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今报记者 陈伯辉
见习记者 马琳
○好男儿 志在四方
1956年4月,国家地质部来到开封招工,初中刚毕业还不满16岁的赵伯兴得到了录用。当得知要远赴边疆工作时,年幼的赵伯兴心里颇为犹豫,但是祖母告诉他“好男儿志在四方”,这让他坚定了奉献国家的决心,坐上了远去边疆的火车。
边疆地区地况复杂,气候恶劣,很多山脉积雪常年不化,工作环境和条件艰苦可想而知。赵伯兴告诉我们,那时长年累月都吃不到蔬菜,只能吃土豆洋葱或是木耳等干菜,加上当时还没有完善的探亲制度,能够回家的机会少之又少,这对人从生理到心理上都是极大的挑战。但是不论遇到什么困难,赵伯兴始终把祖母的话牢牢记在心中,坚定地要为祖国的建设奉献自己的力量。
1960年之后,应国家的需要,赵伯兴又先后来到浙江和湖南进行地质勘探。由于表现突出,文字功底过硬,于1968年进入单位的宣传科从事文字工作,并于1972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赵伯兴担任了单位的宣传科主任和党办主任,虽然不用再在野外工作,但是工作依然繁重,每天都有大量的文字资料需要处理,最忙的时候每天要住在单位,一日三餐都得由爱人汪运香送来。
○回到故乡 重拾爱好
提起对美术的热爱,这要从赵伯兴的初中讲起。当时正在开封市国民中学上初中赵伯兴,在美术老师的引导下,对美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用炭条在瓦特曼纸上学习素描,经常到龙亭和禹王台写生。初中毕业后,赵伯兴在美术老师的鼓励下报考了西安艺术专科学校,但因竞争太过激烈而未能被录取。
退休后,赵伯兴和爱人回到了故乡开封,古城浓厚的文化气息重新点燃了他对美术的热爱,同时也为他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契机。2000年开始,赵伯兴开始在老干部大学学习国画。由于兴趣浓厚,赵伯兴下了课回家之后仍然不放画笔,认真揣摩老师所讲内容。两年写意、一年工笔的学习为赵伯兴打下了良好的国画基础,加上不懈地努力练习,赵伯兴的国画技巧突飞猛进,不久之后按他自己的话来讲就可以“上墙”了。
与此同时,赵伯兴又开始研究篆刻,在66岁高龄时篆刻出百寿章和百福章。除此之外,赵伯兴还研究书法,并且自己编写了一本硬笔书法字帖。他还喜爱乐器,柳琴、葫芦丝、电子琴门门皆通,把老年生活过得风生水起,令人羡慕。
○老年人的事业最重要
在采访中,赵伯兴称自己是个热心肠,总想帮助别人。他认为“为老年人服务,做好老年人的事业才最重要”,因此他不仅把自己业余生活打理得丰富多彩,而且帮助许多老年人摆脱孤独,拥有快乐多姿的晚年生活。
赵伯兴目前是宋城路合唱团的团长。为了合唱团的发展,赵伯兴费尽心思,从场地到乐器,无一不融有他的心血。就连选歌,他都要严格把关,选择峥嵘岁月时期的革命歌曲和内容健康向上、旋律动听优美、适合中老年演唱的抒情歌曲。 随着合唱团成员的发展壮大,赵伯兴还制定了《宋城路社区合唱团简章》,组织团员积极参加公益性演出,将参加合唱团成员的老年生活搞得有声有色。除了唱歌,赵伯兴还在宋城路社区义务开办了硬笔书法班和工笔国画班,教大家写字画画。为了培养合唱团团员的乐感,赵伯兴聘请专业电子琴教师教大家伙弹琴。合唱团中的许多老年人都说:“多亏了赵团长,不然我们这老年生活多无趣啊。每天唱唱歌,感觉自己越活越年轻了,也不用孩子们再操心了。”【原标题:赵伯兴:做好老年人的事业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