大早就去挑水,直到太阳落山也没有回来,刚过门的儿媳着急就去村头等。接到公公后,儿媳想帮着担水,可不小心碰翻了桶,把水洒了个净光。回来后,儿媳又羞又愧,当晚就上吊自杀了。

  据杨贵回忆,由于缺水,林县人生活很艰苦,一年粮食亩产才200多斤。“我是解放后去的,老百姓吃的太差,还不如战争年代我打游击的铁路沿线。当时我就感觉林县不解决水的问题,群众要过富裕生活,是根本不可能的。”

  担任县委书记后,杨贵决心带领全县55万人“重新安排林县河山”。最初,他并没有考虑从山西的漳河引水。他回忆说:“林县境内有几条河流,我和县委其他领导当时都认为只要充分利用好河里的水,挖掘地下的水,蓄住天上的水,就能彻底结束林县缺水的历史。所以一开始打了很多旱井,从1955年起还相继修建了抗日渠、天桥渠、英雄渠和3个中型水库。”但1959年一场干旱让这些水利设施形同虚设。由于流经林县的几条河流全部断流,已建成的渠道无水可引,水库无水可蓄,打下的旱井也已干涸,“这才逼着我们走出去找水”。

  多年后,在谈起修建红旗渠的动议时,杨贵仍感慨地说:“应该感谢1959年那场大旱,它使我们从陶醉中清醒过来。严酷的现实,不仅考验了林县的水利设施,而且也逼着县委不得不重新考虑解决林县缺水的办法。”

  1959年6月,林县派出3个调查组顺着漳河、淇河和淅河逆流而上,寻找新的水源。很快,目标就锁定在山西省平顺县境内的漳河。其他两条均为季节性河流,而漳河最大流量达7000立方米每秒,常年流量30立方米每秒,即使枯水季节也不少于10立方米每秒。

  为了让山西方面同意引水,杨贵除了请河南省委与山西省委协商外,还趁春节之际给山西省委书记陶鲁笳打电话拜年,恳请曾在林县工作过的他帮助协调解决。如今已92岁的陶鲁笳也居住在北京,杨贵时常去看他。两人谈起那段往事,老书记总是感叹道,当年他以为杨贵只是修条小渠解决吃水问题,哪知道竟然修了这么大一条人造天河!

  “再晚两年,肯定修不成”

  在征得了上级部门和山西省的同意后,下一个问题就是修渠的经费和设备从哪里来?为此,林县曾找过省委、地委,但得到的答复是:国家困难,不可能给予资助,林县可根据自己的财力、物力、人力考虑安排。

  “那时县财政只有290万块钱,但粮食还充足,有3000多万斤储备粮,每个生产队都有三五万斤。”杨贵回忆说,“最关键的是群众修渠的热情很高。一听说要跨省修渠引水,大家都摩拳擦掌,纷纷要求参加。有个13岁的孩子叫张买江,他父亲在修渠中刚不幸被崩塌的巨石砸中牺牲,他母亲就把他送上工地。工地指挥长说什么也不答应,父亲刚走,怎么能让家里的独苗再来呢?更何况他还是个孩子。他母亲恳求说,让孩子留下来接着干吧,俺知道,红旗渠水流不过来,他爹也合不上眼。”

  就这样,1960年春节刚过,近4万名修渠民工就自带口粮、被褥和简易的工具,汇集到晋冀豫3省交界的漳河边。

  为了速战速决,修渠大军一上来就一字排开,在70多公里长的工地上全线开工。由于技术人员不够,民工又看不懂图纸,漫山打眼放炮,一崩一个山头,有的挖错了地方,有的炸坏了渠底。沿线的山西群众对此也是怨声载道。他们向杨贵反映,天天放炮,像地震一样,把牲口吓跑不说,还把房子也震裂了,这样下去还怎么过日子?

  “在林县还好办,但在人家的地盘上,时间拖得越长,矛盾就越多。”杨贵说,开工20多天后,他们就调整了施工方针,集中力量先把山西境内的20多公里渠道修完。事后证明,这次调整对修凿红旗渠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当年,与红旗渠几乎同时动工的还有甘肃定西的洮河大渠,也是全线开工,但没坚持多久就全线下马了,只留下沿途遍地的坑坑洼洼。而红旗渠在开工8个月后,就把滚滚的漳河水引入了林县,极大地振奋了林县人继续修渠的热情。事实上,正是这种修一段、成一段的分段施工模式,才使得红旗渠的建设能前后坚持10年之久,并最终得以全线贯通。

  漳河原本经山西流入河北,红旗渠第一期工程建成后,就改道流向林县。随着水资源的日益紧张,受影响的河北几个县意见很大,甚至好几次偷偷炸毁了红旗渠渠首大坝,这让杨贵很意外。他对记者说,当初修渠没考虑有什么矛盾,想法很简单,盼水心切,“也没想到开工正好赶上全国困难时期,各地都忙着解决吃饭问题,顾不得阻拦我们。”他感慨道:“如果再晚两年,矛盾多了,就肯定修不成了。”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 2009年11月18日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