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师、同学、新闻界的朋友:
大家好,很高兴参加语文报社组织的中华语文万里行活动。我作为全国中语会秘书长,代表中语会向本次活动表示祝贺。语文报对中学语文教师来说是名副其实的语文第一报。前几年《语文教学通讯》曾经约我写一个卷首语,我用的就是这个题目。语文老师不好当,语文老师每天有改不完的作业,工作量比其他学科的老师大得多。很多学生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那我们怎么享受语文呢?
语文的重要性
语文的重要性不仅仅是一个学科的问题,也不仅仅是高考150分的问题,语文和一个人的健康成长是密切相关的。我们对学生进行这样那样的教育,提高教学质量,走出校门面对社会,把自己的想法和别人交流,这就是语文。我们语文界过去总局限在学生学语文通过课本来学,通过语文课堂来学。其实语文无处不在。中语会这几年围绕这个精神搞了一些实验。湖北宜昌有课内外衔接实验,扩大了语文学习范围,让学生在比较广阔的空间里学习语文。很多学校组织文学社团,开展校园文化建设、课外阅读,都促进了同学们的语文学习。这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就是提出一个口号: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这个理念是非常先进的。
课程改革新的教学理念
这次课程改革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教学理念。第一,面向全体,不再局限于少数尖子生。面向全体的教育理念,就是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只要下功夫都能学好,都能够成才。美国教育部办公大楼前有一个横幅,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据说是克林顿总统提出来的。
第二,全面发展。我们传统的教育方针提倡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现在对德智体的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化而出现新的变化。过去的"德"强调对党的无限忠诚、集体主义、爱国主义,随着时代的发展,更强调集体主义精神、团队意识、合作精神。
对于"智"过去理解为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较强的应用能力,这也是不全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培养是重要的,在新课程的背景下,这一基本任务没有改变。新课改实施以来,大家达成了共识,语文课要对学生语文素养、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仍然是最重要的,应该以工具性为第一要务,但是也发生了一些变化。过去我们的教育强调静态知识的学习,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出题、学生答题。这样的情况在今天仍然存在,因为观念的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过去的基础教育不需要学生自己发现问题,问题是教科书编者、练习册编者、考试命题老师给他设计好的,学生自己不需要问为什么。现在我们课程标准在这些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对课文的理解,过去是看学生能不能理解作者在课文中表达的意思,现在是要看学生对文本有没有评价质疑的能力。作者这样写有没有道理,你还有没有别的解读。所以新课程的高考和过去的高考相比,最大的变化就是提出探究能力的考察,就是看学生对文本有没有自己的见解、自己的看法,能不能提出自己的观点。
对于"体"的要求,过去是有健康的身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但是新时代只有健康的身体还不够,还要有健康的心理,也就是要身心健康。要学会做人,做一个正直的人,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做一个知识渊博的人,这是一个起码的要求。要学会做事,无论做什么事都把它认认真真地做好。要学会学习,重要的不是学了多少知识,关键是看能不能灵活地应用,有没有自己的看法。对语文学习来说,就是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良好习惯,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要学会合作,现在的信息社会,各种信息扑面而来,互联网的普及改变了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只有懂得合作才能共赢。
第三,主动发展。我们这次的课程改革,给我们每一个语文老师的教学和每一个同学的学习,提供了一个非常广阔的空间。从老师来说,过去教语文主要靠语文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现在发生了变化,教材只是一个教学的凭借、教学的线索,老师完全可以按照对教材内容、课程标准、教学目标的把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增删加工,可以对课文单元进行新的组合。从同学角度来说,这套课程教材的设计,有意地突出了教材的弹性。首先保证了大家的基本要求,在保证基本要求的前提下,设计了很多选修课。这个设计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这一次课程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吸收了国际上比较先进的教育理念,从教育培养的指导思想,到课程内容的调整、教学方法的改变、考试制度的改革,都有很大的变化,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新课程给我们的语文教学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每一个老师都拥有了一个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舞台,每一个学生都能施展自己的语文才华。如果大家能够珍惜这一次课程改革的机会,我们的语文教学一定能再上一个台阶,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学好语文,将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全国中语会秘书长顾之川【原标题:顾之川:享受语文】