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翼一瞬间变成了麻花,机身把我压在下面,胳膊、肩膀、腰部好几处受伤,在家里躺了十几天才能下地活动。”田少强说,这次的意外,使他对飞行从盲目乐观中,有了更多的反思。
仪表盘由不锈钢饭盒改成
简陋
记者注意到,“勇气号”的仪表盘,居然是由一个饭盒改造成的。“最初是用木板制作的,但木板硬度不够而且螺丝容易松动,后又采用铁质的仪表盘,但容易生锈重量也过重,最后,我决定用不锈钢饭盒来替代。”田少强说。
“在反复试飞和改进中,他发现了很多问题,反复修改。比如他设计了双方向、双油门,可以保证在飞行过程中,其中一个失灵后紧急备用。再比如,一开始飞机使用的是汽车用的大电瓶,虽然电量足,但重量太重,后改用电动车使用的小电瓶。”田少强的朋友张凯说,少强一天到晚脑子里装的都是飞机。
“少强改变了周围朋友的生活,由于他痴迷于制造飞机,朋友们谁有空谁就过来帮把手,大家共同见证了这架飞机从无到有的过程,聊天的话题也都是围绕着飞机进行的。”朋友何宇进说,为了试飞安全,大家一起动脑子将驾驶座位周围安装起保险杠,以避免因机翼、螺旋桨出现问题或飞机翻转,导致田少强再次受伤。
“推动螺旋桨已经断过3根了。”田少强说,在制造飞机主体架构时,因为缺少经验,没有发现引擎和推动螺旋桨的连接履带卡壳问题,刚启动,螺旋桨就打飞出去,经过反复试验才找到合适的履带,螺旋桨终于运行顺畅。
并未接受过正规驾机训练
坦言
在不少人看来,田少强的飞天梦似乎是异想天开。
“自己造飞机,这事别说让别人听着没谱儿,我自己都觉得可笑。你说,飞机那么精密,一个农民,又没有多少文化,咋能造好?第一次试飞时,他喊我去看,起飞时,我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上了,不敢睁眼,想冲上去把他拽下来。特别是他试飞受伤后,我实在忍受不了,极力劝他放弃,可他就是不听。”妻子魏海丽一脸无奈,“现在,他每次试飞都让我很揪心,生怕出意外。”
“虽然试飞成功了,但与我心中理想的飞行还有一定的差距。”田少强坦言,自己在飞机制造和驾驶技术上都还不够完善,打算过一段时间后去广州、浙江学习。
田少强表示,他打算最近再次试飞,争取飞行高度达到15米以上。如果技术到位、资金到位,他还考虑准备开办“飞行俱乐部”,希望更多喜欢飞机,有飞行梦想的人参加进来。
田少强说,他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并未受过正规驾驶训练。“比如,紧急迫降是驾驶飞机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技术。在飞行过程中,飞机自身有可能出现水箱温度过高、离合松动等问题,需要马上降落调试,如果不会紧急迫降,那肯定会造成人身危险。”他说,他有心去安阳航校学习驾机,但一二十万元的高额学费,让他实在难以承担。
编后
农民造飞机,并非新鲜事物。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就有北京、南京、广东、安徽、山东、四川、宁夏、甘肃等多地农民“自造”飞机的报道频见报端。这些人的经历与田少强大体相似:怀揣梦想,自学钻研,不惜血本,无畏风险。
“飞机那么精密,他一个农民,又没有多少文化,咋能造好?”仔细想想,田少强妻子的话,不无道理。事实上,“田少强们”的飞机,最大的硬伤是工艺简单、技术薄弱,甚至是靠一钉一锤敲打出来的,安全真的难以保障。山东一农民自驾飞机时不幸罹难,陕西一个农民试飞时和同机教练双双摔落致死等事件,就是例证。
说田少强的飞天梦想“坚硬”,无意贬损一个农民的科学探索精神以及由此体现出来的生命激情,然而,在当前我国虽有相应部门管理私人飞机,但还缺少相应监管措施,缺乏对民间飞行进行必要的指导和服务的背景之下;在几乎每一个造飞机的农民家庭陷入贫困,甚至付出惨重代价的“坚硬”现实之下,我们是否应该冷静地思考:对每个人而言,对每项民间智慧来说,如何发挥符合自身实际的聪明才智,适时调整科研创新方向,从而实现别样的绚烂梦想呢?【原标题:一个农民的“坚硬”飞天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