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景霞,女,河南康利达集团董事长,第十届、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一届、十二届郑州市人大代表,第十三届郑州市人大常委会委员,第十届全国妇联执委,第九届、十届全国青联委员,第五届、六届中国建筑装饰协会副会长,第十五、十六届郑州市工商联副主席,第十七届郑州市工商联主席,第六届、七届上街区政协副主席,第二届、三届、四届上街区工商联主席。
薛景霞先后被评为全国杰出创业女性、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劳动模范等。2011年3月入选“温暖2010”河南十大爱心人物,7月荣获民政部第六届中华慈善奖“最具爱心行为楷模”称号,12月荣获首届郑州慈善大奖“最具影响力爱心个人”称号。
3月2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来到北京河南大厦,亲切看望出席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河南团代表。作为郑州市工商联主席,薛景霞代表兴奋地向李克强汇报,我们工商联背后有8万多民营企业,7万多家小微企业,安排了159万人就业,对郑州市GDP贡献占到72%。李克强高兴地评价“这可是‘小企业,大就业’啊!”
3月3日上午,薛景霞代表又受到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的亲切接见。她充满感情地对李长春说,您对河南的文化事业发展一直十分关心。弘扬中原文化,是河南人民的责任和担当。我们一定牢记您的指示精神,在建设中原经济区的过程中努力打造好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
我对慈善的感悟有三句话:一是不推卸,二是不比较,三是发自内心。温总理说企业家要流淌着道德血液,慈善事业不但是调整社会收入分配的重要手段,更是企业家履行社会责任的一种方式,对于企业家来说不可推卸,责无旁贷。但是企业家做慈善要量力而行,不要有功利色彩,也不要和别人比较。只要是发自内心,一个孩子捐出1元零用钱和一位企业家捐出100万元同样值得尊敬。
——河南康利达集团董事长薛景霞
她的额头上,戴着企业家的桂冠;她的目光里,含着女性的仁慈。当爱心与财富成了正比,当奉献与获取成了正比,内心便得到了美好的平衡,人生便充满了圣洁的意义。
——著名作家二月河写给“温暖2010”河南十大爱心人物薛景霞的颁奖词
她的企业始于20年前,她的慈善事业始于16年前。十几年来,她一直默默无闻地支持慈善事业,累计捐款达3000多万元。
2010年10月,她向郑州慈善总会捐款1000万元成立“薛景霞教育慈善基金”。郑州慈善总会会长武国瑞说此举在郑州慈善史上创造了两个“第一”:这是该会成立以来,接受的最大一笔来自民营企业的捐款,也是郑州慈善总会首个以个人名字冠名的慈善基金。
2011年7月15日,她荣获民政部举办的第六届中华慈善奖“最具爱心行为楷模”称号,这是我国政府最高规格的慈善奖项。她企业的名称是康利达集团,她这样理解“康利达”三个字:一是康,一个企业一定要健健康康地成长,如天行健;二是利,经营企业要取之有道;三是达,企业要“义利兼顾,以义为先”,企业经营成功了,一定要回报社会。
她说支持慈善事业是企业回报社会、感恩社会的最好方式,她说慈善事业是她生命里最美丽的装饰。
在全国两会召开期间,本报记者对全国人大代表、河南康利达集团董事长薛景霞进行了采访。
记者:您在去年荣获全国慈善最高奖“中华慈善奖”,请问薛总如何看待这一奖项?您又是如何理解慈善事业的?
薛景霞:民政部举办的中华慈善奖评选,体现了党和政府对社会各界慈行善举的充分肯定和弘扬,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就我个人来说,能获得这个奖项,当然感到十分荣幸。但是,一个人如果参与慈善事业的目的是为了得奖,那他的慈善行为立刻就会暗淡无光。《礼记》上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慈善,就是“为天地立心”。慈善事业,上善若水。温暖自己,照亮别人。
让我感到最幸福的事情,并非荣获中华慈善大奖,而是我们帮助失学儿童重返课堂、孤寡老人安度晚年、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这是创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文明元素,这是慈善的伟大力量。
我参与慈善事业十几年,对慈善事业的观点就是三句话:一是不推卸,二是不比较,三是发自内心。
温总理说,企业家要流淌着道德的血液。慈善事业不但是调整社会收入分配的重要手段,更是企业家履行社会责任的一种方式,不可推卸,责无旁贷。
爱心不分大小,慈善不可比较。有一个叫做“饥饿网”的网页,你点击一次上面的“捐赠”按钮,饥饿者将得到1杯半的粮食。“饥饿网”根据每天的IP点击量从赞助商那里得到相应的粮食,然后通过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组织将这些粮食送给需要的人。也就是说,你的举手之劳,就有可能挽救一个处于生死边缘的生命。所以在我看来,一个孩子捐出1元零用钱和一位企业家捐出100万元有着同样的意义。
企业家做慈善要量力而行,不要和别人比较。不管别人做多少,做好自己的就行。通过每一个人的力量,带动身边的人一起理解公益、参与慈善事业。因为一个人的力量终究是有限的,只有整个社会动起来,才是大公益,才是真和谐。
做慈善一定要发自内心。我们捐款资助教育事业,就是想让那些因贫困辍学的孩子重新获得学习机会,我捐款帮助2000名白内障患者,就是想让他们重见光明。看到孩子们高高兴兴地去上学,你的内心一定充满了温暖。
记者:我听说,薛总的企业发展史也是薛总的慈善史,那请薛总谈一谈您的慈善经历。
薛景霞:20年前我在学生时代创业,16年前我开始参与慈善。最初的一次是1997年,郑州一中打算承办全国中学奥林匹克化学竞赛,却苦于经费不足。我们知道后当即捐助8万元,使得比赛如期举行。后来就陆陆续续地参与各种慈善事业。
2004年5月,为给莘莘学子提供良好的教学设施,我们向郑州西亚斯国际学院捐款10万元人民币。2006年9月,我们通过河南省助残济困总会向“白云苹贫困生基金会”捐款20万元。
2007年初,我作为人大代表到上街革命老区调研时发现,一些孩子因家庭贫困而辍学在家。于是,在上街区老促会的帮助下,我出资50万元成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教育基金,专门用来资助家庭贫困的老区学子。基金成立5年来,已有800多名孩子和150多名老区教育工作者得到资助和奖励。
2007-2008年,河南省助残济困总会在郑州市开展“曙光行动”,得知这个消息,我们第一时间找到河南省助残济困总会张世军主席,两次共计捐出200万元,参与到“曙光行动”当中,先后帮助2000名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
另外,像抗击非典、印度洋海啸、5·12汶川地震、4·14玉树地震、甘肃舟曲泥石流等,我们也都参与捐助。至今,我们已为各类社会慈善事业捐款达3000多万元。
慈善事业是一门十分专业的学科,有它自己内在的运行规律。2010年10月,我们向郑州慈善总会捐款1000万元,成立“薛景霞教育慈善基金”,用于资助大学新生圆梦行动、助残济困、赈灾扶贫等各项慈善活动。其目的就在于,我们将以更加专业的方式和途径参与慈善事业,并形成长期支持慈善事业的良性机制。
记者:看得出来,您做慈善,不是追求一时的喧闹,而是十多年如一日地坚持不懈,请问是什么原因让您对慈善事业如此坚持?这对您的企业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
薛景霞:我讲一个故事,有记者问一位农民是否可以公开他种玉米的秘密,因为他种的玉米在最佳产品比赛中连年获胜。这位农民说,他之所以成功,靠的是将自己的玉米种子分给邻居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