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亲行孝,历来是做人的根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家庭和睦、社会安定、民族团结的基本要素。然而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这一传统的孝道文化正逐渐的被淡出,特别是在当代的年轻人中(独生子女),“小皇帝”统治“老混蛋”,已司空见惯。这固然与传统的孝道文化不能适应新的历史发展有关,但也不能否认新中国决策者们的狭隘和矫枉过正。如何盘点华夏五千年灿烂的古老文化,弃糟粕存精华,古为今用,不断丰富和赋予新的内容,弘扬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当下急需的工作,希望能引起有识之士的重视。
河南省司法厅洛阳监狱警察王春来因兢兢业业科学工作,改造犯人,“化腐朽为神奇”,被评为全省监狱个别教育能手,更可贵的是他以本职工作为研究对象,呕心沥血创立我国监狱管理学的新理论,他的《监狱中队管理学》填补了我国监狱理论的空白,载入了中国监狱大事记。更难能可贵的是金鉴副部长约他到家中做客,并要调他到北京司法部工作,他为了父母放弃这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他十几年如一日住在父母身边,侍奉瘫痪的父母。他为了给父母治病,四处求医,查阅许多相关医学书籍,详细记录病情变化,用药效果及各种化验检查资料,学会了打针,按摩,灌肠,测血压,血糖,体温等技术操作,可以说他的相关医疗知识,让我这位从医多年的医学专家大为震惊与佩服!特别是他利用业余时间写出了多部文学作品,深深感动了广大读者。他的《明天谁去坐牢》,《河南犹太人》,《黑手伸出高强》等作品被影视公司改编成剧本拍摄,甚至被翻译成外语出版。
古人曰:“动天之德莫大于孝,感物之道莫过于诚”,“百善孝为先”,王春来的大孝至诚甚至感动了著名作家梁晓声和台湾教授,企业界老总等先后多次专程来洛看望,许多媒体也争相报道,前不久河南省司法厅的先进事迹报告组在全省巡回报告,王春来的先进事迹感动了所有人,听众当场给他捐款数万元,他分文无取,全部支援灾区。杨澜曾采访诺贝尔奖获得者崔琦对孝的感受说:孝是儿女向善向上的动力,是成功的阶梯,尤其是华人,哪怕远走他乡,孝是不离手的拐杖。遗憾的是有些人用“忠孝难两全”为借口,不及时行孝,乃至不尽赡养义务,待老人驾鹤西归,又后悔不已,甚至用厚葬示孝,有悖“生前厚养实为孝道,归后薄葬真乃贤儿”的箴言。
我认为王春来的忠孝两全,是现代孝文化的新跨越,打破了过去忠孝难两全的传统观念,符合现代的和谐文明,科学发展思想,符合新解放新跨越新崛起的精神,也是继承和弘扬优良的传统文化。像王春来这样的忠孝两全的知识型警察,应当予以重视和大力表彰。
附王春来在河南省司法厅先进事迹演讲稿:
忠孝两全 做现代知识警察
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我叫王春来,是洛阳监狱一名普通警察,我讲的题目是《忠孝两全 做现代知识警察》。
世上能够点“石”成金的是神仙。当今社会能点“石”成金的恐怕只有我们监狱警察了。监狱做的是“化腐朽为神奇”的工作,这就提出一个问题,我们如何“点石成金?”
意大利著名犯罪学家菲利说过这样的话:“好的法官执行一部不完善的法典,比愚蠢的法官执行一部不朽的法典要好。”这就是说,人最重要。监狱警察要“点石成金?”就要用知识充实自己,最终实现看守型警察向知识型警察过渡。
我在担任五中队队长时,由于中队劳动强度较大,时常发生犯人情绪不能自控的现象,若按传统管理思路只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结果必然是永远干不完的工作。我创新思维,建立“犯人情绪稳定室”,里面有茶水,音乐,和温馨的色彩。在中午最热的时候,在犯人情绪最不稳定的时候,让他们进去换一种心情。
同时,我按犯人性格差异,安排最暴燥的犯人从事需要耐性的记分员劳动,又将简陋的储藏室改造成犯人可以哭,可以喊的类似“渲泄室”的屋子,一系列心理干预措施后,中队犯人磨擦事件由原来月平均十三次,降到了三次以下。
掌握现代科学知识,不仅能促进罪犯矫治,也能预防安全隐患。一个春季的早上,我发现22岁的服刑人员李某情绪似乎与往常不一样,马上对其人格维度测量评估,我惊讶地发现他的攻击性因子,报复性因子,同情心因子等分值或高或低于80分30分,该犯肯定要出事!当即与他交谈,李某果然交出了一份遗书。原来,他们家有五个孩子,他年龄最小,哥哥姐姐都是因为得了奇怪的病,花了不少钱,但到了这个年龄段,等来的还是死亡。他认为自己身体最近出现的状况也是这样,就想自杀。了解到这个情况,我立即向领导汇报,带他去社会上多家医院检查。可还是没有结论。
做为一名监狱警察,应该是服刑人员生命中最顽强的一道防线。于是我走遍洛阳城,寻访名医,终于找到了一个治疗过类似疾病的老中医为李某诊治。李某家庭困难,我责无旁贷地替他支付了二百七十元的药费。这些钱不多,可我尽力了,因为我患尿毒症的母亲没有工作。我的爱人下岗后,为补贴家用,常年在外地打工。李某出狱时找到我,含着泪叩了三个头,对我说:王队长,我知道你很难,却还为一个犯人花钱……我只说一句话,将来我决不再重新犯罪。由此我感悟出,在感动中矫正,会使犯人在潜移默化中升华人格。也许,感动才是教育罪犯的真谛。
24年来的基层实践与探索,我发现,当前提高罪犯改造质量的客观要求,与警察改造能力滞后是现代监狱发展的主要矛盾。因此,我狱党委书记监狱长楼君要求我们说:从监狱未来发展来看,我们必须勤奋学习。
是的——“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听说开封办了个心理学培训班,我马上换休自费跑到开封,在培训班后排站了三天接受培训。回来后将心理学知识结合罪犯矫治实践进行研究,将成熟的结论传授给中队干警,并对所管理的百名犯人进行了个性心理测量和评估,使中队干警向专家型管教员迈进了一步。
我不断求索,探讨实践“个案矫治”法。对一名罪犯来说,投入到他身上的改造资源应该是和他本身改造要求相匹配,比如对一名大学毕业的职务犯罪,在他身上投入文化和技术教育,就很容易产生教育资源浪费,相反,让其进行“研究式矫治”,也许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改造效果。比如具有大学文化的犯人孙某,因诈骗罪判刑十三年,该犯不善于处理犯群关系,经常被人打小报告,他自己对改造也失去了自信。我与之谈话中发现该犯兴趣点在食品研究上,监狱领导了解情况后,亲自安排支持他的食品研究,很快他的研究成果获得国家专利,他也变成了改造积极分子,出狱后被一家大公司聘为副总。
自从对每个罪犯实施“个案矫治”后,用心理量表再次测试,结果罪犯改好率由原来的百分之85,提高到了百分之99。我带领的中队被评为先进中队,我本人也获得全省监狱系统“个别教育能手”称号。
当然我也听到了一些其他声音,“你在基层这么多年了,怎么还不挪挪窝!”
