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勺书”,就是遵循传统的书法法度,用吃饭的勺子创作书法作品。“勺书”是张源受宋代糖稀在石板上作画的启发,经过长期摸索、刻苦练习、反复实践形成的书法创作形式,其笔画硬朗、飘逸、俊秀,与传统的毛笔书法异曲同工,具有很强的观赏性,是书法艺苑中一枝绽放的奇葩。
张源先生自幼聪颖好学,酷爱书法。上小学时就经常在街上观摩店铺的招牌匾额,比葫芦画瓢,进行仿写。1980年,随父母来到开封后,他先后师从著名书法家牛光甫、靳选先生,强化了书法的兴趣,对书法的临习开始了由自在向自觉的转变。
书法是中国传统艺术领域中最深奥、最易学,而又最难掌握的一门艺术。张源深知其难其苦,却义无反顾,注意师法古人、继承传统,在读临历代法帖上狠下功夫。初临唐楷,主攻二王,兼修米苏,旁及王铎。尤其是对自己喜爱的法帖,百读不厌,百临不烦,不管是三九严寒,还是盛夏酷暑,只要一有空余时间就坚持读帖临帖,数十年从不间断。经过长时间苦读临写,张源打下了扎实的功底,形成了自己的书法艺术风格。1998年,张源打破必须以毛笔为工具这一传统理念,开始了“勺书”的研究与创作。起初,由于小勺壁面光滑,不易吸墨,在生宣上书写,墨一着纸面便立即洇成一片,根本写不出线条;在熟宣和有光纸上书写,虽不洇染,但写出来的字,不是柴干棒直,就是鹤膝鼠尾,很难达到书法点画的效果。当时,很多朋友包括他母亲都劝他放弃。在困难面前,张源没有气馁,没有退却。为了摸索“勺书”的用纸、用墨、用勺的技巧,他大胆尝试,反复实践。一次,为了体会用勺写字与纸面接触的部位和角度,忘记了锅里做的红烧肉,结果烧干起火,险些酿成火灾。还有一次,张源边吃饭边用小勺练习一个字的点画,竟把墨勺插进饭碗里,吃得满嘴都是黑墨,惹得母亲和儿子开怀大笑。
“废纸如山墨百升,十年磨得一剑成。”张源终于掌握了用小勺书写的角度、力度、速度和用墨的浓度以及表现技巧,写出了一幅幅刚健洒脱、婉美雄放、气韵生动、点画传神的艺术作品,受到了书法界的普遍好评和社会的认可。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对“勺书”给予了高度评价;八一电影制片厂著名导演翟俊杰赞赏“勺书”“刚劲峻秀精美”;开封市原文联主席、著名作家肖云星也称赞“勺书”是“书苑新艺、独树一帜”。2009年春节,张源先生的“勺书”作品被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作为礼品赠送给斐声中外的文化名人贺敬之收藏。
张源先生心胸豁达坦荡,性情豪爽率真,为人谦恭至诚,处世淡泊名利,富有社会责任感和爱心。张源先生虽然已被吸收为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但他依然保持着普遍一兵的本色,经常参加一些公益活动和慈善活动。近年来,他在自己并不富裕的情况下,先后向灾区、贫困地区群众和社会慈善公益事业捐献书法作品数百幅、现金两万余元。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张源是一个有理想、锐意进取的人,我们期待并坚信,张源在书法艺术的道路上,一定能够走得更远、更潇洒、更精彩。作者: 李兆政 【原标题:“勺书”惊鬼神 艺苑一奇葩——记书法家张源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