我想,什么岗位不重要,关键是要有所作为,爱岗敬业。我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21年来,我以中队工作做为研究对像,慢慢摸索中队管理的特殊法则与规律,日子久了就萌发了建立监狱中队管理理论的念头。
创立一门新学科,对于一名中队长来说太难了。我曾经想过退却,可是如果不进行理论研究,中队工作实践就难以创新,中队长就只能优秀,而不能卓越,就不能打造出代表我们先进文化的监狱中队?
我针对中队管理的特点,自学了军事领导科学,现代工厂管理,学校管理,以及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等四十多门学科。天天看到我身影的市图书馆馆长感动了,说,小王,你在市读书会挂个副会长吧,这样进入书库查书方便些。
当一百万字的《监狱中队管理学》初稿完成时,空墨水瓶装满了几篮子,我的体重也减轻了三十多斤。
十年磨一剑,《监狱中队管理学》终于在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了,时任司法部常务副部长的金鉴,称赞此书“填补了国内监狱理论专著的一项空白”,推荐我担任了中国监狱基层基础建设委员会中,惟一来自基层的委员。
最使我感动的是不久,他亲自打电话到我家里,让我到他北京的家里去一趟。在金部长家里,他提出调我到北京专门从事监狱基础理论研究工作。
谢谢金部长,我当然想去国家机关工作,那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地方!我的好友也说,不去北京你会后悔一辈子。
我没有去北京。考虑到父母的感受,我也没有将此事告诉老人,因为我心里明白,北京有没有我王春来都行,可双双瘫痪的父母不能没有我!况且我也放不下正在研究中的中队工作。但我深深感受到上级领导对基层警察深切的关怀,同时感受到了做知识警察是时代的要求和呼唤。
在写作《监狱中队管理学》的过程中,我接触了许许多多的监狱警察,被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时时感动着,同时发现社会公众对监狱的认识存在很多的偏差。我想如果将我们的监狱警察以大家风范、学者的形象在社会公众面前展示,必将有利于公众对监狱的认识。于是萌生出通过文学创作树立监狱警察良好形象的念头。
写长篇小说不容易,尤其是理论语言向文学语言转化太费劲了。漫长的四年时光终于写出了一部60万字的长篇小说,我也像经历了一场炼狱。欣慰的是包括作家出版社在内的五家出版社争相出版我的书。
十年来,以呕歌三代监狱人民警察为主题的《斩断伸出高墙的黑手》三部长篇小说问世后,被《华西都市报》《法制报》《特区文学》等全国三十余家报刊进行了连载,描述监狱警察成长过程的《河南犹太人》一书,在搜狐网上点击率名列第一,《明天谁去坐牢》等两部书被中国文联推荐到台湾和海外媒体出版,在东南亚引起广泛的影响,也引起整个社会对监狱工作的关心与支持。
著名作家梁晓声来了,民盟洛阳市委来了,送来了规劝,送来了书籍。民盟中央,洛阳市统战部,主动提出与监狱建立帮教关系。甚至南京监狱的一名服刑人员读书后,也来信说,“在狱内读《明天谁去坐牢》这本书,竟止不住泪水,蓦然觉醒的是‘奉献’二字,何以能在一名普通的监狱警察身上,如此悲壮地体现出来。”
台湾中山大学谢教授,台湾台电电业集团宋董事长,在中国文联的领导——周先生陪同下,也到洛阳看望我,并对大陆监狱警察的工作表示敬佩。《华西都市报》记者问我:现在歌颂公安干警的作品很多,颂扬监狱警察的作品较少。我弄不明白,《明天谁去坐牢》如此震撼灵魂的作品,为什么会出自一名监狱警察之手?
我没有解释,将记者领到了洛阳医院三楼,当时有一名犯人住院,却有六名干警为了他的康复和新生,24小时给他端屎倒尿,十天了,干警高度警惕的脸上有疲惫,更多的是关爱与责任。记者感触地说:我过去常报道谢谢公安干警,今天我要说,谢谢你们——了不起的监狱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